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香玲,鐘 波,田力麗
(中日友好醫(yī)院 口腔醫(yī)學中心,北京 100029)
牙體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損是口腔科的常見病及多發(fā)病,嚴重影響患者的咀嚼功能、美觀、發(fā)音、顳下頜關節(jié)的健康及心理健康等。隨著社會的老齡化和飲食結構的改變,發(fā)病率呈升高趨勢[1~3]。牙體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損修復一直是口腔臨床工作者面臨的挑戰(zhàn)[4]。本研究針對患者上前牙區(qū)腭側重度磨耗、臨床冠長度無明顯減短,與下前牙有咬合關系,后牙缺牙區(qū)修復間隙不足,需要升高垂直距離的病例, 采用微創(chuàng)的上前牙腭側樹脂貼面咬合重建技術,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在此治療過程中全面、嚴謹、細致的臨床護理配合有效的保證了臨床治療效果。對此我們就護理方面的關鍵步驟總結如下。
收集2014年8月~2019年8月來我科就診的牙體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損患者,上前牙區(qū)腭側重度磨耗、臨床冠長度無明顯減短,與下前牙有咬合關系,后牙缺牙區(qū)♂齦間隙明顯過小, 需升高垂直距離開辟修復空間的病例22例,其中男14 例、女8 例;年齡40~83 歲,平均63 歲。
復合樹脂( 3M ESPE FiLtek TM Z350 XT,美國),流動樹脂(松風醫(yī)療器材株式會社,日本),全酸蝕粘結劑(3M ESPE AdperTMSingle Bond2, 美國), 透明硅橡膠(muller kristall A70,德國),光固化燈(ACTEON,法國)。
1.3.1 治療前護理
(1)物品準備:主要材料和設備、常規(guī)用物、成型片(避免樹脂貼面完成后鄰面接觸點粘結在一起,用銀汞合金充填成型片修剪而成, 大小為置于鄰面比唇側牙體高約1mm,每個帶小孔)、牙線、前牙刮治器、自鎖鑷、水門汀充填器、光敏刀等。(2)患者護理:協(xié)助醫(yī)生詢問患者口腔疾病史及全身系統(tǒng)疾病史,對患者雙側顳下頜關節(jié)、牙周及上前牙牙髓活力檢查,保證牙周符合治療條件。上前牙腭側樹脂貼面咬合重建治療過程復雜且時間較長,患者容易產生焦慮緊張情緒,因此,應向患者詳細介紹醫(yī)生制定的治療方案、原理和方法以及整個治療周期的時間、費用、就診次數、注意事項等。告知患者根據其自身情況及治療時長術中可稍作休息,治療過程中如有不適舉左手示意。(3)護理人員自身準備:熟悉上前牙腭側樹脂貼面咬合重建技術的全過程。
1.3.2 治療中護理
(1) 協(xié)助醫(yī)生完成工作印模制作及頜位關系的轉移:包括上下頜硅膠印模的制取、升高垂直距離、確定頜位關系、面弓轉移。將印模、頜位記錄、面弓轉移臺送技工室制作上前牙腭側蠟型。(2)復制蠟型:在蠟型模型上涂石蠟油或分離劑,根據醫(yī)生所需范圍鋪4mm 厚的蠟片、制作光固化個別托盤。在個別托盤中打適量透明硅膠就位于蠟型模型上,待硬固后取下,75%酒精紗布擦拭消毒,交醫(yī)生口內試戴,檢查就位穩(wěn)定狀況。(3)完成貼面修復的護理: 透明硅膠組織面涂石蠟油避免樹脂與硅膠可能出現(xiàn)粘固,分次操作,每次完成2~3 顆牙修復。醫(yī)生磨除牙齒腭側表面玷污層,隔濕,護士用自鎖鑷將成型片放于鄰面接觸點,小孔朝向唇側。醫(yī)生常規(guī)酸蝕腭側牙體,涂粘結劑,光固化燈固化,然后涂流動樹脂,同時護士根據蠟型判斷樹脂用量,在透明硅膠組織面逐層放置適量Z350 復合樹脂, 并反復用水門汀充填器及光敏刀壓實,便于樹脂與樹脂之間緊密結合, 避免出現(xiàn)氣泡, 然后用光敏刀修整Z350 復合樹脂邊緣,在表面涂薄薄一層松風流動樹脂,特別注意每顆牙的邊緣一定要涂到。將透明硅膠傳遞給醫(yī)生,就位于口內牙體組織,光固化燈固化后,護士用探針或自鎖鑷于成型片小孔處取出成型片, 再次光固化復合樹脂。醫(yī)生修型,調♂、拋光。囑患者反復咬合,是否有不適,遞給患者鏡子查看修復后牙體形態(tài)及口型變化。
1.3.3 治療后護理
指導患者按時復診,定期回訪。(1)觀察修復后關節(jié)肌肉是否有不適;(2) 切忌反復扣齒及雙側顳下頜關節(jié)過度運動,以防關節(jié)損傷;(3)勿用前牙區(qū)啃過硬的食物,飲食從軟到硬循序漸進;(4)可能會出現(xiàn)牙齦疼痛、刷牙出血等不用擔心;(5)正常刷牙及使用牙線、間隙刷,保持良好的口腔衛(wèi)生。
22 例中隨訪觀察時間為3 個月~5年, 其中16 例>2年。療效觀察的結果:所有患者的咀嚼功能均得到明顯改善,舒適度高。其中3 例患者5 顆牙樹脂中出現(xiàn)氣泡,2 顆局部與牙體之間留有縫隙,即刻流動樹脂充填。僅2 例患者2 顆牙出現(xiàn)樹脂貼面脫落,3 例患者3 顆牙樹脂貼面出現(xiàn)局部折斷,通過椅旁操作樹脂充填。樹脂貼面完成后2例出現(xiàn)顳下頜關節(jié)不適, 通過降低咬合后不適逐漸減輕、消失,其余患者無不適,臨床治療效果顯著。
治療過程中,護士向患者做好相關解釋工作是保證治療成功的前提, 耐心告訴患者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微創(chuàng)、減輕患者的痛苦,避免了傳統(tǒng)根管治療、樁核全冠修復,保存牙髓活力,最大限度地保留牙體組織[2,5];與CAD/CAM 樹脂貼面、瓷貼面[6,7]相比,明顯減少了費用;較♂墊式可摘義齒[8],舒適度顯著提高。通過一系列解釋,使患者充分理解本研究方法的優(yōu)勢,以便順利完成咬合重建修復治療。
修復后應即刻檢查樹脂修復體有無氣泡、與牙體間是否有縫隙及穩(wěn)定的咬合,及時修補及調♂;囑患者1 周、2周、3 周定期復查,檢查患者關節(jié)肌肉適應情況,如有不適及時調♂; 隨后的復查主要檢查樹脂修復體有無脫落、折斷等,及時修補。長期隨訪證明,本技術樹脂修復體遠期修復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