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靜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廣西·桂林 541004)
隨著《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頒布和實施,大學英語的教學模式也進行著不斷的摸索和改進。其主導模式從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模式逐漸轉向以學生為中心、既傳授一般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又注重語言運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模式轉變。新的教學模式越來越以多媒體和網(wǎng)絡技術為支撐,大力發(fā)展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式學習,利用現(xiàn)代科技、電腦,智能手機或其他移動終端、局域網(wǎng)、校園網(wǎng)或互聯(lián)網(wǎng)進行自主學習,作為對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進行補充和完善。這種趨勢與智慧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根據(jù)我國學者祝智庭的定義,智慧教育就是通過構建技術融合的學習環(huán)境,讓教師能夠施展高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習者能夠獲得適宜的個性化學習服務和美好的發(fā)展體驗,從而培養(yǎng)具有良好的價值取向、較強的行動能力、較好的思維品質、較深的創(chuàng)造潛能的人才。
智慧教育是現(xiàn)代教學技術和設備與傳統(tǒng)教學活動的融合,涵蓋了智慧教學環(huán)境,智慧教師和智慧學生的多維度的教與學的模式。一方面,教師巧妙運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形式和方法,充分發(fā)揮教師智慧教學的作用,利用智慧教學平臺優(yōu)化教學方案、教學模式、教學內(nèi)容。另一方面,學生的學習目標不再停留在獲取知識,而是個人智慧,即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等。
智慧教育的理念很大層面上涉及學生的自主學習。Henry Holec最早將自主(autonomy)這一概念引入外語教學界。在其著作《自主性與外語學習》中,Holec(1981)認為“自主”是“對自己學習負責的一種能力”,學習者具備自主性學習能力意味著能夠確定學習目標、內(nèi)容、材料和方法,能夠確定學習的時間、地點和進度,以及對學習進行評估。
1.2.1 評價的界定
陳冬純在審視我國的大學英語的教學環(huán)境和英語學習者在自主學習中所必須具備的內(nèi)在的學習機制基礎上,試圖對大學英語的自主學習作如下定義:自主學習是指學習者依賴其個人獨立的學習風格、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良好的學習能力,能夠獨立或在教師的指導下設定其學習目標,通過個人活動和與他人合作的方式 ,實施、完成、評估自己的學習效果并達到學習目標的學習過程。
作為教學管理的必要環(huán)節(jié)的學習評價,是衡量教學效果的重要尺度之一。泰勒(R.W.Tyler)在20世紀40年代初將教育評價解釋為:“確定教育目標在實踐上被理解到何種程度的過程”.后來日本學者進一步把它界定為:“教育評價就是系統(tǒng)地、有步驟地從數(shù)量上測量或從性質上描述兒童的學習過程和結果,據(jù)此判定是否達到了所期望的教育目的的一種手段?!边@種解釋可以理解為,以教育目標為依據(jù),評量學習結果達到目標的程度,就是教育評價。
相對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智慧型教學有其獨特的學習環(huán)境和方式方法,其評價方式也就無法照搬傳統(tǒng)的終結性評價模式。基于智慧教育的視角和大學英語自主學習的特點,遵循評價體系設立的原則,即系統(tǒng)全面性原則、簡明科學性原則和靈活可操作性原則,智慧教育理念下大學英語學習評價應該是評價維度的多元化兼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1.2.2 評價的功能
實施評價,要明確評價的目的和功能。自主學習評價應強調對學生學習的診斷和分析功能,幫助學生調整學習過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弱化評價的選拔與甄別功能。同時,評價在于學習監(jiān)控。評價作為一種外部手段能夠通過某種規(guī)定、提示、約束等對學習產(chǎn)生監(jiān)控作用,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持續(xù)學習下去。傳統(tǒng)教育對學生的學習監(jiān)控一般由教師來完成,教師是學習計劃的安排者和控制者,學生在教師的關注(激勵或者批評)中感受到一種學習約束或者暗示、激勵。
診斷性評價也稱教學前評價或前置評價,一般是指在某項教學活動開始之前對學生的知識、技能以及情感等進行的預測,也可以理解為對評價對象的基礎、現(xiàn)狀 、存在的優(yōu)勢與不足等作出的鑒定。自主學習是學生實現(xiàn)素質提高的途徑,學習評價應基于個性化的自主學習,從傳統(tǒng)的區(qū)分學生相對優(yōu)劣轉向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即追求價值取向的人文性。由于每個學生的背景不同,水平參差,學習目標、學習類型和學習能力各異,其評價的基點也就不盡相同。因此,應從人文性的角度出發(fā),將學生看作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不僅要評價知識的獲取程度(目標導向),而且要評價應用、分析、綜合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等高層次的智力因素,以及興趣、態(tài)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對于一些具備較強的獨立學習和思考能力的學生,這個階段再進行“重復枯燥”的語言訓練實際上是時間、精力和學習資源的浪費,而應該科學地把語言當作認知資源(Laden-Freeman,2006:590-619),引導學生在更高的層次上進行學習。
課堂表現(xiàn)是展現(xiàn)教學和自主學習效果的重要平臺,是對智慧教育理念下教學模式進行評價的重要維度。基于本校大學英語智慧教學模式的探索,課堂評價涵蓋了聽說課和讀寫課表現(xiàn)的兩個模塊。讀寫課課堂評價雨課堂平臺為依托,具體以單元或主題為單位,為單元設計適當分值的題目,包括主觀題、填空題、選擇題,取各單元的平均分作為課堂評價成績。聽說課以主題為單位,每個主題設置相關的分話題或任務,話題和相關參考資料每節(jié)課前推送給學生提前準備,任務預先分配認領。課堂主要就學生的話題討論的觀點分享進行記錄評價,或者就主題任務進行展示和評價。如此可以從多層面對智慧教學的效果進行評價,同時又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課堂教學的精準性,改變了以往老師講得好辛苦,學生聽得好無聊的尷尬局面,提高了課堂效果。
網(wǎng)絡評價旨在在通過跟蹤學生學習過程,對學生進行全面、準確、客觀的學習情況評價把人評與機評有機的結合。網(wǎng)絡評價主要是綜合了各個教學和學習平臺的數(shù)據(jù)記錄和評價,包括作業(yè)情況、自測情況、參與 BBS討論情況、答疑情況、資源瀏覽情況等進行量化,而后對采集的量化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和分析,做出一個綜合的、全面的、客觀的評價,并將各種評價結果反饋給學生和教師,從而達到對學生指導和監(jiān)控的目標。
自評是學生對整個學習過程進行自我觀察和反思的過程。國內(nèi)外均有相關研究指出,自評能夠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尤其在完成課堂任務、課堂活動和總結歸納方面有所促進。從語言認知的角度看,自評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效能,激發(fā)學生內(nèi)在和外在的學習動機。自評是形成性評價的一個子范疇,每個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在學期初制定自己的本學期學習目標和每周學習子目標,并每個項目具體實施的每周每日學習行為。對照每個學習指標每周進行量化評價,并撰寫反思報告,及時調整學習任務和策略,以電子檔案形式保存。
同輩互評是對同伴的學習做出批判性分析的過程。Topping(1998)提出同輩互評的概念,讓有相同學習背景的同輩,針對彼此的作業(yè),以貼近彼此的語言,相互評量。(PeerAssessment can be defined as a learning setting in which individuals evaluate or comment on the amount,level,value,quality,or success of the products or learning outcomes of the peers who learned in a similar context)(Topping,1998).通過同輩互評,學習者在評價同輩的作業(yè)時,同時也反思自身的作業(yè),此舉不但可以達到合作學習的效果,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許多研究指出,學習者可以從同輩互評的結果中得到大量的啟示,從而進一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促進他們的反思能力和交際能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學習動機和解決問題的技能。通過調查問卷,超過半數(shù)的學生喜歡同輩評價的方式,認為同輩評價能不同程度提高自己英語任務輸出的質量。多數(shù)學生喜歡閱讀同輩的互評,認為同輩的互評有助于改進自身的問題。
在智慧教育的視角下,智慧課堂、智慧教師、智慧學生都是不可或缺的組成因素,特別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需要發(fā)揮重要的能動作用,學生自我評價通常是自主學習評價的重要形式。但鑒于學生自我意識的不同,診斷性評價、課堂評價,網(wǎng)絡評價和學生間的互評也是評價中不可缺少的形式。此類多種評價主體和評價方式相結合的學習評價,可使學生產(chǎn)生更大的學習積極性,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學習活動,并努力完成學習目標。但是,評價方式的具體細化和權重還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