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民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人文學院, 北京 102488)
老莊以道作為天地萬物的本原,一是道生天地萬物之生成論的本原,二是道在天地萬物中而成為其存在和發(fā)展根據(jù)之本體論的本原。儒家以天作為本原,一方面天生萬物,另一方面天道是人間秩序和價值的根據(jù)。郭象之自生、獨化說,主要是破除本原的觀念。
郭象在《齊物論》注中有兩段文字集中地闡述自生、獨化的思想:
無既無矣,則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為生。然則生生者誰哉?塊然而自生耳。自生耳,非我生也。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則我自然矣。自己而然則謂之天然。天然耳,非為也,故以天言之。以天言之,所以明其自然也,豈蒼蒼之謂哉!而或者謂天籟役物使從己也,夫天且不能自有,況能有物哉!故天者,萬物之總名也。莫適為天,誰主役物乎?故物各自生而無所出焉,此天道也。(1)郭象注、成玄英疏:《莊子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26頁。正文中凡引該書,只注篇名。
世或謂罔兩待景,景待形,形待造物者。請問:夫造物者有邪?無邪?無也則胡能造物哉!有也則不足以物眾形。故明眾形之自物,而后始可與言造物耳!是以涉有物之域,雖復罔兩,未有不獨化于玄冥也。故造物者無主,而物各自造。物各自造而無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故彼我相因,形景俱生,雖復玄合,而非待也。明斯理也,將使萬物各反所宗于體中,而不待乎外。外無所謝,而內無所矜,是以誘然皆生而不知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所以得也。……故罔兩非景之所制,而景非形之所使,形非無之所化也。則化與不化,然與不然,從人之與由己,莫不自爾,吾安識其所以哉!
王曉毅說:“在郭象的觀念中,生成與變化是相通的,不可分隔,所謂‘自生’,是指事物‘獨化’而生,‘獨化’就是‘自生’……兩者的區(qū)別在于認識角度的差異:‘自生’說是從生成角度觀察,‘獨化’則從變化角度觀察?!?2)王曉毅:《郭象評傳》(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248頁。這是認為,自生與獨化為一。實際上,自生,是關于事物之生成的學說;生成,即一物之出生或創(chuàng)生。獨化,是關于事物之發(fā)展變化的學說,有兩種意義:一是質變,事物的性質發(fā)生根本的變化,即從一物變成另一物,即一物之死亡而轉化成另一物之新生,這亦是生成;二是量變,即一物生成后從生到死的發(fā)展變化。因此,自生與獨化有合有分,自生包含于獨化。
從郭象的注文來看,自生、獨化說否定本原的思想是突出而顯明的。一物之生成,不是由無或道創(chuàng)生,因為無是空無,所以不能生有;不是由天創(chuàng)生,因為天是萬物之總名,并非人們頭頂上的蒼蒼之天,所以不能驅使萬物;也不是由有或父母創(chuàng)生。郭象批評世人之“罔兩待景,景待形,形待造物者”的觀點。待,即憑借、依恃,即原因;層層追尋原因,而追及第一因即造物者。郭象認為,世界上根本沒有造物者,無(空無)不能造物,有也不能造物。要之,郭象自生、獨化說破除本原的思想,學人有普遍的共識,不存在理解分歧。
萬物之自生、獨化不是外在的造物者或道或天主宰的,“然則生生者誰哉?塊然而自生耳”,“故造物者無主,而物各自造”。萬物究竟是如何生成的呢?有沒有原因呢?沒有外因而有沒有內因呢?學人之解釋是智者見智。“自生”、“自造”的觀念在注文中反復出現(xiàn),學人多理解為自己或自我創(chuàng)生、自己造自己。如馮友蘭說:“有造物主這個說法是講不通的。實際的情況是‘造物無主,而物各自造’,這就叫‘獨化’,這個‘獨’字,就說明物各自造,每一個物都是自己造自己,自己發(fā)展,自己變化,都不依賴自己以外的事物?!?3)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19頁?!白浴笔抢斫鉃椤白约骸?、“自我”。但是,楊立華說:“將‘自’簡單地理解為‘自己或自我’,進而將‘自生’理解為‘自己或自我創(chuàng)生’,其實是對向秀和郭象的莫大誤解?!浴∏∈侵改切挥勺灾鳌臇|西?!?4)楊立華:《郭象〈莊子注〉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03-104頁。這是質疑“自”之自己、自我的意義,且否定自我創(chuàng)生的主宰性。自生、自造或有兩種意義:一是自我有意的創(chuàng)生;二是自我本性的創(chuàng)生,這是自發(fā)、無意識的。學人多根據(jù)注文“自生耳,非我生也”而認為,自生不是自我有意的創(chuàng)生,而是自我本性的創(chuàng)生(5)王曉毅說:“‘自’的意思不是指事物自己有作為,而是指自發(fā)、自動、無主宰、自然而然。生命過程與主觀意志毫無關系?!薄豆笤u傳》(下),第243頁。。馮友蘭認為,郭象反對外因論,主張內因論,“郭象所說的‘性’就是一個事物所以是那樣子的內因”(6)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中),第530頁。。湯一介說:“照郭象看,所謂‘獨化’是說事物都是獨立自足的生生化化的,而此事物之如此地獨立自足的生生化化,彼事物之如彼地獨立自足的生生化化,都是由它們的‘自性’決定的,不是由什么外在的造物主或‘本體之無’等等所決定的。”(7)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88頁。自性,是自生、獨化的內因,是事物存在的內在根據(jù)。自性是自然的,其實現(xiàn)是天然本能的要求,故是無意識的。王曉毅認為,“否定‘自生’的故意性,并不意味著事物生成的自發(fā)動力不是來源于自身。郭象自生論的核心,是從事物發(fā)生角度破外因論,最終歸于事物自然本性的決定作用……本性是無意識的自發(fā)的存在,對事物發(fā)生,自然而然地發(fā)揮著根本作用,可稱為‘本’”(8)王曉毅:《郭象評傳》(下),第243-244頁。。郭象之性有本體論的特征,是決定事物生成變化的內在動因或力量。
自性是事物之自生、獨化的內因,學人多持這種觀點,似乎成為定論。但韓林合說:“郭象所謂‘自生’或‘自得其生’不可能是在字面意義上使用的,即不可能意味著萬物均是自己創(chuàng)生自己的。”(9)韓林合:《游外以冥內——郭象哲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38頁。否定萬物之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自然否定自性之創(chuàng)造自己的觀點。韓林合最近發(fā)表的論文重新闡述了其觀點:“因此,認為郭象堅持自因說完全是望文生義。實際上,郭象根本就否認因果關系的存在。按照他的觀點,最終說來或者說本質上說來,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均是沒有任何原因地(包括所謂外因和內因)——或者說掘然(突然、忽然、誘然、欻然)地——生成和變化的?!?10)韓林合:《郭象獨化說新解——兼與維特根斯坦的相關觀點比較》,《文史哲》2018年第4期。這頗能引發(fā)我們進一步的思考,郭象否定事物之生成、獨化的外因說,是否就肯定自性之內因說呢?郭象的注文“明斯理也,將使萬物各反所宗于體中,而不待乎外。外無所謝,而內無所矜,是以誘然皆生而不知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所以得也”之理解頗有歧義:反宗于體中,似乎是回歸自性,不待造物者;外無所謝,而內無所矜,似乎既是否定造物者,又是消解自我意志和本性;自我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得,既可理解為本性之自發(fā)、無意識的作用,又可解釋為萬物之自然而然地生、自然而然地得,即萬物之生與得是根本沒有原因的。
綜之,從郭象的注文中,我們能清楚地把握其自生、獨化說否定外在本原的思想,這是對老莊之道、儒家之天的反動。但關于事物是如何自生、獨化的呢?郭象的注文并沒有具體的闡明,頗能產生歧義,從而造成學人理解的困惑。首先,自生之自、獨化之獨如何理解(11)“自生”、“自造”、“自然”、“自爾”和“獨化”之自、獨,理解為自己或自我,是令人懷疑的。自生、自然、獨化是哲學的觀念,有特定的內涵;若按字面義理解為自己或自我,則非哲學的觀念。。自,可理解為自己或自我,也可理解為自然。自生,即自然而生,“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則我自然矣”,即我自然而生,《齊物論》注曰“自然生我,我自然生”。自然的觀念有多種含義。獨化之獨,或獨立自主,即自己做主;或獨立無依,即獨立無因,包括外因與內因。郭象在使用這些觀念時,多沒有點醒其具體含義。其次,學人把自性、本性作為事物之自生的內在原因,有一個嚴重的缺陷,即一物在生成之前,根本就不存在,其自性也不存在,則本性如何能成為事物之自生、獨化的內在原因呢?因此,我們有必要繼續(xù)深入地討論郭象之自生、獨化的思想。
老莊之宇宙生成論認為,萬物是無或道創(chuàng)生的。這是從有到無追尋本原的問題,但郭象根本取消此問題。《知北游》注曰:“天地常存,乃無未有之時”,“非唯無不得化而為有也,有亦不得化而為無矣。是以夫有之為物,雖千變萬化,而不得一為無也。不得一為無,故自古無未有之時而長存也”。宇宙沒有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而是開始就有,萬物千變萬化,無始無終,故老莊之道生萬物的問題根本就不存在??抵星f:“郭象宇宙論的邏輯起點與裴頠一樣,都從現(xiàn)實事物出發(fā),即以‘有’為起點?!?12)康中乾:《從莊子到郭象——〈莊子〉與〈莊子注〉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22頁。郭象重視事物的日新之變,即一物變成另一物,再變成他一物,又變成其他事物,無窮無盡地遷變下去。因此,郭象之自生、獨化說主要是討論萬物之變化(質變、量變)的問題。
郭象認為,萬物皆是氣之所化,氣之結聚形成萬物的形體、性命。這是繼承了莊子學派“氣聚為生,氣散為死”的思想。《知北游》曰:“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试弧ㄌ煜乱粴舛!惫蟾^承了漢代思想家王充關于萬物稟氣而生的思想。《物勢》曰:“夫天地合氣,人偶自生也。猶夫婦合氣,子則自生也?!?13)王充著、張宗祥校注:《論衡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70頁。個體是稟父母之合氣而生,父母之合氣實是天地之合氣,故個體是稟天地之合氣而生。合氣,即陰陽之氣的結聚或聚合?!稛o形》曰:“人稟氣于天,氣成而形立,則命相須以至終死?!?14)王充著、張宗祥校注:《論衡校注》,第33頁。氣之結聚復雜,包括氣的多少、厚薄、清濁等,也包括氣的結構方式;其作用是形成人的形體、性命?!堵市浴吩唬骸胺A氣有厚泊,故性有善惡也”,“人之善惡,共一元氣。氣有多少,故性有賢愚”(15)王充著、張宗祥校注:《論衡校注》,第40頁。。牟宗三說:“總之,結聚之氣性有善惡一面,有智愚一面,有才不才一面,一是皆之于氣之多少、厚薄與清濁,故皆可總之曰氣性,或才性,或質性。善惡、智愚、才不才,在其中互相滲透,混融而為一?!?16)牟宗三:《才性與玄理》,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年,第6頁。萬物稟氣而生的思想也是魏晉時期的通論。阮籍的《達莊論》曰:“人生天地之中,體自然之形。身者,陰陽之積氣也;性者,五行之正性也;情者,游魂之變欲也;神者,天地之所以者馭也?!?17)阮籍撰、陳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117頁。陰陽之氣的聚合,而形成人的形體;五行之氣的聚合,而形成人的性情。
在郭象那里,宇宙中最初存有的是氣,氣是構成萬物的基本質料?!短斓亍纷⒃唬骸耙徽撸兄?,至妙者也。至妙,故未有物理之形耳。夫一之所起,起于至一,非起于無也。然莊子之所以屢稱無于初者,何哉?初者,未生而得生,得生之難,而猶上不資于無,下不待于知,突然而自得此生矣,又何營生于已生,以失其自生哉!”“一者”,是最初之有而非無;最初之有是無形之氣,是“至妙者”。“至一”,也是有而非無,是無形之元氣。至一之元氣分化為一之氣,即“夫一之所起,起于至一”。元氣、氣皆氣,是分化而非生成的關系。元氣、氣結聚而成萬物,氣存于萬物中,故不是生成的關系。王曉毅說:“盡管郭象并不否認元氣的存在,承認前人關于萬物均由氣的各種形態(tài)——‘元一’、‘陰陽’構成,但它們僅是構成萬物質料的某種特殊物質,而不是萬物的生成者?!?18)王曉毅:《郭象評傳》(下),第242頁。氣結聚而成物,不是道或無支配的,也非出于自我之有心有為,而是突然而生、忽然而生,即無因。
陰陽之氣本是無形之物,聚合而成有形之萬物;它們在時間上有先后的關系,但沒有生成的關系,因為陰陽之氣存在于萬物之中?!吨庇巍纷⒃唬骸罢l得先物者乎哉?吾以陰陽為先物,而陰陽者即所謂物耳?!薄对⒀浴纷⒃唬骸半m變化相代,原其氣則一?!薄吨翗贰纷⒃唬骸按搜砸粴舛f形,有變化而無生死也?!币粴饪梢孕纬扇f物萬形,萬物萬形相互嬗變,但并不存在某物某形的徹底消亡,這是主張萬物不滅論。換言之,萬物萬形之遷變,皆是一氣之聚散。氣之聚散而形成物之美惡生死,非物自己所能決定,這完全是偶然、忽然的?!吨庇巍纷⒃唬骸叭羯硎侨暧姓撸瑒t美惡死生當制之由汝。合氣聚而生,汝不能禁也;氣散而死,汝不能止也。明其委結而自成耳,非汝有也?!鄙袢伺c眾人皆食五谷,但神人所稟的是自然之妙氣,故有神人之性。《逍遙游》注曰:“俱食五谷而獨為神人,明神人者非五谷所為,而特稟自然之妙氣?!彼砂亍⑹ト耸亲吭秸?,所稟之氣是自然的鐘秀之靈氣?!兜鲁浞纷⒃唬骸胺蛩砂靥胤A自然之鐘氣,故能成為眾木之杰也,非能為而得之也。言特受自然之正氣者,至希也。下首則唯有松柏,上首則唯有圣人,故凡不正者,皆來求正耳。”
要之,郭象認為氣之結聚而有物之形體,王充所謂“用氣為性,性成命定”(19)王充著、張宗祥校注:《論衡校注》,第30頁。;換言之,萬物稟氣而生,形成自己的形體、性命。韓林合說:“人性之不同可以說是因不同的人所借以構成的氣之異質性所造成的?!?20)韓林合:《游外以冥內——郭象哲學研究》,第61頁注①。氣乃是構成萬物的基本質料,存在于萬物之中,故不是生成者。
氣之結聚而生成某物,某物之形、性、命也形成。氣之結聚,實是氣之運動。在郭象看來,氣本身無意識和目的,其結聚也無意識和目的;氣之結聚不受造物者的支配,不受他物的支配,也不受自我的支配(自我根本就不存在),即無因;因此,氣之結聚是忽然、突然、偶然:一方面無因,另一方面又無意識和目的,即無心無知(21)《養(yǎng)生主》注曰:“是故雖負萬鈞,茍當其所能,則忽然不知重之在身”,“放于清曠之地,忽然不覺善之為善也”。忽然,即不覺,即無心無知。?!洱R物論》注曰:“然則生生者誰哉?塊然而自生耳。物之生也,莫不塊然而自生,則塊然之體大矣,故遂以大塊為名?!眽K然,像土塊一樣沒有意識,即木然,《莊子·應帝王》云“塊然獨以其形立”。塊然,孤獨的樣子,《知北游》注云“夫身者非汝所能有也,塊然而自有也”,《荀子·君道》云“(天子)塊然獨坐而天下從之如一體”,天子獨立無依。要之,物之塊然自生,即物之生成沒有意識,且沒有原因(外因和內因)。
郭象注《庚桑楚》“出無本,入無竅”:“欻然自生,非有本也”,“欻然自死,非有根也”?!皻H然”,就是突然、忽然、偶然,無本無根,即無支配的力量,即無因。“自生”,不能理解為自己而生;如果是,則有本有根,即有因?!陡3纷⒃唬骸八郎鋈?,皆欻然自爾。無所由,故無所見其形。死生出入,皆欻然自爾,未有為之者也。然有聚散隱顯,故有出入之名。徒有名耳,竟無出入,門其安在乎?故以無為門,以無為門,則無門也?!睔庵凵⒍纬晌镏?,無所由,無所為,無門,即無本無根,無因?!白誀枴敝?,不是自己或自我,而是自然:一是無因,二是無意識和目的。湯用彤說:“自然——偶然(突然)。①無目的。如王充言。②無因。如向郭所言?!?22)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增訂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44頁。此言甚當?!吨庇巍纷⒃唬骸巴蝗蛔陨?,制不由我,我不能禁?!蓖蝗欢?,非自我控制,即無因,也沒有意識和目的。物之生無由,不知不為。《大宗師》注曰:“外不資于道,內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獨化也。”“掘然”,亦突然、忽然、偶然,即無因而遷化。學人或認為,“內不由于己”即是否定自我主觀意志的作為而肯定自性的作用,這是不正確的,“內不由于己”即無內因。
置于日新的變化之流中,一物萬化,非自己所能知為,故順應之。郭象特否定自生之故意性、有意性,即強調其無意識和目的,無心無為?!洞笞趲煛纷⒃唬骸啊硕?,人耳!’唯愿為人也,亦猶金之踴躍。世皆知金之不祥,而不能任其自化。夫變化之道,靡所不遇,今一遇人形,豈故為哉!生非故為,時自生耳。矜而有之,不亦妄乎!”自我有意變成人,是不善之人,且也是徒然的,因為“生非故為”。
郭象認為,物之生,無因,無意識和目的,但物之生合于自然之理。《人間世》注曰:“付之自爾而理自生成,生成非我也,豈為治亂易節(jié)哉!”物之生成非我,而是合于自然之理以生成。《德充符》注曰:“夫我之生也,非我之所生也。則一生之內,百年之中,其坐起行止,動靜趣舍,性情知能,凡所有者,凡所無者,凡所為者,凡所遇者,皆非我也。理自爾,而橫生休戚于其中,斯又逆自然而失者也?!比松囊磺性夥昱c變化,非自我能知能為,皆是合于自然之理;自然之理具有必然性,自我不能抗拒,故不悲不喜地順應之。所謂“理自生成”、“理自爾”表明,物之生成遵循理;物忽然而生,無因,無意識和目的,但有理。理是抽象的法則,是自然之理、必然之理,不是生成者。理規(guī)定了某物的形體、性命。當事者不可知,不可為,而不得不服從,即西方存在主義所謂“人是被拋”。
綜之,郭象認為,物之自生,即氣的運行依據(jù)某種自然之理而生成某物;氣是構成萬物的基本質料,氣的結聚是一種力量,不是生成者;自然之理是抽象的規(guī)定和法則,即必然之理,非生成者;氣的結聚無因(外因和內因),是忽然、突然的;氣的結聚無意識和目的,自然而然。氣的結聚形成某物及其性命,當事者不可知為,只能依之展開生命的歷程。
我們繼續(xù)討論個體稟氣而生成后的發(fā)展變化(獨化之第二義),即從生到死的歷程。個體依據(jù)自然之理稟氣而生,有了自己的形體,有了自己的性,有了自己的命。自然之理與性、命是何種關系呢?理是抽象的,氣依理而生成某物,有了具體的形、性、命,因而理、性、命有共同的本質,理即性即命。《天下》注曰:“其言通至理,正當萬物之性命?!敝晾?,即性命?!哆_生》注曰:“性分各自為者,皆在至理中來,故不可免也。是以善養(yǎng)生者,從而任之?!毙苑郑瑥闹晾碇衼?。
氣聚而形成物,氣存于物中,氣之力量即生命的力量,氣之力量的展開即生命力量的展開,生命力量的展開即事物的發(fā)展變化。一物有自己的性命,性命有確定的分域和極限,且不能改變,《齊物論》注曰“物各有分,故知者守知以待終,而愚者抱愚以至死,豈有能中易其性者也”。故一物的發(fā)展變化就要依據(jù)性命的要求。如果一物順應本性的要求,則其發(fā)展變化是正常的,而任性逍遙。如果一物突破本性的要求,則其發(fā)展變化是反常的,而陷入困境。因此,本性只是一種確定的規(guī)定,并非一種內在的力量而決定事物的發(fā)展變化。因為本性若是內在的力量決定事物的發(fā)展變化,則不存在事物之突破或違背本性的情況。在實際的情形中,事物之突破本性而陷入困境,是經常發(fā)生的。這主要是因為心的作用。郭象標舉無心,即心之作用合于性命的要求。因此,無心,并不是心之中止思慮,而是心之作用止于性分之內。心之作用越出于性分之外,而有非分之想之為,即有心有情,不僅不能得之,而且失其本性以陷入困境。這可以作為事物之突破本性而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兜鲁浞纷⒃唬骸叭酥玻乔橹?。生之所知,豈情之所知哉?故有情于為離曠而弗能也,然離曠以無情而聰明矣;有情于為賢圣而弗能也,然賢圣以無情而賢圣矣?!庇星橛行模词浅谛苑种獾男闹?;任何事物皆有性分,不可逾越和改變。離曠有絕頂?shù)穆斆鳎@是其性分;眾人有情于離曠,即有心追逐離曠的聰明,這是不可能的,且造成失性的痛苦。因此,眾人要安于性分的要求,順應性分的要求,即無心無情,而展開生命的歷程;且安于性分的情意是出自天然本性的要求,其實現(xiàn)是自然而然、無心無意的。
若順應性命的要求(規(guī)定),則事物的知與為是自然而然地實現(xiàn),即自知自為;自然而然地實現(xiàn),即無心無為地實現(xiàn),即不知不為,否則即有知有為?!洞笞趲煛纷⒃唬骸疤煺?,自然之謂也。夫為為者不能為,而為自為耳;為知者不能知,而知自知耳。自知耳,不知也。不知也,則知出于不知矣。自為耳,不為也。不為也,則為出于不為矣。為出于不為,故以不為為主;知出于不知,故以不知為宗?!敝鵀橹?,即知而行之。為為者,即有意作為,超出于性分之外的作為,故不能實現(xiàn)。自為者,基于性分之內的為,自然而然地為,不知所以然而然地為,即不為。為知者,即有意求知,超出于性分之外的知,故不能實現(xiàn)。自知者,基于性分之內的知,自然而然地知,不知所以然而然地知,即不知。因此,以不為為主,以不知為宗。
《養(yǎng)生主》注曰:“夫舉重攜輕,而神氣自若,此力之所限也。而尚名好勝者,雖復絕膂,猶未足以慊其愿,此知之無涯也。故知之為名,生于失當而滅于冥極。冥極者,任其至分而無毫銖之加。是故雖負萬鈞,茍當其所能,則忽然不知重之在身;雖應萬機,泯然不覺事之在己。此養(yǎng)生之主也?!眰€體之舉重攜輕,有能力的范圍和限制(屬于性命)。尚名爭勝者之舉重,要突破自我能力的限制,即使折脊梁骨,也舉不起來。如果舉重合于性分的要求,則自然而然地舉起來。極,即性分的極限;冥極,即冥合于性分的極限。“忽然”、“泯然”,即不知不覺,自然而然,無心無為?!爱斊渌堋?,即合于性分之規(guī)定的能力。
《逍遙游》注曰:“此皆明鵬之所以高飛者,翼大故耳。夫質小者,所資不待大;則質大者,所用不得小矣。故理有至分,物有定極。各足稱事,其濟一也。若乃失乎忘生之生,而營生于至當之外,事不任力,動不稱情,則雖垂天之翼不能無窮,決起之飛不能無困矣!”性、命、理有確定的范圍和極限,且是不可變易和突破的,任何事物的行為要合于其性分的規(guī)定。如果“營生于至當之外”,即突破性分的要求,則事不稱力,動不稱情,無論是大鵬還是學鳩,皆會陷入困境。
綜之,事物的獨化(第二義)是無因的,造物者或他物不能構成外因,本性也不能構成內因。韓林合說:“按照流行的解釋,郭象堅持如下意義上的‘自因說’或‘內因說’:一個事物之變化的原因來自于其自身進而來自于其本性。實際上,郭象是明確地反對這種觀點的。”(23)韓林合:《游外以冥內——郭象哲學研究》,第33頁。郭象的注文中頻繁出現(xiàn)“任性”、“率性”、“適性”等,即任本性的要求。本性是自然之理、必然之理,有規(guī)定、法則的意義,事物的發(fā)展變化要遵從本性的要求。因此,事物的本性與事物的發(fā)展變化不是原因與結果的關系,不是本質與現(xiàn)象的關系,而是“道法自然”的關系,即道以自然為法則,即事物的發(fā)展變化以性、命、理為法則。事物順應本性的發(fā)展變化是自然而然、無心無為的。
郭象認為,事物的自生、獨化是在玄冥之境中。《齊物論》注曰:“是以涉有物之域,雖復罔兩,未有不獨化于玄冥者也?!?/p>
如何理解“玄冥”呢?《老子》中“玄”或“冥”均是單獨出現(xiàn),王弼的《老子注》也未把玄冥構成一詞?!肚f子·大宗師》有一則寓言,出現(xiàn)“玄冥”,是指玄冥之人。玄冥是形容此人的深遠、昏暗而難知,這是用玄、冥的本義。玄冥之上還有參寥、疑始,不是終極的觀念。郭象之玄冥,是一個最高的觀念,有特定的哲學含義,這與注文之“冥然”、“冥合”、“冥物”等觀念具有相通性。冥,即冥合,突出事物之間的高度融合,且融合是暗合,即自然而然、無心無意地融合?!洞笞趲煛纷⒃唬骸靶ふ撸悦麩o而非無也?!边@是針對莊文而言,玄冥不是空無。玄冥即玄冥之境,是有,包括無形之物——氣,有形之物——人和物?!缎鞜o鬼》注曰:“意盡形教,豈知我之獨化于玄冥之境哉!”言教無益,我之獨化是依據(jù)自然之理,而展開于玄冥之境?!洞笞趲煛纷⒃唬骸皼r乎卓爾獨化,至于玄冥之境,又安得不任之哉!”事物自生、獨化于玄冥之境,故順應之。
郭象并沒有明確地揭示“玄冥”、“玄冥之境”的內涵,所以學人言說紛紜(24)參見康中乾:《從莊子到郭象——〈莊子〉與〈莊子注〉比較研究》,第323頁注①。。境,即場域、境域。玄冥略有兩義:一是暗自冥合,二是幽暗難知。玄冥之境,即是氣、人、物之萬有所構成的豐富而復雜之關系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事物之間的關系諧和有序,相互冥合,形成了有機的統(tǒng)一體。這種冥合關系是無因的;也無意識和目的,即自然而然,不知所以然而然;且不能為人的理性所認知,故玄之又玄?!稇弁酢纷⒃唬骸皢枮樘煜?,則非起于太初,止于玄冥也。”玄冥,即理性思辨的止境。
玄冥之境是宇宙之有(氣、人、物)所構成的諧和整體,就像人的生命統(tǒng)一體那樣,各種器官獨立發(fā)生作用,且自發(fā)地相互協(xié)作而成為有機的整體?!洞笞趲煛纷⒃唬骸胺蝮w天地冥變化者,雖手足異任,五藏殊官,未嘗相與而百節(jié)同和,斯相與于無相與也;未嘗相為而表里俱濟,斯相為于無相為也。若乃役其心志以恤手足,運其股肱以營五藏,則相營愈篤而外內愈困矣。故以天下為一體者,無愛為于其間也。”人之一體與社會的統(tǒng)一體相同,各人任其性分的要求,且自然而然地相濟相維,有序和諧,不必有心有意施行仁愛,而破壞統(tǒng)一體的運行。《秋水》注曰:“天下莫不相與為彼我,而彼我皆欲自為,斯東西之相反也。然彼我相與為唇齒,唇齒者未嘗相為,而唇亡則齒寒。故彼之自為,濟我之功弘矣,斯相反而不可以相無者也。故因其自為而無其功,則天下之功莫不皆無矣;因其不可相無而有其功,則天下之功莫不皆有矣。若乃忘其自為之功而思夫相為之惠,為之愈勤而偽薄滋甚,天下失業(yè)而情性瀾漫矣,故其功分無時可定也?!毙ぶ持校瑐€體以自為、獨化為主,也對他物產生一定的作用,即個體以自為為中心,又產生彼此協(xié)作的關系,而非因果關系。這種復雜有序的關系是自發(fā)、無意識的,是順其本性的要求,而非出于生命意志的作為。
玄冥之境是理性思辨的止境,這既說明其復雜性,也表明其理想性;因此,玄冥之境不是現(xiàn)實世界或現(xiàn)象世界,而是理想世界。韓林合說:“通常意義上的獨化之境不一定就是玄冥之境,因為獨化之物可以是彼此沖突的,而玄冥之境則是充滿內在的和諧的獨化之境。不過,郭象意義上的獨化之境必定是玄冥之境。”(25)韓林合:《游外以冥內——郭象哲學研究》,第45頁。玄冥之境也可謂之“絕冥之境”、“無名之境”、“自得之場”等(26)“絕冥之境”見于《逍遙游》注;“自得之場”多次出現(xiàn),見于《逍遙游》注等;“無名之境”見于《天運》注。。
綜之,個體在玄冥之境中自生、獨化,如果任其理、性、命,則能逍遙自由,也有利于玄冥之境諧和有序;如果突破理、性、命的要求,則自己會陷入困境,也造成玄冥之境矛盾失序。個體存在于玄冥之境中,故玄冥之境不是生成者。王曉毅認為,萬物本性的集合構成了玄冥之境,支配著現(xiàn)象世界中萬物的自生、獨化,即玄冥之境是萬物自生、獨化的根本動因,“顯然,‘玄冥’的本性,在郭象哲學中具有‘本體’的意義”(27)王曉毅:《郭象評傳》(下),第253頁。。我們認為,玄冥之境是萬有及其自生、獨化所構成的諧和統(tǒng)一體,無本體的意義。
最后來歸納“自生”、“自爾”、“自然”和“獨化”等觀念的內涵。
“自”不是自己或自我,包括自我的主觀意志和作為、自性。自,即自然。“獨”不是獨立自主,而是獨立無依,即無因。《知北游》注曰:“夫死者獨化而死耳,非夫生者生此死也。生者亦獨化而生耳。獨化而足。死與生,各自成一體?!彼?,非生而生,是獨化而死;生,非死而生,是獨化而生。死與生各自成體,無因,即無生成者,不過是氣之聚散而已。氣之聚散是偶然的、無意識的,而依據(jù)某理生成某物。
自然是郭象哲學的重要觀念,其含義豐富復雜。湯一介說,自然的含義至少有五種,這五種不同的含義又相互聯(lián)系:第一,天人之所為皆“自然”;第二,“自為”是“自然”的表現(xiàn);第三,“任性”即自然;第四,“必然”即“自然”;第五,“偶然”即“自然”(28)詳見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第141-144頁。。楊立華認為,自然有三層意義:一是自然即必然,不得不然;二是自然即不知所以然而然,即不知;三是自然即自然而然,以否定主觀意志的作為(29)詳見楊立華:《郭象〈莊子注〉研究》,第106-108頁。。我們結合郭象之自生、獨化的思想而概括“自然”的主要內涵有三:
第一,自然,即自然之理、必然之理、客觀之理。自然之理與當然之理相對,自然即天然與人為相對,自然狀態(tài)與人文化的文明狀態(tài)相對;性、命即自然之理,自然亦指性命?!跺羞b游》注曰:“天地以萬物為體,而萬物必以自然為正。自然者,不為而自然者也。故大鵬之能高,斥鷃之能下,椿木之能長,朝菌之能短,凡此皆自然之所能,非為之所能也。不為而自能,所以為正也?!毙误w之小大、存在之境之闊狹、生命之長短,皆自然之理所規(guī)定,無為而順之。自然之理非自我能知能為,故無知無為而順之?!吨庇巍纷⒃唬骸暗鶃聿挥捎谥?,不為不往來也。往來者,自然之常理也,其有終乎!”性命即自然之理,故自然亦指性命?!渡侥尽纷⒃唬骸把宰匀粍t自然矣,人安能故有此自然哉!自然耳,故曰性?!薄短爝\》注曰:“言物之自然,各有性也。”《則陽》注曰:“不知其然而自然者,非性如何?”
第二,自然,即忽然、突然、偶然,即無因。事物之自生是突然而生,沒有外因,也沒有內因。事物之獨化是突然而化,沒有內因,也沒有外因。自生、獨化所依據(jù)自然之理、性命是規(guī)定、法則,并非某種力量支配事物的自生、獨化?!对⒀浴纷⒃唬骸胺蛏栆玻煲云浣^跡無為而忽然獨爾,非有由也?!蔽镏匀欢呛鋈欢?,沒有因由?!对⒀浴纷⒃唬骸袄碜韵鄳?,相應不由于故也,則雖相應而無靈也?!蔽镏陨嫌诶恚珶o因故。
第三,自然,即無意識和目的,即自然而然,無心無為。這是描述事物自生、獨化的狀態(tài)。氣的聚合依據(jù)某種自然之理而生某物,無意識和目的;一物形成后,順應自性的要求而發(fā)展變化,無心無為,自然而然,不知所以然而然。有心有為,自覺而為,即事物的生成和變化突破性、命、理的要求,故無心之自然與有心之人為相對?!跺羞b游》注曰:“夫趣之所以異,豈知異而異哉?皆不知所以然而自然耳。自然耳,不為也,此逍遙之大意?!比ぃ葱?;性的實現(xiàn)是自發(fā)的、無意識的,不知不為。
綜上所述,自生,即自然而生,即氣之結聚依據(jù)自然之理而生物,既沒有原因,又沒有意識和目的。獨化(第二義),即自然而化,事物生成后依據(jù)性、命、理而發(fā)展變化,既沒有原因,又沒有意識和目的。自爾,即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