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琳 李 琪 孟珊珊 韓 毅 張林忠▲
1. 山西醫(yī)科大學麻醉學院,山西太原 030000;2. 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麻醉科,山西太原 030000
聾啞患者合并雙目失明者臨床罕見,尚無相關報道,無臨床經(jīng)驗可參考。本研究報道1 例因白內(nèi)障致雙目失明的老年聾啞患者的麻醉管理過程,該患者于2019 年就診于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分析其臨床特點,以期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對此類患者診療起到借鑒意義。
患者,女,84 歲,身高155cm,體重58kg,因家屬訴發(fā)現(xiàn)患者雙眼視物模糊近三月入院,初步診斷:年齡相關性白內(nèi)障(雙眼)成熟期先天性聾啞。既往史:患者自幼聾啞,可簡單手語交流;30 年前曾有肺結核病史,經(jīng)治療后痊愈;15 年前曾患有帶狀皰疹,治療后好轉(zhuǎn)(具體不詳),否認外傷、手術及輸血史,否認食物及藥物過敏史。個人史及家族史無特殊。輔助檢查如下:??茩z查無法配合;心電圖:竇性心律,偶發(fā)房性早搏,心電軸正常,T 波異常,心電圖不正常;心臟彩超:左室舒張功能減低,左室收縮功能正常,EF 62%,CO 6.9L/min;胸片:雙肺紋理增重,雙肺下野結節(jié)影,雙肺門緣高密度影,左肺尖部高密度影;血氣分析無明顯異常;肺功能檢查無法配合;其余實驗室檢查無明顯異常。查體:肺部聽診:雙肺呼吸音粗;余無異常。擬擇期在全麻下行雙眼白內(nèi)障摘除+ 人工晶體植入術。
麻醉醫(yī)生術前訪視:敬悉病史,患者先天性聾啞+ 雙目失明,神志清楚,無法溝通,文盲不會寫字,未學過手語,平素與其家人依靠簡單手勢進行交流,尚能應付日?;顒樱浑p目失明后家屬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及肢體動作判斷其需求,通過肢體接觸進行交流,溝通極其困難,完全喪失日?;顒幽芰?。首先,患者查體和生命體征尚可(BP 142/80mm Hg,HR 60 次/min,SpO295%),輔助檢查心電圖、心臟超聲及胸片檢查有異常,且肺功能檢查無法配合,但血氣分析無明顯異常,結合向家屬了解到的情況,患者平素無心慌、氣促等臨床癥狀,失明前活動耐量可,近3 個月雙目失明后基本臥床,判斷代謝當量(METs)<4,Goldman 多因素心臟風險指數(shù)(CRI)為15 分,相當于心功能分級Ⅲ級??紤]到該患者可能存在精神心理方面的問題,采用神經(jīng)精神科問卷知情者版(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questionnaire,NPI-Q)評估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結果顯示神經(jīng)精神癥狀陽性。評定ASA 分級Ⅳ級。
手術當天,患者由接送床推入手術室,抬患者挪手術床后,患者有躁動反應,及時給予拍肩、扶背等安撫性動作,待其情緒趨于穩(wěn)定后,動作迅速且輕柔接心電監(jiān)護,BP 163/81mm Hg,HR 57 次/min,SpO296%,BIS 95 分。麻醉誘導:舒芬太尼0.4μg/kg、羅庫溴銨0.6mg/kg、依托咪酯0.3mg/kg。 肌松后經(jīng)口置入喉罩,連接麻醉機行容量控制性通氣,設置潮氣量7mL/kg,頻率12 次/min,此刻氣道壓為17cm H2O。麻醉維持:血漿靶控輸注丙泊酚(靶濃度:1.5 ~4.0μg/mL)和瑞芬太尼(靶濃度:1.5 ~8.0ng/mL),術中根據(jù)患者BP、HR 及BIS 值適當調(diào)整濃度。20min 后手術開始,術中生命體征平穩(wěn),BIS 維持在40 ~60 分,HR 維持在50 ~70 次/min,PETCO235 ~45mm Hg,偶發(fā)房性早搏,BP 平穩(wěn),實施手術為左眼白內(nèi)障摘除+ 人工晶體植入術,手術歷時約20min,共輸入液體500mL。術畢停止麻醉藥輸注,10min 后BIS 逐漸升高到85 分時,發(fā)現(xiàn)氣道壓突升至23cm H2O,迅速停止機械通氣,輕拍患者肩部有體動反應,自主呼吸恢復(VT >5mL/kg,RR >12 次/min),與患者握手,患者回握,判斷肌力恢復可,隨即拔出喉罩;用手撫摸患者咽喉部,患者咳嗽,有力且音清,面罩吸氧,繼續(xù)間斷輕撫患者胸前,引起患者注意,鼓勵其做呼吸動作。整個蘇醒期間一直保持與患者握手狀態(tài),安撫患者,15min 后,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帶吸氧面罩接氧氣袋安返病房。術畢第2天麻醉隨訪無異常,主管醫(yī)生打開術區(qū)敷料查看,患者面露喜色,可與人目光交流,家屬及患者對手術效果滿意,要求擇期行右眼白內(nèi)障摘除手術。
聾啞作為一種終身疾病造成聽覺感知覺渠道完全或者嚴重受阻,繼之產(chǎn)生失語,嚴重妨礙了個體接受社會信息和與群體的交流。因此,聾啞患者由于生理和社會認知缺陷使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人,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1]。非語言交流是聾啞人唯一的交流方式,其以人體語言(非語言行為)作為載體進行交流,包括體態(tài)語言、類語言、空間效應、觸摸和環(huán)境物理因素;非語言交流在言語溝通障礙患者中應用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不可忽視,應用非語言方式交流可起到增補語言交流的效果,對協(xié)調(diào)醫(yī)患關系、提高醫(yī)療質(zhì)量、做好人文關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老年性白內(nèi)障,是指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引起中老年開始發(fā)生的晶狀體混濁,臨床嚴重者可出現(xiàn)失明。白內(nèi)障盲占全球盲的33%,在中國白內(nèi)障盲仍居首位。隨著年齡的增長,患病率明顯增高。早期白內(nèi)障或不適宜手術者采用藥物治療延緩進展;近成熟期和成熟期影響工作及生活時主要依靠手術治療[3]。
考慮到本例患者的特殊性,術前要綜合評價患者全身狀況,需重點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NPI-Q是由知情者根據(jù)患者最近1 個月的表現(xiàn),通過對患者行為的看待和感受到的相應苦惱來評價其12 個方面的精神行為癥狀,只要任何一項得分>0,即可定義神經(jīng)精神癥狀陽性[4]。對本例患者選擇此種測評工具最為合適,可由看護者對患者做出評價。除常規(guī)檢查外,更要關注心、腦、肺、腎等重要臟器的功能,尤其在術前檢查不完善的條件下,著重了解患者的病史、癥狀及體征,選擇合適的方式評估患者對麻醉和手術的耐受能力。傳統(tǒng)的NYHA 心功能分級缺乏量化指標,不適用于評定本患者的心功能狀態(tài),Goldman 多因素心臟風險指數(shù)(CRI)是預測老年人圍術期心臟事件的經(jīng)典評估指標。在本病例中為了保障手術效果,促進患者術后康復,需優(yōu)化麻醉方案,盡量減輕機體的應激反應,這也是加速康復外科(ERAS)理念下優(yōu)化麻醉管理的目標[5]。
本例患者為老年女性,自幼聾啞,現(xiàn)又雙目失明,對外界喪失一切感知能力,心理彈性水平、自我價值感極低[6-7],導致神經(jīng)精神癥狀陽性。隨著醫(yī)學模式向生物- 心理- 社會的模式轉(zhuǎn)變,心理干預尤為重要。鑒于本例患者處于失語、失聲又失去視覺的狀態(tài),如何讓患者配合診療是最大的難題,有效的溝通非常重要,而其本身的特性又決定了溝通的特殊性。心理學指出適當?shù)挠|碰是與視、聽覺有障礙的患者進行有效溝通的重要方法[8]。與本例患者的交流僅能依靠觸覺實現(xiàn)。因此通過觀察患者表情,及時判斷、分析需求,通過適當?shù)闹w動作與患者進行情感交流,滿足情感需求,注重首因效應,可使患者在心理上對醫(yī)務人員產(chǎn)生信任和依賴感,提高對醫(yī)療環(huán)境的認同感,緩解患者的恐慌情緒,也能使患者達到由心理到生理的調(diào)整,從而達到手術的最佳療效[9]。
由于患者配合困難,局麻滿足不了手術要求,因此本例選擇全身麻醉,為手術創(chuàng)造良好的操作環(huán)境,未行氣管插管,選擇刺激性小的喉罩控制通氣。認知功能減退在正常人群中很常見,14%~48%的70 歲以上人群都存在輕度認知功能損害[10]。因此,很多患者在手術和麻醉前就已經(jīng)存在臨床上或臨床前期的認知功能受損。而且,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術前認知功能損害與術后認知功能減退的發(fā)生密切相關[11-12],且全麻可能增加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13]。鑒于本例患者高齡,存在精神方面的問題,術前已存在認知功能障礙的可能性較大,使用丙泊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術后認知功能障礙(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的發(fā)生率[14],因而選擇了BIS 監(jiān)測下聯(lián)合輸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進行麻醉維持。BIS 監(jiān)測可作為一種與患者的特殊溝通方式,指導麻醉誘導及蘇醒,避免了蘇醒早期溝通障礙導致的意外及并發(fā)癥,且通過調(diào)整合理的麻醉深度也可以降低老年患者POCD的發(fā)生[15]。
本例的患者診治經(jīng)驗提示,對于此類患者做好術前充分評估,注重人文關懷,制訂合理的麻醉方案,優(yōu)化術中管理,可以獲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