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思園
(安徽大學 文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9)
晚清民國時期,西方文化陸續(xù)傳入中國,本土國文教育的傳統(tǒng)觀點和傳統(tǒng)方法皆受到質疑。在教育環(huán)境日漸艱難的情況下,“大一國文”更是面對著復雜的“三無”局面,即“一無成型的教學內容,二無成熟的教學方法,三無成冊的講義教材”[1]112。 時任輔仁大學校長的陳垣對“大一國文”十分重視,他親自選文、編寫、核校,最終成功編訂了《大一國文讀本》。
《大一國文讀本》選文共144 篇,除最后一篇附加的《論孟一臠》外,前面143 篇在經、史、集中均有收錄,既包括“春秋三傳”、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范曄《后漢書》等名篇,也包括韓愈、柳宗元、歐陽修、顧炎武等名家的散文,文體有表、記、書、論等,但全部為散文。無論是篇目安排、順序排列,還是排版方式等,《大一國文讀本》都體現(xiàn)著陳垣的教育思想,是民國時期大學國文教育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存在,對當代大學語文學科教材的編選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作為選文內容全是古文的一本教材,《大一國文讀本》體現(xiàn)了編者陳垣對教育的態(tài)度。陳智超在《〈大一國文讀本〉導言》中說:“陳垣校長對文章有個人的喜好,他在一九三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給次子約之先生的信中說,《論語》《孟子》《莊子》《史記》之文‘皆可背誦’,《離騷》、陶淵明‘則純文學而已’,歸有光等‘則瀏覽足矣’?!嗌较查営海ㄕ?、乾(隆)上諭,其文皆深刻入理,法家、考證家均不可不閱也。’這種喜好可能同他是史學家有關?!保?]1-2可見,陳垣在選取《大一國文讀本》的內容時,并不是僅僅考慮到文學性,還考慮了歷史性。經典古代文學作品是古人留下的智慧與寶藏,文史結合、熟讀經典是學習國文必不可少的一步。作為國文課教材,《大一國文讀本》也有其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文體單一,沒有辭賦、戲曲,也沒有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
朱自清說過:“大學國文不但是一種語文訓練,而且是一種文化訓練?!保?]17文化訓練,是指大學語文教材要深刻貫穿審美性、人文性,因而教材選文類型既要專也要廣,且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也必須有一席之地?,F(xiàn)當代文學作品,在歷史沉淀上稍遜色于古代文學作品,但“現(xiàn)當代的作品里那些啟蒙思想、那些鳳凰涅磐精神、那些民族憂患意識、那些終極關懷的深情等,都應該感動和激勵當代大學生,這些都是古典文化無能為力的”[4]。陳垣曾說過,國文課要使學生“能執(zhí)筆達心所欲言,用虛字不誤”[2]7。在高等語文教育里,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與啟發(fā)思想是相輔相成的?,F(xiàn)當代文學作品中的語言技巧、思想精神等都更容易被理解接受,思想作為寫作的關鍵部分,需要以現(xiàn)當代人已有的思想為基礎繼續(xù)發(fā)展,因此也需要選取現(xiàn)當代文學中典范作品,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陳智超在《〈大一國文讀本〉導言》中總結陳垣的選文篇目說:“他所選的課文,都是既有高超的寫作技巧,又有豐富思想內容的散文,是中國文化經典的一部分。學生通過教師講授、自己朗讀、背誦,沉浸其中,對他一生的積極影響是巨大的,而青年是祖國的未來?!保?]7陳垣講授大一國文時,中日正處于激烈的戰(zhàn)爭中,面對復雜艱難的抗戰(zhàn)局勢,他選擇了《通鑒·赤壁之戰(zhàn)》《通鑒·淝水之戰(zhàn)》等文章,希望以此激勵學生對抗戰(zhàn)勝利的決心。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敵偽利誘威逼陳垣讓其聽命辦事,但他寧死不屈,在《大一國文讀本》中選取了《戰(zhàn)國策·魯仲連說辛垣衍》等文,將自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態(tài)度廣而告之,也是對學生愛國情懷的鼓舞。在國家危難之時,陳垣用為學生講授大一國文的方式,讓青年人不忘國家歷史,傳承國家文化,毅然與敵人對抗。陳智超評價他說:“在中國教育史上寫下濃重的一頁,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遺產。”[2]7
在當代大學語文教材篇目選擇中,選文需要能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使學生可以由平面的文字走向立體的社會,進而憶古思今,居安思危。《大一國文讀本》的篇目內容是當時動蕩歲月中為激勵學生奮發(fā)前行而選擇的,在如今和平與發(fā)展的年代,語文教材更需要發(fā)揮方向標桿的作用,讓青年人牢記祖國繁榮富強、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當代青年肩負著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重任,因此,必須具有正確積極的思想意識。大學語文作為母語高等教育,在大學階段已經擺脫了應試教育的控制,有充分的自主權,所以教材的選文篇目應該真正實現(xiàn)引領思想感悟、啟迪智慧,把中國語文教育繼續(xù)向前推進。
在篇目排序上,《大一國文讀本》主要按照成文的先后順序排列,若有需要比較的文章,則打破時間順序,方便學生作對比。教材中的對比篇目有《太史公自序》《司馬遷報任安書》《楊惲報孫會宗書》《蘇洵六國論》《蘇軾六國論》《蘇轍六國論》等。來新夏在《再說“大一國文”——讀陳垣師親編〈國文讀本〉》中說:“他除了選入作為讀《史記》鑰匙的《太史公自序》的部分,以見史學端倪外,還跨不同出處選他文以比較異同,互補不足,如在《太史公自序》后,從《漢書》或《文選》中選入司馬遷《報任安書》一文,一是官書,記事有所忌諱,一為親屬間來往信件,可以較充分發(fā)泄內心的憤懣,兩者相輔,可得事實大致情況?!保?]由此可以得知,陳垣在篇目排序上有他自己獨特的想法,雖然選擇了同樣的內容,但寫法不同,可作比較。這種對比,是陳垣對大學國文寫作的獨特指導,通過比較來增強學生對語言文字使用和文章描寫手法的認識,從而提高寫作水平。
目前,高校大學語文教材選文篇目基本上以體裁為排序方式,以彰顯文學作品體裁及文人創(chuàng)作派別的發(fā)展,或者試圖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在頭腦中構建完整的文學體裁分類特點的知識體系。對于文章排序方式,我們可以在傳統(tǒng)編排方式的基礎上,從《大一國文讀本》中得到啟示,即相同類型、相同主題的文章可以放在一起作比較。朱光潛《就部頒〈大學國文選目〉——論大學國文教材》指出:“大學國文不是中國學術思想,也還不能算是中國文學,他主要地是一種語文訓練。”[6]此種類比選文的排序方式,可以讓學生在了解體裁不同發(fā)展階段相應代表作的同時,辨析相同體裁之間風格的異同,進而完成語文訓練;同時,可在擴大學生閱讀橫向范圍的基礎上,加強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的縱向深度。
《大一國文讀本》為豎版白本,沒有標點和句讀,這種在當時同類讀本中頗為少見的體例實際上體現(xiàn)了陳垣對文化傳承、文言閱讀、寫作教學等關鍵問題的基本理念。來新夏在《說說“大一國文”》中說到:“讀其文必須經過至少是斷句過程。不點讀過白文,就不會讀懂古文。這是訓練讀古文的傳統(tǒng)步驟,也確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保?]對于初步學習古文的人而言,這的確難之又難,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來新夏作為陳垣的弟子,深知先生教誨的良苦用心,所以感嘆“這些都足以見老輩的苦心孤詣”!
為了提高當代學生的國文水平,可以考慮在教材中加入豎版白本文言文。當然,這的確屬于舊式教育的典型方法,可能不太適合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習慣,因此,可以在每種體裁分類中選入一兩篇豎版白本文言文?!墩撁弦慌L》作為《大一國文讀本》的特色,也是豎版白本,陳垣從《論語》《孟子》中選了四十余章,摘取經典中的精華,引導學生體會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來新夏曾建議:“如大學不能在大一增設國文,則文科各系不妨將《論孟一臠》重?。ɑ蛟鲅a重編),供文科各系選讀,對學子必有所補益,我將馨香默禱其事之有成?!保?]由此,可以考慮直接將陳垣親選的《論孟一臠》放入現(xiàn)在大學語文教材中,既能讓學生感受到民國時期青年學習國文的精神,也能領略到中國古代文字、文章、文化的風采。
《大一國文讀本》是陳垣大學國文教育的結晶,它不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部傳承文化的作品,連接著大學語文教育的過去與現(xiàn)在,甚至可以延續(xù)到未來。從“大一國文”發(fā)展到如今的“大學語文”,中國語文教育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了百年歷程,教材也在不斷更新發(fā)展,但《大一國文讀本》依然可以作為現(xiàn)在大學語文教材的典范。對此,各高??梢該P長避短、借鑒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