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中國礦業(yè)大學附屬小學 任英麗
小學科學在小學課程體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門有著顯著基礎性、實踐性的課程。該課程的教學,就是要緊密圍繞科學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科學是小學課程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該課程實施的目的,就是要引導學生通過對生活的事物、現(xiàn)象的觀察,了解其中蘊藏的科學現(xiàn)象,從而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自主思考的能力。在這個階段,教學要以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的興趣為主,然后進一步了解各種科學知識,并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逐步增強學生探索科學的能力。同時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習慣,為未來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核心素養(yǎng)是隨著素質教育和新課改推進而逐漸形成的一個熱點詞匯。所謂核心素養(yǎng),就是在培養(yǎng)一個人具備良好的自我發(fā)展和社會適應能力中不可或缺的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一方面要重視對核心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另一方面要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此外還要重視塑造核心品質,通過知識、能力與品質的結合,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對于科學這門課程來說,其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實證意識、科學概念、探究能力、科學思維以及科學態(tài)度。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科技的力量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不斷發(fā)展的科技不僅推動著社會的進步,也影響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科技的發(fā)展,需要大量科技人才,我國盡管在經濟方面取得了偉大的成果,發(fā)展速度持續(xù)位居世界前列,然而與歐美發(fā)達國家相比,在科技力量方面依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要想盡快趕上發(fā)達國家的步伐,需要強大的科技作為支撐,需要大量的創(chuàng)新型科技人才。小學作為一個人學習知識的初始階段,也是一個人養(yǎng)成學習習慣、塑造創(chuàng)新思維的關鍵時刻。而科學這門課程開設的意義,就是要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濃厚興趣,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方法,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索科學的能力。只有從小養(yǎng)成科學思維習慣、塑造嚴謹?shù)膶W習態(tài)度,才能在未來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步掌握扎實的科學知識,具有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
對于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首要任務就是要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真正對科學產生了興趣,才能夠讓學生主動自發(fā)地接近科學、了解科學、學習科學,才能夠讓學生愿意將時間和精力放在科學的學習和探索上。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齡階段,對于新鮮事物,總是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所以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務必要重視對學生興趣的激發(fā)。
比如,在學習《果實與種子》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從身邊入手,以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各種果實作為教學工具,通過讓學生分辨這些常見的果實,進而對果實與種子之間的關系有更清楚的了解。這種來自生活中的教學素材,最容易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首先,可利用多媒體將各種常見的水果、蔬菜、堅果等展示出來,比如,西紅柿、蘋果、花生、獼猴桃、土豆、蘿卜、菜椒、檸檬、香蕉、茄子、蓮藕、黃瓜等。然后教師針對圖片上的各種果實提問:“孩子們,這節(jié)課我們要研究的是果實和種子,屏幕上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各種食品,思考一下,哪一些屬于果實?為什么?”對于這些生活中非常常見的瓜果蔬菜,學生自然會踴躍回答,希望能夠表現(xiàn)自己。借這個機會,教師可拋出成語“開花結果”,進而告訴學生什么是果實。因為這樣的方法與學生的生活密切關聯(lián),所以能夠讓學生參與其中,再充分結合該年齡段孩子的性格特征,就可以很好地激發(fā)孩子們的好奇心,進而引導孩子們了解相應知識,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和創(chuàng)新思維。
孩子們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一個課題展開學習之前,他們往往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對于教師來說,要善于運用孩子們的這些知識積累,引導和幫助學生不斷完善知識體系。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情景教學,設置懸疑和矛盾,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索的思維,同時鼓勵孩子們提出各種問題,甚至可以對教師提出質疑。比如,在學習《今天天氣怎么樣》的時候,可以結合天氣預報視頻,讓學生了解天氣的知識;同時引進一些關于天氣的俗語、諺語,讓學生思考這些俗語諺語的意義和價值,同時也能夠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天氣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
小學科學看上去內容非常簡單,但是以小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和生活閱歷來看,要完全理解依然有一定難度。所以,教師必須要善于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和學習相關知識。比如,既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也可以通過試驗驗證;既可以讓學生對某科學現(xiàn)象展開詳細觀察,也可以讓學生展開充分討論。通過多種教學方式的結合,培養(yǎng)學生多元化的科學能力。比如,在學習《認識液體》課程的過程中,要想讓孩子們對各種液體的顏色、形狀、味道、氣味、透明度、輕重等性質有充分了解,可以充分采用實驗驗證的方式。課堂上準備好各種實驗的液體,以及天平、燒杯、量筒、滴管等。量取同樣體積的一杯油和一杯水,讓學生思考哪個更重,然后用天平驗證;然后把同樣多的兩種液體傾倒在同一斜坡上,讓學生觀察其流速的快慢,進而幫助學生理解粘稠度。這樣,以科學實驗的方法,讓孩子們直接觀察到液體的各種性質的反應,對于孩子們的理解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小學科學中涉及的內容,大多數(shù)都是生活中的常見現(xiàn)象。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決不能脫離生活,而是要善于聯(lián)系生活,讓孩子們將生活和知識密切聯(lián)系起來。一方面源于對生活的重視,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讓孩子們認識到科學和現(xiàn)實的關系,同時這也有利于孩子們對知識的應用,從而真正實現(xiàn)科學能力和科學思維的養(yǎng)成。
比如,在《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實驗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借助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找出可以讓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的有效方法。比如,教師可首先提出問題:“如果我把一塊橡皮泥,放在水里,它會怎么樣?”孩子們顯然會意識到,它會沉入水底;那么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次提問:“如果我希望它能夠浮在水面,我們怎樣可以辦到?”于是學生開動腦筋,開始思考,進而想到將其做成小船,或者將它放在泡沫板上,這樣就能夠達成目標了。通過試驗確認,的確可以實現(xiàn)。這些方法都是學生就生活實踐自主思考出來的,通過自己動手完成了教師要求的任務,學生也會很有成就感。于是,教師對學生思考出的方法予以總結:要想讓一個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我們既可以通過改變其自身的形狀來實現(xiàn),也可以通過借助漂浮物來實現(xiàn)。這樣孩子們就實現(xiàn)了理論與現(xiàn)實的結合。這樣的教學過程,一方面來自生活,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思考和創(chuàng)造力;另一方面,通過試驗教學,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證精神,培養(yǎng)孩子的科學意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在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巧妙利用情景教學、創(chuàng)新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密切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這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核心素養(yǎng)的最有效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