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 燕
“聽說讀看寫”是中學英語教學的目的,其中“寫”是五項語言技能中的重要部分,它更是語言生成能力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近年來,書面表達一直是高考英語試題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一個突出的問題是當前學生寫作能力普遍低下,這嚴重阻礙了學生英語整體素質的提高。那么,如何有效提高學生英文寫作能力呢?以讀促寫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英語閱讀材料應該難易適度。在選擇材料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英語基礎,如果學生的基礎差就盡量選擇生詞少、篇幅較短的材料,如果學生的基礎還可以,則可以選擇中等難度的材料。一定要注意的是不可選擇太長、太難的材料,否則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導致學生放棄閱讀。
選擇健康、積極、有價值的英語閱讀材料。這樣會讓學生有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來閱讀。同時要求學生必須有自己對材料獨特的理解,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去寫作。
閱讀材料的長度應大約在 100-200 字之間。太長了學生會厭煩。太短了又沒有內容去讀。這樣的字數(shù)不僅符合英語測試中閱讀理解的短文長度,也符合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能力。
選材要貼近生活,源于生活的閱讀材料,學生總體上會理解較易較快。對于陌生的題材,學生掌握自然就會慢,閱讀就有很大的困難,所以,貼近生活的學習才是最容易的學習。
閱讀材料的選擇應該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由簡到難,不能一開始的時候就給學生篇幅較長的閱讀材料,這樣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先簡后難,逐步加深,慢慢引導,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才會有信心跟著老師走下去。
選材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有價值的文本,例如好的對話、短文。教材是信息的載體,它與寫作有著密切的關系,是練習寫作的基礎,是作文素材和表達方式的模板和源泉。英語教材中的對話材料和短文材料都是健康、向上、有趣的,而且針對性很強。這些材料是為英語學習作鋪墊的基礎材料。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多以課文話題為依據(jù),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意識和策略。
寫前閱讀包括三種讀法,首先是快讀,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閱讀整篇材料。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粗略讀完所給材料,并在讀的過程中捕捉材料的中心思想。接著是精讀,也就是細讀閱讀材料。在仔細閱讀材料時,學生不僅要找出材料中的語言點,還要分析文章的結構,組織和發(fā)展的過程。以這樣的方式閱讀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文章是如何發(fā)展和組織的。最后是再次閱讀,在這一步,可以猜測生詞、短語,記錄下一些好的句式結構和篇章信息。養(yǎng)成習慣和規(guī)律,對以后的寫作練習有很大的幫助。日積月累的筆記,利用零碎時間看一看、讀一讀,對提高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十分有幫助。讀完之后,學生要根據(jù)所讀內容和獲取的信息寫出自己對該閱讀材料的看法和理解。寫作之前進行閱讀訓練有很多好處。第一,能夠幫助學生積累一定量的生詞,長期下來學生的詞匯量就豐富了。第二,能夠幫助學生掌握一些短語。掌握短語也是寫好句子的關鍵。第三,能夠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優(yōu)美的高級句式。好的句子才能寫出好的作文。閱讀材料有不同體裁就有不同的句首和尾句的表達,熟記這些句式,并運用到作文中,會給作文添彩不少。
閱讀完一篇材料后,學生要進入寫的環(huán)節(jié)。在這個階段,學生每周要以自己感興趣的閱讀材料為基礎至少寫一篇大約100字左右的書面表達。在寫作時,通常分為以下幾個步驟:“列提綱—寫初稿—查錯誤—寫終稿”。列提綱時應該盡可能使用或模仿閱讀時記錄下來的相關信息,包括材料的發(fā)展過程和組織結構。寫初稿時必須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不能讓學生養(yǎng)成無時間限制寫作文的習慣,否則,在考試中不能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寫作任務。如果學生能在限定的20分鐘內完成一篇100字左右的作文,就符合英語作文考試的寫作時間要求。查錯誤的過程是最重要的,許多同學會忽視這個步驟,這個過程是檢驗作文是否合格的過程,也是作文能否得高分的關鍵,在這一步,可以選擇和同桌互換糾錯。寫終稿是寫作的最后一步,將修改好的作文按要求成稿。
在教學實踐中,通過閱讀提高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方式是可行的。同時,在閱讀和寫作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基礎上,運用閱讀與寫作整合的有效性,可達到提高英語寫作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