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平貴
(江蘇省南京市鎖金新村第二小學 江蘇南京 210000)
學校開展學習導航的研究有一段時間了,結合學校幾位老師“目標導航進課堂”的課和自己的幾次嘗試,我對“目標導航究竟是什么”進行了仔細思考。
我認為,目標導航的提出是以“生本”理念為指導,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教師根據(jù)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及規(guī)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高效地獲得相關知識、能力及積極情感體驗的教學方式。該方式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在教師有條理的組織下圍繞學習目標,在任務驅動下進行自主學習、研究,完成學習目標。
因此,如何制定學習導航使其高效運用于課堂,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認為重點在于:
1.目標的制定要“以生為本”
教學內容是相同的,教學對象卻千差萬別。教學時要研究班級學生的共同特點,同時作為一所小班學校,教師還要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從興趣、態(tài)度、知識基礎、能力水平,學習重點、難點、疑點等方面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從而制定學習目標。因此,由原本的“教學目標”改為“學習目標”,強化“生本”意識。
2.目標的制定要詳盡
“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古人早就教導我們,不論做什么事,事先有準備,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會失敗。對于一堂課來說,事先的準備就包含目標的制定。
目標的制定要詳細且能具體落實到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讓老師能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讓聽課老師能檢測教學的顯現(xiàn)效果。
1.老師“導”
新課程提出后,很多專家、一線教師在“課堂應以學生為主”上有很大的爭議。很多老師提出:以學生為主了,老師干什么?況且,成功的案例多在中學,中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那小學生如何自主學習?我想,學校開展的“目標導航”進課堂為我解開了疑惑。課前老師做好充分的準備,制定詳細、可執(zhí)行、易檢測的學習目標,參照目標設計本節(jié)課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勾畫出一節(jié)課的知識提綱。課堂上給學生一個思路和框架,學生盡情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這樣,學生在課堂上不會無從下手,也不會“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忙于應付。同時,在數(shù)學課堂上,知識由“點、線”及“面”有助于學生整體把握。
2.學生“導”
學生的基礎和接受能力千差萬別,課前即使老師考慮得再全面,課堂上也會出現(xiàn)很多意料之外的情況;方法講得再細致,也會有學生不能理解。因此,課堂上單靠老師一人之力是完全不夠的,需要借助學生的力量,以學促學。小班化學校提倡小組學習,因此,課堂上,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小組學習的環(huán)節(jié),如在計算教學中,算法多樣化、錯誤的交流完全可以放到小組中,讓學生在交流中自覺改正錯誤、學到更多。
復習課不僅僅是簡單回憶和再現(xiàn)知識,而是要引導學生系統(tǒng)整理知識;不是停留于鞏固“雙基”,而是讓學生的知識結構得以拓展、延伸。
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第五冊第七單元的“乘法計算”復習課,是我踏出的“目標導航進課堂”的第一步。
基于對以上教學現(xiàn)狀的認識以及對“目標導航進課堂”的學習和思考,我認為,數(shù)學復習課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來完成:知識梳理—鞏固提升—個性拓展。
對知識的梳理應該根據(jù)學生能力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形式。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要根據(jù)一個單元所學知識系統(tǒng)地列出流程圖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師可在課前將本節(jié)課復習的知識進行簡單梳理,列成框架,使學生能一目了然,同時喚醒頭腦中對已學知識的記憶。
這里,在每一個分支下面留有“我舉例”“我知道”“我想說”“我收獲”“我補充”等小分支,出題、解題、小結注意點、新的發(fā)現(xiàn)等都留給學生自己完成。收獲的多少、小結的詳細程度都由學生自身能力決定。這樣的復習課不單一、不枯燥,學生自己出題、做題、總結收獲,不會因為老師要求過低而原地踏步,也不會因為老師要求高而沒有成功體驗。這樣的學習模式,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樂在其中,“生本”的教學理念也由此突顯。
數(shù)學知識的復習,尤其是計算的復習,如果僅僅停留在方法的復習上,會讓課堂顯得單一、死板,學生的收獲也不會太多。很多學生計算常出錯,并不是因為簡=單的粗心,而是概念的模糊、思維的混亂。因此,我認為,計算的復習應該方法與思維相結合?!胺椒ā笔庆柟?,“思維”來提升。方法由學生自己小結,思維由老師引導提升。
還以蘇教版三年級數(shù)學第五冊“乘法計算”這一單元的復習課為例,在目標導航紙的設計上,“我舉例”“我知道”兩部分留白給學生自己填寫,以達到方法使用、練習鞏固的效果,同時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我能行”“我收獲”兩個板塊則由老師進一步引導,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進而提升學生數(shù)學思維。
乘法計算中口算復習的重點在于體會0的特殊性。0是一個特殊的數(shù),很多計算的錯誤往往錯在“0”上?!?乘任何數(shù)都等于0”“0加任何數(shù)等于任何數(shù)”“整百數(shù)乘一位數(shù)積的末尾可能是3個0,也可能是2個0”,這些話學生都能概括總結出來,也就是所謂的基礎,這些是孩子都必須掌握的。但我們總感覺學生課堂上個個積極、活躍,回答得頭頭是道,但一做就錯呢。我想,原因在于他們的思維發(fā)展不夠,老師沒有做進一步挖掘,相當一部分孩子在這里還是機械地重復、記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設計目標導航時,第一、二環(huán)節(jié)的“我舉例”“我知道”是幫助學生鞏固基礎、從記憶中搜索各種相關知識,“我能行”讓學生完成老師精心設置的幾道題:0×2×3×4、4×2×3×0、1+2+3×0、0+1+2+3,穿插加減法在里面,讓學生養(yǎng)成審題的習慣,同時避免思維定勢。最后,“我收獲”,學生在做完這些題目后還有一些自己的想法,這里就是提供平臺給他們思考的空間,同時老師要用心傾聽,結合學生的總結、思考進一步追問,如“0加任何數(shù)都不等于0對嗎”“整百數(shù)乘一位數(shù)積的末尾可能是1個0或4個0嗎”,同時發(fā)展學生的辯證數(shù)學思維。
又如:乘法計算中筆算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一、二環(huán)節(jié)仍然交由學生自己出題、小組相互檢查、討論交流,學生能發(fā)現(xiàn)“中間有0的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積中間可能有0,可能沒有0”“末尾有0的三位數(shù)(不含整百數(shù))乘一位數(shù),積的末尾有1個0或2個0”達到基礎訓練的效果。接下來教師追問,如“中間有0的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什么時候積的中間有0,什么時候沒有0呢?”“末尾有0的三位數(shù)(不含整百數(shù))乘一位數(shù),積的末尾可能有3個0嗎?4個0呢?”
我相信,多經(jīng)歷這樣的追問,師生、生生思維火花的碰撞,對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數(shù)學思維的形成有很大的幫助。
在學習導航紙的設計上,除了在每個知識點留有大片空白交給學生自主學習、交流外,還在學習導航紙的最后留了“我補充”。這部分內容不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完成,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對本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總結規(guī)律、方法,或者繼續(xù)出題或找題目訓練思維;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能力選擇基礎鞏固的計算題或訓練思維的拓展題。總之,這個“白”留給學生自由發(fā)揮,將“生本”理念進行到底。
學校剛開始實施“目標導航”的時候,老師們的反對聲很高,當初我也是站在反對這一行列的。但隨著導航在課堂的深入,我逐漸感受到了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無疑,“目標導航”與傳統(tǒng)的練習卷、復習卷不同,除了相關的練習,還有一些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和文字的判斷。前面的嘗試,我通常是將練習、小結穿插開,最后加入思考題。
教學過程是一個感受、感知、感悟的過程,這個過程屬于學生,也屬于老師。在“目標導航”探航的道路上,我與學生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