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第七中學 毛師煒
應用文是為人們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處理實際問題而寫,且往往已經形成慣用格式的文章。應用文具有很強的真實性、針對性、時效性,格式較為固定等特點。在新高考中,應用文所占比重增加到全卷的10%,有祝賀信、道歉信、詢問信、感謝信、邀請信等多種形式。考生得分較其他題型相比,并不理想且區(qū)分度不大,這與傳統(tǒng)的高中英語應用文教學中的寫與評的方式有很大關系。在現行的應用文寫作中,一方面,學生普遍缺乏對寫作的熱情,寫作質量差,寫作耗時的現象非常常見。另一方面,很多教師對待應用文評改只是簡單給一個分數或等級。這種只強調結果的評定都是發(fā)生在學習結束后的終結性評價,忽視了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體驗。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者是在認知、解釋、理解世界的過程中建構自己的知識,其中包括對自身知識結構的體驗和認識,對原有知識結構的評價以及自身知識結構欠缺的認識。英語學習的自我評價能力已經成為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英語學習的自我評價就是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據一定的評價標準對自己在英語知識、運用英語能力和對英語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英語學習方面做出的分析和判斷,并對自身的英語學習進行自我調節(jié)的活動。
內涵:應用文量表互評互改模式是在建構理論基礎上,結合自上而下和同伴學習,交互作用發(fā)生效果的模式。它既包括對文章的改,更突顯評;既有教師對文章的評改,更側重學生之間的互評互改。在互評的環(huán)節(jié)中,擴大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讓生生之間的靈感火花碰撞,使更多的學生作品得到仔細地檢驗和修改,讓更多的學生從評改中獲益。
量表的制作:英語語言能力是構成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要素。在語言運用過程中,學生的寫作是四項語言技能中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部分,是語言生成能力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最能體現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根據新高考評分原則,考生要想在應用文部分得到較高檔次,所寫的文章需要“要點完整,語言準確,文風通暢”。即內容要點要全面;詞匯,語言,語法要準確;上下文要合邏輯,有條理。
我將應用文量表互評互改模式定義如下:學生完成自己作文之后,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根據應用文量表對同學的文章進行互評互改,逐項填寫。根據量表的反饋,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教師,學生和家長或其他評價主體之間完成相互評價,形成反饋。最終,學生根據反饋,加之個人的理解和判斷,修改和提升自己的應用文。
新課標指出,課程的評價應關注學生掌握知識,獲取技能的過程和方法,并持續(xù)關注與之相伴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強調評價的促學,反撥作用,使評價真正起到幫助學生提升英語學科素養(yǎng)的作用。用以下幾點來闡述如何通過應用文評改量表和互評互改的實踐活動,促進高中應用文評改方式的有效性,提升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yǎng)。
1.在應用文量表互評互改模式開始之前,教師首先要明確利用量表進行應用文互評互改的現實意義和預期目的,為加強學生之間互助合作的意識和應用文的互評互改模式奠定思想基礎。2.教師根據量表逐項向學生介紹應用文修改的范圍,具體修改步驟,具體修改要求以及在評改過程中會出現的一些注意事項。3.新課標提出,評價應該是“抓住關鍵點,提出側重點,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修改評語時,要明確告訴學生:對應用文局部性問題進行著重分析,是優(yōu)點要加以肯定,缺點給予指出,并附以簡要說明。指出應用文中最突出的優(yōu)點和缺點,當然,也可以就應用文中值得爭論的地方提出自己的觀點,以供作者參考。4.教師還可以選擇若干篇學生作品進行示范評改,師生一起按照量表逐項進行評析,明確評改方式。在評改之前,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常用的評改符號。
為確保學生應用文量表互評互改模式得到有效調控和良好組織,我將學生分成8個小組,每個小組5位成員,并設組長一名。分組的原則基本考慮如下:
1.互助性原則:教師從學生英語作文水平考慮,引導學生進行互助合作,以合理的組員配置作為評改的能力保障;2.開放性原則:人員配比呈動態(tài)發(fā)展,以兩個月(半學期)為時間線,將作文水平提高較為明顯的學生調換小組,流動發(fā)展。3.自愿性原則:互評互改需要大量的學生討論,因此,讓學生從性格、愛好、習慣等多方面考慮自愿組合分組。
在學生互評互改正式開始時,在小組內,由組長把關,評改自己以外的應用文。在評改過程中,小組5位成員要不斷進行交流和討論,對同學的應用文提出補充和修改意見。批改完成后,負責的同學要署上自己的姓名,認真寫好評語,以增強自身使命感和責任感。在互評互改之后,小組內進行認真討論。讓習作者和評改者進行交流,可以談論某一處的異議或疑惑,也可分享在評改過程中的啟發(fā)。當雙方都爭執(zhí)不下時,教師可參與交流,給出自己建議。習作者可以不接受評改者的評語,但不能指責,要以理服人。
在這個主要的環(huán)節(jié)里,教師要不斷在教室巡回指導,適時地介入小組的討論和評改。針對評改者有疑惑的問題,教師要答疑解惑;針對學生有爭議的問題,教師要善于引導,分析,思考;針對出現的普遍性和共性問題,教師可集中講解,各個攻破。
這是應用文量表互評互改活動的小高潮。它的意義在于擴大師生對應用文本的互動和交流,讓佳作習作者獲得滿滿成就感,也是無形之中學生之間的互相借鑒和學習。這個階段采用小組推薦和學生自薦相結合的方式,由評改者在小組內推薦佳作,經由組內各成員討論交流之后,多數認可,由評改者附上優(yōu)秀評語,交由教師。教師在集齊各小組優(yōu)秀作品后,做好反饋工作,通過開展應用文講評課,優(yōu)秀習作展示等活動,有效引導學生在互評互改的體會中學會和同伴相互交流思想,分享經驗,學會欣賞他人,汲取他人成功經驗,正視自己存在的寫作不足。
在近一年的實踐活動中,我發(fā)現應用文量表互評互改模式給學生帶來了很多好處。相較于傳統(tǒng)的教師評閱,量表式互評互改模式基于應用文評分標準,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fā),以學生為中心,使應用文評改從幕后走向臺前,進入課堂,凸顯了應用文寫作的過程,使作文評改成為一種指導寫作方法,技巧訓練的途徑和方式。學生在評改過程中充滿了參與感,在合作討論的過程中,信心得到激發(fā),寫作積極性高漲,寫作的能力和滿足感大為提高。除此以外,應用文互評互改的過程也滿足了學生的交往需求,尊重需求,歸屬需求,與他人合作、分享的需求,從而促進學生對寫作情感的發(fā)展,激發(fā)學生愿意學習、愿意寫作的內驅力。當然,本次實踐活動,也存在需要改進與思考的地方:是否可以依托應用文量化評改模式,有效遷移到應用文不同類型的評改,乃至概要寫作或者讀后續(xù)寫的評改?是否可以針對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設置更個性化,科學性的量化評改模式呢?這些都是需要深入思考和實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