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勤
(南通大學杏林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1)
大學英語課是大學生的一門必修公共基礎課程。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提問模式是教師提問然后一次一個學生回答。由于這門課是大班教學,通常班級人數(shù)較多,教師在授課的同時不能兼顧班上每個學生的學習。另外,學生參與課堂發(fā)言的人數(shù)少,而且學生在毫無準備、眾目睽睽之下被教師叫起回答問題往往表現(xiàn)得手足無措。隨著20世紀70年代以來合作學習理論的推進,美國馬里蘭大學的弗蘭克·雷曼(Frank Lyman)教授及其同事于1981年提出了合作學習主導的學習模式(Think-Pair-Share,TPS模式),該模式因其教學流程的三個階段而得名,即獨立思考、結對合作、相互交流。弗蘭克·雷曼教授指出,TPS模式是一種包含學生個體思考以及合作學習的多模態(tài)的課堂討論策略。在這一教學模式中,學生學會傾聽教師所提的問題,獨立思考解答(不用舉手發(fā)言),再與鄰座一個同學共同討論、解答問題,最后在全班同學面前分享討論的結果。學生能夠在心里及口頭上預演如何回答問題,而且所有的學生都有機會交流,教師和學生也都有機會思考問題[1]109-113。本文將結合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實踐,探討TPS模式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期望能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效果。
主動學習理論強調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直接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去,自主獲取知識、掌握技能。在大班教學中,有的教師會抱怨,一節(jié)課下來,趴在桌上睡覺的學生不少,積極思考的學生卻在少數(shù)。在課堂采用TPS模式能有力改變這一現(xiàn)狀,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它是通過獨立思考、結對合作、相互交流三個階段,形成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參與創(chuàng)造、建構知識的過程??梢?,TPS模式與主動學習理論的目的一致,都是要讓學生在課堂通過具體的活動自主參與到課程的學習中。
傳統(tǒng)教學模式僅是教師提問、一次一個學生回答的單一模式,這樣的弊端是有些基礎較差的學生會因不知如何回答而影響學習的自信心,或其他學生在個體學生回答時開小差,不能積極參與思考,“同伴互助”沒有得以體現(xiàn)。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結構化的學習形式,能給學生提供語言輸入和輸出的機會,最大化地促進組員之間的交際活動。TPS模式遵循的就是合作學習原則,鼓勵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從而有利于第二言語習得[2]270。TPS模式是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上增加了“Pair”(兩人組討論)這一過程,使得全班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問題的討論中,共同探討解決問題,這樣能讓學生相互學習、集思廣益,使得個體學生在全班面前回答問題時減少焦慮感。
TPS模式是國外課堂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操作簡單、應用廣泛。近年來,國內外學者也對該模式在不同學科上的運用進行探討和研究,如張穎通過實驗對比的方法論證了TPS模式在英語口語教學環(huán)境中的有效性[3]。下文將以新世紀大學英語綜合教程1第一單元課文A《優(yōu)等生的秘訣》為例,探討大學英語課堂采用TPS模式的教學流程。
1.教師提出問題
教師面向全班同學提出一個問題或話題,要求學生進行分析、評估及綜合思考。問題應根據(jù)教學目標及每單元的重點難點來設置,是對重難點學習任務的突破,因此要有一定的深度,值得學生去探討。對于第一單元課文A,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之后課文學習的開始階段要求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出優(yōu)等生學習方面的秘訣,并且對照自己看看是否也具有。這是對課文理解的一個關鍵問題,旨在考查學生利用略讀與尋讀技巧查找有效信息的能力。
2.個體獨立思考
學生個體一個人靜靜地思考教師的提問,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與此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適當做些記錄,在紙上寫下關鍵詞,以便在之后的討論階段能幫助加強記憶、理清思路。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思考,時間應根據(jù)問題難易程度而定,一般不超過10分鐘。
3.兩人組討論
在課前,把學生兩兩分組,按照學生不同水平層次進行組合,水平好的學生可以和水平中等的學生分在一組,水平較差的可以和水平中等或水平好的學生分在一組。這樣,小組討論時水平較好的學生能夠帶動小組學習討論的氛圍,水平較差的學生也可以從同伴那里學到東西。學生獨立思考完教師的提問后便與小組同學展開討論。一個學生把自己找到的優(yōu)等生的秘訣總結一下,另一個學生再進行補充,經(jīng)過討論、反思、修改后,兩人應盡量形成一致的觀點。當然,也允許兩人持有不同的觀點,可以在下一階段全班交流時提出來。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觀察各組討論的情況,觀察小組學生是否積極地參與到討論中。如果兩個學生都不能做到,可以提醒他們認真思考,準備稍后發(fā)言。
4.全班交流分享
小組討論完后,教師讓不同組的幾個學生在全班同學面前匯報交流,相互補充。學生回答的同時,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簡要羅列出學生找到的秘訣,讓學生說說哪些秘訣自己不具備且值得學習。學生發(fā)言完畢后,教師可以稍做總結。例如:閱讀過程中要想了解段落大意,不妨先閱讀該段的第一句話,第一句話經(jīng)常是作為段落的主題句。當然,有時也需學生用自己的話去概括段落大意。
TPS模式不僅適用于大學英語的讀中活動(即主題學習),還可以用于讀前活動(即課堂導入)以及讀后活動(即鞏固應用),活動內容也應多樣化,如頭腦風暴、話題討論、合作閱讀、學習總結等[4]。例如:新世紀大學英語綜合教程4第一單元主題是人與大自然,涉及環(huán)保話題,在學習了課文A《人在自然界》后,不妨讓學生完成課文后面的討論題。首先,教師提出討論話題,要求學生討論人類對自然不友善的行為以及解決建議;然后,教師讓學生獨立思考,采用頭腦風暴的方式把自己能想到的一些行為簡要記錄下來;接下來,兩人組相互討論、總結有哪些行為及解決辦法;最后,由不同組的幾個學生在全班同學面前分享各自討論的結果,并進行擴充。
TPS模式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有多種好處。首先,全班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靜下心來思考所提的問題。其次,它是將常規(guī)個別師生間的單向交流變?yōu)槎嘞蛐畔⒔涣?,不僅能使學生主動探索建構知識,提高學習的參與度和興趣,還能培養(yǎng)學生合作的意識和態(tài)度,在學生之間形成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的良好學習氛圍,達到思維被相互激活的效果。再次,TPS模式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上增加了“小組討論”這一過程,學生在被教師叫起來回答問題時能更加從容地表達觀點,全班學生交流的活躍度和信息量也隨之增強,可以使每個學生能較全面地掌握課堂知識。
TPS模式是學生由“個體—兩人—全班”思維遞進、逐層深入的過程。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運用這一模式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課堂的參與度,也能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它基于主動學習理論、合作學習理論、建構主義理論,在教師組織、引導和管理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參與整個課堂環(huán)節(jié)、與同學合作交流實現(xiàn)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實踐證明,TPS模式是一種合作學習策略,適用于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有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積極的思維發(fā)展,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