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縣第一中學 馬玉芳
普通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強調了下一步歷史教學的改革目標和方向,對于高中歷史要重視對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培養(yǎng),這也是高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中的重要一環(huán)?!笆妨蠈嵶C”素養(yǎng)是指學生能夠在真實、可靠的史料基礎上得出歷史結論和評判的能力和品質,它是其進一步養(yǎng)成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及歷史反思素養(yǎng)的基礎。通過論述當前高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指出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的具體策略,希望對高中歷史教學有所幫助。
歷史課程核心素養(yǎng),指的是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形成的自我評價、自我反思的能力。史料實證具有豐富的內容和邏輯性,包括客觀事實、對事件發(fā)生原因的推理、合理的想象和再現(xiàn)歷史事件的過程,不但能還原歷史真相,更能發(fā)展自己的辯證思維能力,提高自己的邏輯思維和推斷能力。因此,通過史料實證的培養(yǎng)可以讓學生以人類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陶冶自己的心靈,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歷史,正確理解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提高人文素養(yǎng),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高中生已經(jīng)具備了良好的認知能力,他們每個人都有獨立的性格、不喜歡循規(guī)蹈矩的生活,做事情也喜歡采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問題,性格獨立和張揚性比較強。目前高中歷史在教學史料中的模式一般是教師課堂講解一些史料、學生課本劃重點、教師強化記憶、學生回答的過程,整個過程中教師簡單地講述一些歷史資料的來源過程,將一些人物性格和背景資料交代給學生。學生通過史料不能對歷史的結論進行自我的思考,不能對歷史史料進行有效的評判,沒有形成自己獨立的歷史思維,更不能運用史料去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辯證思維能力有限,學習歷史純粹是為了應付教師的檢查和考試,歷史教學史料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歷史課程是一門比較形象的學科,學生不需要進行太多的抽象思維就能很好地對歷史進行學習,但是,當前教師在教學中教學模式比較單一,在教學中完全是按照自己設計的課件展開教學,存在大量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學生跟著教師的節(jié)奏走,無法體會歷史課本中的人類優(yōu)秀文化,不能很好地陶冶自己的情操,更談不上理解人與社會的關系了。多媒體教學以其鮮明的教學特點、豐富的教學資源、形象生動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成為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的技術基礎。在史料實證培養(yǎng)中,教師完全可以將一些史料通過生動的多媒體進行演示,讓學生以歷史材料為依據(jù)來解釋歷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證據(jù)的歷史意識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
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轉變自己的思想,成績固然重要,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綜合素養(yǎng)更重要,不僅要讓學生對歷史理論知識有基本的了解,更要讓學生通過史料對歷史過程進行實證,強調學生要逐步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初步理解歷史問題的價值和意義,并嘗試體驗和探究歷史問題,通過搜集資料、掌握證據(jù)和獨立思考,初步學會對歷史事物進行分析和評價。比如在教學《鴉片戰(zhàn)爭》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具體過程,也要讓學生從鴉片戰(zhàn)爭的史料中通過自己的理解知道資產(chǎn)階級唯利是圖的本質,知道林則徐虎門銷煙維護中華民族的個人毅力,維護中華民族利益不受侵犯的愛國主義精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史料的分析,就能實證一個國家落后就要挨打,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是多么重要。
教師要利用好手頭的各種教學工具,比如多媒體、互聯(lián)網(wǎng)、微課等,在教學中注意將書本內容進行延伸,提高學生對史料的認識,從而更好地對其進行實證。比如在教學《南京條約》時,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鴉片戰(zhàn)爭的電視片段,以及簽訂南京條約時侵旅者的囂張氣焰,在展示中配上一定的視頻和聲音,讓學生更透徹地了解那段真實的歷史過程。通過教師還原真實的歷史史料,每個學生都對史料有了清晰的認識,知道了清政府的無能,實證了民族復興和科技振興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多媒體展示完成后為了讓學生對這段史料有更清楚的認識和理解,教師可以隨機提問幾個問題,比如“為什么英國選擇中國作為侵略對象?除了當時清政府的無能外,侵略的其他原因有哪些?”這樣的提問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他們知道了英國侵略不僅是因為中國當時政府的無能,更是為了傾銷自己的鴉片從而謀其本國的利益最大化。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這些史料,實證清政府戰(zhàn)敗的原因是什么?對自己有什么樣的啟發(fā)?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激發(fā)學生對史料實證的興趣,使課堂教學效率大大提高。
歷史教科書是學生學習歷史、教師教授歷史的主要工具,也是“史料實證”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要載體。歷史教科書在內容選擇和編排上都有明顯的針對性。它選入的許多有價值的一手和二手材料不僅提高了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也可作為學生理解和解釋歷史的“證據(jù)”。因此,歷史教學要重視歷史教科書的作用,充分發(fā)掘其對“史料實證”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價值。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課本內容將歷史事件進行適當?shù)难由?,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和體會不同人對歷史的看法,讓學生關注到史料的不同政治取向,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這樣有助于教師對課本的深挖,提高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學生樂意學、教師樂意教,課堂氛圍融洽,非常符合歷史教學的要求。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注重對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培養(yǎng),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要努力改變高中應試化的授課模式,在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通過史料講解歷史事件的能力,讓他們對客觀事實進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形成自己的歷史見解,對歷史的結論能夠進行適當?shù)脑u判,還原歷史的真實性,這是提高高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能力之一,需要引起教師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