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第二中學 楊 金
在當前新時期背景下,很多家庭條件都比較好,學生在吃的、用的、穿的等方面也都比較好。而弱勢群體子女因為自身家庭條件比較差,所以在其他家庭條件優(yōu)越的同學面前,總會十分自卑,感覺“抬不起頭”;同時弱勢群體子女無法接受大量的特長教育,對很多知識不了解,學習能力也比較差,這樣在學習方面他們也會產(chǎn)生較大的挫敗感。另外,很多弱勢群體子女的父母都不在身邊,他們與父母缺乏心理與情感方面的溝通,再加上其他學生的忽視,與同學之間的交流、互動少,導致這些學生存在嚴重的孤僻心理。
在當前社會背景下,弱勢群體家庭都將家庭現(xiàn)狀改變的重任放在了子女身上,對他們抱有極大的期望,并且還有一些弱勢群體子女自己想要改變自己的生活,對未來充滿希望與憧憬,但是因為家庭條件和自身條件的限制,導致其缺乏信心,進而產(chǎn)生逃避等心理。大量的調(diào)查研究顯示,弱勢群體子女身上出現(xiàn)自閉癥、抑郁癥的概率要高于正常群體子女。很多弱勢群體子女因為自卑、抑郁,喪失了生活的信心,生活態(tài)度十分消極。
在新時期下,城鄉(xiāng)之間的差距逐漸縮短,但是家庭之間的貧富差距還比較大。農(nóng)村中學生弱勢群體與其他學生一樣,都處于心理與身體發(fā)展的關鍵階段,但是因為弱勢群體家庭條件差,以及父母不在身邊,導致他們有很多問題無法得到父母的幫助,進而無法及時且正確地解決。再加上父母長期不在身邊,他們對父愛與母愛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長時間下去就會產(chǎn)生失落、擔憂等心理,進而缺乏較強的安全感。
1.家庭教育的缺失。在現(xiàn)代社會中,農(nóng)村越來越多的家庭都進城務工,即便是沒有進城務工,也是早出晚歸、忙于生計,與孩子的交流少之又少,更不要說對孩子進行教育了。因為家庭條件不好,所以他們認為滿足孩子的物質(zhì)需求、原諒他們的種種不良表現(xiàn)就是對孩子的愛。但是家長卻忽略了,這種沒有原則的教育,會導致孩子無法形成良好的責任感與品德修養(yǎng)。2.家庭教育簡單粗暴。農(nóng)村弱勢群體的經(jīng)濟條件比較差且生活壓力比較大,而家長也普遍存在暴躁、易怒、孤獨、自卑等心理。平常忽視了對子女的教育,認為這是學校的事情,或者是在教育子女的時候直接進行打罵,缺乏耐心。而這在無形中給孩子帶來了極大的傷害,并且影響了孩子的心理,他們不僅會自卑,還會逐漸形成暴躁的性格,在解決問題的時候直接采用打罵等方式。3.對孩子過高的期望。農(nóng)村弱勢群體家長認為在自己這一代已經(jīng)難以改變家庭條件,所以將自己的希望全部都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他們出人頭地,改變家庭情況。但是這些家長只關注結(jié)果,不看過程,導致孩子所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這樣不僅會導致孩子產(chǎn)生自卑感,還會因為壓力太大而產(chǎn)生反抗心理,或者出現(xiàn)自暴自棄的情況。
1.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在現(xiàn)代社會上,多多少少出現(xiàn)了一些歪風邪氣,如江湖義氣、錢是萬能的、讀書無用等,而這些歪風邪氣在極大程度上影響了初中生,當前很多農(nóng)村中學弱勢群體子女不滿足自己的家庭情況,幻想著一夜暴富,以至于學習信心與動力逐漸喪失。此外,中學弱勢群體子女受到攀比風氣的影響,感覺自己樣樣不如其他學生,自卑心理也變得越來越嚴重。2.周圍人的另眼相待。不管是大人還是學生,都習慣用異樣的眼光看待家庭條件不如自己的弱勢群體子女,而這樣對弱勢群體子女的自尊心造成了極大的傷害,特別是殘疾家庭子女、單親家庭子女。如果長時間對他們另眼相待,他們就會產(chǎn)生抑郁、自卑等心理問題。
1.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沒有準確掌握。學校很多教師對弱勢群體子女的家庭情況、生活環(huán)境沒有充分且準確地了解與掌握,進而沒有將足夠的關愛給予這些學生。再加上教師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識,經(jīng)常使用一些羞辱性語言批評這些成績比較差的學生,而這就導致其中弱勢群體子女的自尊心受到一定傷害,最終產(chǎn)生抗拒、厭學等情緒。2.不恰當?shù)膸椭?。新時期倡導幫扶貧困家庭,學校也積極響應該號召,大力幫扶弱勢群體子女,但是學校在幫扶的時候,不是舉行隆重的儀式,就是將幫扶對象的實際情況以及家庭現(xiàn)狀進行公布。而這種幫扶措施并不能真正起到幫扶的作用,反而會極大地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并導致其自卑感進一步加劇,這樣學校的幫扶就會出現(xiàn)無人申請、領取幫扶資金的情況。
現(xiàn)階段很多中學弱勢群體子女缺乏較強的學習動力,再加上社會責任意識、責任感缺乏,以自我為中心,適應能力比較差,所以難以積極、正確地面對社會、學校以及家庭的壓力,進而慢慢產(chǎn)生悲觀、壓抑、無助、苦悶等不良情緒。
1.關愛、理解他們,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的關心和愛護是對學生的一種鼓勵,所有學生都渴望教師關注他們,特別是農(nóng)村弱勢群體子女。他們因為家庭等多個方面的因素而導致學習成績與學習能力較差,進而學習信心也越來越差。這個時候,作為心理教師的我們,要提高對他們的關注度,關注他們生活與學習中的各個小細節(jié),用心且耐心地和他們交流,一個關愛的動作、鼓勵的眼神,都會讓他們感到十分溫暖。在新時期,每個學生身上都存在不同的閃光點,心理教師要及時發(fā)現(xiàn)他們的優(yōu)勢,并鼓勵他們將自己的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同時,教師要對弱勢群體子女與其他學生之間的矛盾進行有效處理,讓他們感覺自己與正常家庭的學生是一樣的,教師沒有對他們區(qū)別看待。這樣,他們就會慢慢增強自己的自信心,減少自卑感,并且與教師建立良好的關系,越來越信任教師。2.開展心理咨詢服務。解決農(nóng)村弱勢群體子女心理健康問題的一個有效途徑就是心理咨詢服務。在新時期下,心理咨詢服務較為普遍,在農(nóng)村中學,學校也可以設立心理咨詢中心、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心理咨詢信箱等,因為心理課程通常都是每周兩節(jié)課,接受心理輔導的時間比較少,所以心理咨詢中心的設置使學生可以隨時咨詢相關心理問題。另外,很多弱勢群體子女有些問題不愿意和心理教師當面說,那么他們可以寫信放入心理咨詢信箱。此外,學校還可以通過學校的宣傳欄與廣播宣傳心理健康問題,從而使弱勢群體子女從多方面接受心理健康教育。3.開展感恩教育,增強弱勢群體子女的生活信心。因為弱勢群體子女在家庭經(jīng)濟條件方面比較差,再加上父母對其關心與愛護的缺失,導致弱勢群體子女十分容易產(chǎn)生失落、憤怒等心理,如果心理教師對其沒有及時、正確的疏導,那么他們所存在的這種心理會越來越加劇,進而影響其一生的發(fā)展。新時期黨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關于農(nóng)村弱勢群體子女的扶持政策,如兩免一補政策、營養(yǎng)餐發(fā)放政策等,讓學生感受到黨和國家對自己的關愛。同時,教師還要讓學生多了解和關心父母,讓他們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逐漸使學生形成一顆感恩的心。
總之,在當前新時期下,針對農(nóng)村弱勢群體子女開展心理輔導至關重要。但是該項工作并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完成的,需要心理教師與其他教師合作,有效地開展心理教育,從而有效地解決弱勢群體子女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為他們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