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晴
(隴南師范高等??茖W校 音樂與舞蹈學院,甘肅 成縣 742500)
在我國四川平武縣、九寨溝縣和甘肅文縣的大山深處,居住著古老而神秘的白馬人部族,學界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他們是古代中國氐人的后裔,現(xiàn)在歸為藏族,被稱為白馬藏族。他們在生活習俗和文化內涵方面與藏、青、滇、川等地的藏族有較多差別,如在宗教信仰方面,白馬人信仰山神、水神、火神和白馬老爺,信奉大自然的神力;在語言方面,他們有自己通行的語言——白馬語,但是沒有自己的文字,全靠口口相傳來傳承自己的語言文化。白馬藏族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舞蹈具有深遠的歷史性和鮮明的獨特性,而且迄今仍然煥發(fā)著勃勃生機。筆者從2009年春節(jié)開始,曾多次親身到白馬藏族聚居地四川平武縣、九寨溝縣和甘肅文縣進行白馬藏族民俗文化體驗和田野調查,獲得了一些粗淺的認識和理解體驗,現(xiàn)簡單加以陳述,以就教于方家。
白馬藏族舞蹈大致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儺舞系列,一類是火圈舞。以下分別作簡單介紹。
白馬藏族儺舞是白馬人從遠古時期流傳下來的舞蹈,歷史源遠流長,體現(xiàn)了白馬人的宗教信仰和圖騰崇拜,氣氛莊嚴而神圣。白馬藏族儺舞系列共有兩大類,一類是驅邪求吉的祭祀性儺舞;另一類是取材于原始信仰中的圖騰神話、先祖狩獵、歷史典故等題材的情景性儺舞。
1. 池哥晝
池哥晝是最具代表性的白馬藏族儺舞[1],是白馬人從古到今,每年正月必須舉行的重大祭祀性舞蹈,由四男扮演池哥,二男扮演池母,另三男(兩大人,一小童)扮演知瑪角色,也屬于丑角,俗稱猴娃子。池哥頭戴木雕彩繪面具,面容威武猙獰,上身反穿羊皮襖,后綴短尾,身掛銅鈴,左手持木質兵器,右手持牛尾刷,腳穿長筒氈靴。池母也頭戴木雕彩繪面具,面容慈善可親,身著白馬藏族女性長款百褶裙,色彩艷麗。知瑪面涂鍋墨,一人身著男性破爛民族服飾,手持拐杖,扮演家中男主人;一人身著女性破爛民族服飾,身背象征嬰兒一樣的道具,手持拐杖或討飯碗,扮演家中女主人;還有一男童手持拐杖,扮演家中小孩兒。池哥晝舞蹈中,池哥動作鏗鏘有力,粗獷豪放,以手甩牛尾、左右蹉步和單腿吸腿跳動作為主,幅度較大;池母動作柔婉細膩,敬畏可親,以雙腿屈膝、雙手合掌、雙手叉腰、單腿點地動作為主,幅度較小;知瑪動作詼諧幽默,自由靈活,以水平拿權杖,左右腿交替跳動作為主,代表著傳統(tǒng)故事中的人物原型。池哥晝舞蹈的表演,由鑼、鼓、大小鈸、鐃等樂器伴奏。表演時,舞步隨樂器伴奏的節(jié)奏舞動,形式按照池哥晝請神、儺舞表演、入戶驅邪表演的順序規(guī)范進行。
2. 麻晝
麻晝屬于白馬藏族祭祀性儺舞的一種,是由6名男子組合的群舞。表演時,舞者頭戴彩色面具,木雕材質,分別是獅、牛、虎、雞、龍、豬動物的面相,身穿彩色綢緞裙式服裝,雙手拿紅、黃、綠色彩綢。舞蹈動作隨鑼、鼓、鈸等打擊樂器的節(jié)奏而變化,舞蹈時做動物體態(tài)動作,以逆時針轉圈的方式進行表演。麻晝表演有固定的動作套路,常見的有12 大套,6小路6 種標志性動作。轉一圈為一路,每一小路開始和結束都有固定的動作和節(jié)奏,由2~3 個固定的連接動作和一個專有的標志性動作交替表演構成。舞蹈主要以踢腿、墊步、蹉步、跺步等為主要步伐,以轉身、晃手、甩稠、搖身、點頭等為主要動作。麻晝的表演形式豐富多樣,動作剛柔相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更有祈求平安吉祥的意義。
3. 秋晝
秋晝是在池哥晝表演的祭祀隊伍中,由兩位池哥在家中院子里進行的一種表演。秋晝動作主要是以池哥人面對面相互搭肩、雙腿屈膝左右方向跳動和背對背挽臂、雙腿屈膝左右方向跳動為主,動作鏗鏘有力。
1. 阿里改晝
阿里改晝屬于狩獵場面的情景儺舞,在池哥晝祭祀儀式中,由2~3 名知瑪表演,以原始的捕獵、殺獸、肢解動物尸體為主要情景表演,以單腿跳動、左右晃動手臂、按壓等為主要動作。
2. 池母搟面
池母搟面是女面相儺舞,由兩名男扮女裝的池母表演。池母搟面屬于池哥晝祭祀儀式中的情景表演儺舞,表演在村戶院內進行。兩名池母做和面、揉面、搟面等動作,動作隨打擊樂器的節(jié)奏進行,表現(xiàn)白馬藏族婦女廚房勞作的場景。
3. 殺野豬
殺野豬屬于情景儺舞,表現(xiàn)白馬人原始的圍獵場面,池哥晝祭祀活動結束時,在村戶院中進行。表演由一人扮演野豬,頭戴野豬頭像面具,隨打擊樂器的節(jié)奏做旋轉動作,表示到處偷吃莊稼,池哥和民眾手拉手、肩并肩吶喊助力并圍追野豬,野豬到處逃竄,慌亂中被眾人包圍,隨著幾聲炮響,野豬倒地,人們開始肢解野豬,最后圍獵成功。表演淳樸逼真,氣氛壯觀。
4. 拐疙瘩
拐疙瘩屬于池哥晝祭祀儀式中的情景儺舞,由池哥晝儺舞隊伍中的所有成員和民眾在空曠的場地進行,舞步與池哥晝儺舞舞步基本相同。表演時由池哥帶領,路線有曲線、直線、圓圈,表現(xiàn)白馬人追溯先祖、艱辛跋涉、不斷戰(zhàn)斗遷徙的豪壯經歷。
5. 麻夠池
麻夠池屬于池哥晝祭祀儀式中的情景性儺舞,分為兩隊進行表演,每隊都有一名首領、兩名池哥和數(shù)名民眾。表演在祭祀過程中進行,分為山上和山下兩個表演場地,山上作為祭祀、練兵的場地;山下為模仿戰(zhàn)爭場景場地。在整場表演的過程中,隊形變化多樣,動作單一并且固定,以廝殺打斗的歷史場景為主[2]238-239。
6. 甘晝
甘晝是在麻晝表演休息期間所表演的一種儺舞,是由2 人或4 人表演的男子舞蹈。舞者頭戴阿里嘎面具,身著白色襯衫和黑色馬甲、腰系銅鈴、腳穿氈靴、雙手持牛尾,隨打擊樂器節(jié)奏表演。動作變化多樣,豐富多彩,干練有力,干凈利索,而且舞步規(guī)范、固定,幅度夸張,體現(xiàn)了白馬人的力量與強悍的特性。
火圈舞是另一類具有代表性的白馬藏族舞蹈?;鹑ξ枳钤缙鹪从趹?zhàn)爭,白馬人用圓圈舞的形式來紀念戰(zhàn)爭中英勇保衛(wèi)民族的英雄,激勵白馬藏族青年男子。每逢節(jié)日或者兒女婚嫁、喜慶之事等,白馬人都會聚集在一起,在寬敞的空地里點燃篝火跳火圈舞?;鹑ξ栌袃煞N類型:一類是自娛自樂型的,白馬人以這種舞蹈形式抒發(fā)情懷,憧憬美好的生活;一類與戰(zhàn)火相關的,又稱 “攻城舞”。
每年正月初八至正月十六是白馬人節(jié)日的鼎盛時段。跳舞前,男青年們一起相聚唱歌,以“湊柴歌” 為主,歌詞大意為 “姑娘們,我們已經點好火堆,快來唱歌跳舞……” 唱湊柴歌,一是提醒每家每戶將準備好的木柴放在自家門口;二是暗示年輕姑娘們趕快梳妝打扮,出門跳舞?;鹑ξ栌袃煞N形式,歌舞形式的火圈舞一般以載歌載舞的形式表現(xiàn),沒有樂器伴奏,這類火圈舞有噢司嘮、咪咪吆改了了、吆嘮嘮依、措貼拍貼、噢嘮嘮依。不同的類別,有不同的舞步,舞者根據(jù)不同的曲調變換不同的舞步。唱歌的人既可以加入火圈舞的隊伍,也可以是旁觀的群眾。火圈舞歌唱形式可分為男女對歌、一人領唱眾人齊唱和合唱3 種。據(jù)了解,唱詞多表示吉祥如意之意和歡樂的情緒。舞蹈中的男子和女子舞步時而鏗鏘有力,時而歡快靈巧。自娛型的火圈舞不但在白馬人的節(jié)日之際增添歡樂祥和的氣氛,而且為青年男女搭建了談情說愛的平臺。跳火圈舞時,跳舞人身著艷麗的白馬藏族服飾,男式服裝為長袍,女式服裝為百褶裙,男女頭戴插有白雞毛的沙嘎帽。
這類火圈舞一般在晚上表演。跳舞人全部由青年男子來表演,舞蹈高潮部分,男子們緊拉雙手或緊挽雙臂,象征團結的力量,其舞步鏗鏘有力,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寓意捍衛(wèi)自己的民族,抵御外敵的入侵。跳舞人的手臂相互不可分開,如果分開了,就被拉到火堆中接受“跳火堆”的懲罰或者表演節(jié)目,其實這種做法是為了鍛煉青年男子堅強勇敢的意志。跳舞人昂首挺胸,一邊舞蹈,一邊發(fā)出 “吼、吼、吼、吼” 的聲音,聲音越吼越大,象征著相互鼓勵,鼓足勇氣,戰(zhàn)勝一切邪惡,所以也叫 “攻城舞”。
白馬藏族舞蹈無論是祭祀性的儺舞還是自娛型的火圈舞,都有其深厚的歷史淵源和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民族進步,白馬藏族舞蹈文化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傳承危機,急需引起各界人士和相關專業(yè)人員的重視,對白馬藏族民俗文化給予及時的研究和保護,從而使白馬藏族舞蹈這一民族藝苑中的奇葩綻放更絢麗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