黃詩敏
(廣東省佛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婦產科 佛山528000)
宮頸癌是指發(fā)生于子宮陰道部及宮頸管的惡性腫瘤,是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之一,發(fā)病率和致死率均較高,是全球第四大女性惡性腫瘤[1]。目前,臨床治療宮頸癌主要采用手術治療,隨著醫(yī)療技術的進步,腹腔鏡被廣泛應用于宮頸癌的手術治療中。中晚期宮頸癌患者手術治療效果欠佳,部分患者甚至已經錯失了手術治療的機會,故臨床常聯(lián)合新輔助化療治療宮頸癌患者[2]。新輔助化療是指在宮頸癌手術前先進行數個療程的化療,再行宮頸癌根治術,以此提高治愈率,延長患者生存期[3]。本研究探討新輔助化療+宮頸癌根治術治療宮頸癌患者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宮頸癌患者86例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將86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觀察組年齡32~55歲,平均(45.67±4.26)歲;病理分型:鱗癌24例,腺癌19例;分期:Ⅰ期18例,Ⅱ期25例。對照組年齡32~55歲,平均(45.12±4.47)歲;病理分型:鱗癌22例,腺癌21例;分期:Ⅰ期20例,Ⅱ期23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確診為宮頸癌,且分期≤Ⅱ期;年齡≤55歲;臨床資料完整。(2)排除標準:存在化療禁忌;存在手術禁忌;合并心、肝、腎等器官功能不全。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宮頸癌根治術治療:術前1~3 d沖洗陰道,術前禁食并清潔灌腸;患者取膀胱截石位,麻醉成功后在臍部作1 cm左右切口,建立人工氣腹,壓力維持在13 mm Hg左右,再于右下腹、左下腹做3個操作孔,置入腹腔鏡,探查病灶的位置、大小等情況;使用超聲刀切斷骨盆漏斗韌帶,若需保留卵巢者,則游離卵巢,將其移位至骨盆外髂窩;切斷圓韌帶,剪開膀胱子宮返折腹膜,下推膀胱后將尿管游離;切斷子宮動脈、子宮骶韌帶等組織,再切除子宮和雙側附件,從陰道內取出;再行淋巴清掃術,清掃范圍包括髂總、髂外、髂內及閉孔淋巴結;清掃完畢后對盆腔徹底清洗并電凝止血,留置引流管后關閉所有切口。觀察組采用新輔助化療+宮頸癌根治術治療:先行新輔助化療,靜脈滴注紫杉醇(國藥準字 H20046119)135~174 mg/m2+500 ml生理鹽水,持續(xù)滴注3 h,1次/d,滴注完成1 h后再給予75 mg/m2順鉑(國藥準字 H20183341),1 次 /d,此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3 d,化療2個療程?;熃Y束3周后,再給予宮頸癌根治術治療,方法同對照組。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4]:完全緩解(CR),腫瘤完全消失,維持時間>1個月;部分緩解(PR),腫瘤最大直徑和最大垂直直徑乘積縮小≥50%,維持時間>1個月;病變穩(wěn)定(SD),病變兩徑乘積縮?。?0%,增大<25%,維持時間>1個月;病變進展(PD),病變兩徑乘積增大≥25%。治療總有效率=(CR例數+PR例數)/總例數×100%。(2)腫瘤標志物:治療前、治療2周后,采集患者外周靜脈血3 ml,離心取上清后采用自動電化學發(fā)光法免疫分析儀檢測腫瘤標志物水平,包括血清糖類抗原(CA125)、血清癌胚抗原(CEA)和鱗狀細胞癌胚抗原(SCC-Ag)。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腫瘤標志物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CA125、CEA和SCC-Ag水平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腫瘤標志物水平對比(±s)
表2 兩組腫瘤標志物水平對比(±s)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P<0.05。
組別 n CA125(μg/L)治療前 治療后SCC-Ag(μg/ml)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CEA(ng/L)治療前 治療后43 43 t P 65.41±3.84 65.36±3.71 0.061 0.951 52.23±2.14*47.28±2.79*9.231<0.001 44.43±3.62 44.67±3.85 0.298 0.767 32.57±4.02*30.79±4.14*2.023 0.046 1.26±0.14 1.25±0.12 0.356 0.723 1.20±0.11*0.96±0.13*9.242<0.001
宮頸癌原位癌多發(fā)于30~35歲,浸潤癌多發(fā)于45~55歲,早期一般無明顯癥狀,隨病情發(fā)展可出現陰道流血、排液異常等,臨床主要采用全子宮切除術聯(lián)合主動脈及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治療。隨著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腹腔鏡被應用于宮頸癌手術治療中,通過腹腔鏡的鏡像及放大作用可直視病灶,有利于徹底清掃淋巴結,減少對血管損傷,有效提高了宮頸癌臨床治愈率。但單純的手術治療復發(fā)率較高,且部分中晚期患者腫瘤體積過大,手術難以根治,故需先行新輔助化療縮小腫瘤體積,獲得手術治療的機會[5~6]。
CA125是一種糖蛋白,主要表達于癌變的上皮細胞膜內;CEA是一種酸性糖蛋白,存在于內皮層細胞分化的癌細胞表面;SCC-Ag是腫瘤相關抗原TA-4的亞型,存在于子宮、子宮頸等鱗狀細胞癌的細胞漿中,三者可作為評估宮頸癌病情的指標[7]。本研究結果顯示,對比對照組,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高,CA125、CEA和SCC-Ag水平較低,表明新輔助化療聯(lián)合宮頸癌根治術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降低腫瘤標志物水平。新輔助化療選用的化療藥物為紫杉醇和順鉑,其中紫杉醇可聚合微管蛋白并抑制微管解聚,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順鉑是抗癌一線藥物,可作用于DNA,通過改變DNA結構抑制DNA的復制和轉錄,抑制癌細胞的有絲分裂,阻止癌細胞擴散[8]。因此,新輔助化療可有效縮小腫瘤的體積,提高宮頸癌根治術的腫瘤完整切除率,且化療后癌細胞活性降低,轉移能力降低。另外,新輔助化療可降低腫瘤的臨床分期,常用于宮頸癌中晚期患者,可為其創(chuàng)造手術機會。需注意的是,在行新輔助化療后,需要對患者進行一段時間的觀察,重新進行影像學等一系列檢查,評估是否可進行手術治療,若可行手術,通常在化療結束3~4周才可實施手術。新輔助化療也存在一定風險,部分患者的化療效果不理想,病變可能增大,并且化療藥物對患者生理功能存在影響,可能令患者失去根治腫瘤的機會[9~10]。本研究因納入樣本量較少,術后隨訪時間較短,臨床需納入大樣本量研究以進一步證實研究結果的可靠性。綜上所述,對宮頸癌患者采用新輔助化療聯(lián)合宮頸癌根治術治療有助于提升治療效果,降低腫瘤標志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