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勝寬
(樂山師范學院 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 樂山 614000)
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對杜甫一生的命運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亂軍破潼關進逼長安,玄宗倉皇幸蜀,隨即李亨在靈武即皇帝位。這一在兵荒馬亂之中完成的皇位更迭,殊不知卻成為杜甫人生悲劇的重要開端。當其一路奔波、破衫麻鞋朝覲新皇帝并被授予拾遺之職時,杜甫應該是相當感恩戴德的。所謂“涕淚受拾遺,流離主恩厚”,[1]可以想見其當時激動的心情。然而時過一年,卻因為疏救房琯而惹得肅宗暴怒,敕令三司推問,最終以“房琯黨”的罪名將其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讓一心想報效主恩的杜甫難以接受,故其與京中故舊告別,詩有云:“近侍歸京邑,移官豈至尊。無才日衰老,駐馬望千門?!盵2]“移”即貶謫,雖說不明言歸咎至尊,但后世注家均謂詩人有“怨”,“無端出為華州掾,悒悒不自得”。[3]卷五該詩“集評”引盧世語,1131杜甫此次出京以后,再未能回去,似乎冥冥之中有某種不幸的預感。
在華州司功參軍任上剛一年,杜甫便棄官而去,帶著一家老小,前往秦州,開始了杜甫后半生的客寓生涯?!皸壒佟敝e,按照唐朝刑律的條款,“見在官者,無故私逃者,一日笞五十,五十六日流三千里?!彼远鸥κ敲爸`法的風險做出這個決定。[4]9無故私逃不滿兩月就要流放三千里,這樣的處罰是針對重罪的。杜甫基于什么原因做出如此冒險的重大決定,這一決定意味著身世命運將發(fā)生何等重大改變,或許詩人是在極為矛盾和特殊的心境下作出的。歷來論者對杜甫“始客”的原因非常關注,從不同角度作了各種分析和推測。大致說來,從客觀原因看,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是關輔大旱引發(fā)饑荒,杜甫棄官寄寓秦州謀食?!缎绿茣繁緜鳎骸瓣P輔饑,輒棄官去??颓刂?,負薪採橡栗自給?!盵5]卷二百〇一,612仇兆鰲《杜工部年譜》認同其說。[6]卷首,16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是為了躲避戰(zhàn)亂,不得不逃亡到相對偏僻的秦州以求全家性命安全。浦起龍《讀杜心解·讀杜提綱》:“客秦州,作客之始。當日背鄉(xiāng)西去,為東都被兵,家毀人散之故。河北一日未蕩,東都一日不寧?!緜鳌⑴f譜并說是關輔饑,沒交涉?!盵7]卷首,62不僅直接反駁《新唐書》、舊年譜等的觀點,而且試圖解釋杜甫為何不回河南老家而西去秦州的原因。從主觀原因看,主要有三種觀點,其中兩種系杜甫詩中所隱約透露出的信息:一是遂其“獨往”之愿。詩人在即將棄官時作《立秋后題》一首:“日月不相饒,節(jié)序昨夜隔。玄蟬無停號,秋燕已如客。平生獨往愿,惆悵年半百。罷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廖仲安等注“平生獨往愿”句引淮南王《莊子略要》:“江海之士,山谷之人,輕天下、細萬物而獨往者也?!辈橹f曰:“知‘獨往’者,委任自然,徜徉山水間也。”[3]卷五·立秋后題注(三),1339觀詩末二句,可知杜甫自罷其官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xiàn)徜徉山水的隱逸生活愿望。二是“因人”,投靠親故,以解決一家眾口的生計問題。杜甫《秦州雜詩二十首》其一:“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痹摼渥⒁w汸曰:“此見至秦州之由?!盵3]卷六·秦州雜詩二十首其一注(一),1406浦起龍亦贊同此說,并進一步推測所因者何人:“‘因人’之人,或即指侄佐。公之來此,以侄佐在東柯(谷)也。”[7]卷三之二·秦州雜詩二十首其一,381也有人質(zhì)疑詩中所言之“因人”,并非投靠族侄杜佐,觀浦起龍用了“或”這樣的推測語氣,似乎也不完全確定。但無論如何,杜甫當時“始客”秦州,想到有人可以依靠而決定前往,則很明白。三是認為對當時的最高統(tǒng)治者徹底絕望,故棄官攜家客秦。業(yè)師曹慕樊先生分析杜甫棄官西去的原因時明確指出:“(是)看透了唐室高層統(tǒng)治的腐敗惡劣”;“詩人心中早已想去更偏僻的處所,藏身遠害是他當時思想的第一義”。[4]6-10莫礪鋒在《杜甫評傳》中采用此說:“詩人棄官西去的原因是什么?……那就是杜甫對于朝廷政治越來越失望了。詩人就是懷著‘唐堯真自圣,野老復何知’的滿腹牢騷,永遠離開了瘡痍滿目的關輔地區(qū),也永遠離開了漩渦險惡的政治中心?!盵8]廖仲安等人《秦州雜詩二十首》“題解”認為,浦起龍的避亂說,彌補了《新唐書》本傳“關輔饑”說的不足,“然亦尚未能洞察更深之潛在動機也。觀《立秋后題》云:‘平生獨往愿,惆悵年半百。罷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自謂為伸獨往之愿,遂罷官而去。惟四年前曾曰:‘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之杜甫,何此時乃變其初衷邪?窺其心跡,殆與時局有關也。”[3]卷六·秦州雜詩二十首“題解”,1406所謂與時局有關,則是贊同戰(zhàn)亂方殷,對肅宗政治作為表示失望,故選擇棄官遠避之說。新近魏耕原在《杜甫與唐玄宗、肅宗、代宗》一文中,也明確認為杜甫“對所謂‘中興主’肅宗已徹底失去了希望”,是其棄官的主要原因。[9]
縱觀上述包括杜甫詩所言的各種主客觀因素,其說均有一定合理性,但杜甫當時作出放棄朝廷命官身份的重大決定,而選擇舉家去過不可預期和沒有基本保障的客寓生活,恐怕不應取決于某個單一因素,而是多種因素綜合發(fā)揮作用的結果。事實上,這些因素本身存在相互關聯(lián),都在一定程度上對杜甫作出重大決定產(chǎn)生過影響。
首先,不滿被無故貶官,從皇帝身邊為近侍的京官,貶移為華州司功參軍,這種政治上的打擊是性格剛毅的杜甫所不能接受的。所謂因“黨房琯”而牽連遭貶,在杜甫看來,根本就是莫須有的罪名,他疏救房琯的本意,完全出于公心,為國君著想,決不是同黨之間的蠅營狗茍行為?!缎绿茣ろf陟傳》:“除御史大夫。會杜甫論房琯,詞意迂慢,帝令陟與崔光遠、顏真卿按之。陟奏:‘甫言雖狂,不失諫臣體。’帝由是疏之?!盵5]卷一百二十二,449韋陟審察杜甫奏疏,得出的結論是“不失諫臣體”,完全屬于一個諫官應當履行的正常職責,沒有出格的用意和言辭??磥磉@個結論完全不符合肅宗的心意,便從此疏遠了韋陟。肅宗沒有找到懲治杜甫的正當理由,只得不再推問下去。但從后來貶謫房琯等人的詔書的嚴厲措辭來看(《詔書》謂房琯“虛浮簡傲者進為同人,溫讓謹命者捐于異路”;又謂其“升其親友,悉張浮誕之跡”;“有朋黨不公之私,違臣子奉上之體”。)[10]肅宗并未將此事真正放下。杜甫在至德二載(公元757年)得到口宣不再被推問的結果后,作了《奉謝口勅放三司推問狀》來感謝皇帝的寬大為懷,但他絕不認為自己有罪或有過錯,自言“知識淺昧,向所論事,涉近激訐,違忤圣旨。既下有司,具已舉劾,甘從自棄,就戮為幸?!庇终f:“猥廁袞職,愿少裨補?!盵3]卷二十二,6385用“涉近”這樣的措辭表述自己的疏救行為,甚至連官方對其奏疏“詞意迂慢”之類的定性他也不認可;同時重申其上疏行為,完全是職責所在,用意則在于有所諫納裨補。數(shù)年后,在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杜甫為逝世的房琯作祭文,他仍然堅持認為自己當時的疏救行為,完全屬于履行職責,沒有任何私心:“拾遺補闕,視君所履。公初罷印,人實切齒。甫也備位此官,蓋薄劣耳。見時危急,敢愛生死?”[11]“君”,指肅宗。謂其罷房琯相,人皆切齒,為之不平;自己職在拾遺補闕,甘于不顧生死,奏疏諫諍以盡其責。可知杜甫被移官華州掾,對其打擊和傷害很重,感覺是一片好心遭到惡報。說他對肅宗朝政治的極度失望,對無故被貶充滿抱怨,進而引發(fā)其憤而棄官的決絕行為,是有充分理由的。
其次,天大旱導致關輔饑荒的天災和安史亂軍步步進逼京城的人禍聯(lián)袂而至,成為促使杜甫痛下決心攜家客秦避亂和尋找就食處所的直接導火索。華州屬于京邑之地,叛軍囂張之勢,官軍平叛不力,讓杜甫感覺到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何況一家人分散兩地,彼此無法照應,此時此境,讓他不禁想起兩年前的遭遇,猶覺后怕。其《述懷一首》追憶云:“寄書問三川,不知家在否。比聞同罹禍,殺戮到雞狗。山中漏茅屋,誰復依戶牖。摧頹蒼松根,地冷骨未朽。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嶔岑猛虎場,郁結回我首。”[12]骨肉離散,彼此不知死活,這樣的危險情節(jié)杜甫不敢再讓其重演了。然而,在天下戰(zhàn)火彌漫的情況下,究竟哪里才是既相對安全又可以解決基本生計問題的合適去處,成為詩人必須拿出主意的當務之急。《秦州雜詩二十首》其四就表現(xiàn)了杜甫當時的無奈和焦慮:“鼓角緣邊郡,川原欲夜時。秋聽殷地發(fā),風散入云悲。抱葉寒蟬靜,歸山獨鳥遲。萬方聲一概,吾道竟何之?”廖仲安等注詩末二句引汪灝曰:“因鼓角而遍想萬方,處處皆然,吾更何往而可?”[3]1418-1419這是杜甫已經(jīng)到達秦州后所作的詩,妻小生計之迫切,其心情之焦急,面對遍地戰(zhàn)火硝煙,哪里才是暫時安頓全家的棲居之所?他仍然感到無所適從和茫然無助。看來,決定棄官舉家西去秦州,家人得以團聚,能夠彼此照應,這是其選擇的正確一面。然而,秦州并非高枕無憂之地,其經(jīng)常遭遇吐蕃的侵凌擾攘且不說,眼下最現(xiàn)實的困難,則是其完全沒有了官俸,全家衣食生計無著落,解決不了這一緊迫問題,全家將忍饑挨餓,甚至孩子被餓死、凍死。
再次,杜甫自言棄官是遂其“獨往”之愿,到了真正接受生活考驗的時候,他才明白那是根本行不通的,“因人”以求解決現(xiàn)實困難,對于此時此刻的杜甫來說,有若救命稻草般重要。關于《立秋后題》這首詩的確切寫作時間,歷來有不同觀點。蔡夢弼以為作于秦州,黃鶴以為是在華州“欲棄官時作”。廖仲安等該詩“題解”引汪灝曰:“是時公已決意去官,不便明言,因立秋之后而題?!鼻腋鶕?jù)其作為郭州守的幕僚,一年中無詩提及之,僅為其代作一表(按指《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寇形勢圖狀》),證明兩人情意不相協(xié),不愿郁郁久居其下?!邦}解”在比較各家觀點后得出的結論為:“似以作于華州說為近實?!盵3]1339筆者認為,這個判斷接近事實。其在華州掾的職位上,除了與上司關系不很和諧之外,還有前述的對朝廷貶其官的未消怨氣,所以他認為自己所從事的瑣碎俗務,皆是“行役”苦差,不值得戀棧,設想“徜徉山水”的“獨往”情景,是何等愜意!這只能是杜甫帶著情緒急于棄官且沒有面臨具體困難之時的美好想象;當其到了秦州,現(xiàn)實困難既緊迫又無計可施,哪里還有心思去作“徜徉山水”的美好設想啊!在這種情況下,杜甫要“因人”來克服眼前的困難,就顯得必要而自然了。關于所因何人,歷來注家的看法存在分歧。但從杜甫到秦州不久杜佐就前來探望,而杜甫則接連寫詩寄之,稱贊其草堂環(huán)境不錯,幽靜而安全,又急迫地催促其送黃粱、薤菜以解全家缺食的燃眉之急,且明言“舊諳疏懶叔,須汝故相攜”,[3]卷六·秦州雜詩二十首其一注(一),1406又與贊上人一起去考察東柯谷準備卜居于此。這一系列的跡象表明,族侄杜佐極有可能就是杜甫西來客居秦州要依托之人,除此以外,沒有其他更好的投靠對象了。須知這是在遍地戰(zhàn)亂的特殊形勢下,杜甫想到秦州還有一個親戚,買地建草堂,一家人可以有個棲身之所,時不時還能得到族侄的一些接濟,且又相對比較安全。能夠同時具備這些條件,對于一個舉家衣食無著的逃避戰(zhàn)亂者來說,還有什么可以挑剔或者更好的去處供其選擇呢?
杜甫在秦州地界總共客居了四個多月,先是在秦州城內(nèi)暫住,后移居東柯谷,再后來去同谷,在鳳凰山下鳳凰村居住,先后換了三次住所,說明其居處并不穩(wěn)定。在此期間,找住所,愁生計,防戰(zhàn)亂,成為其“始客”秦州生活的主要內(nèi)容。從他在此期間所作的117首詩中,可以窺見詩人這段經(jīng)歷的復雜心態(tài)。
在歷代眾多注杜、解杜、評杜的研究者中,浦起龍恐怕要算最重視從杜甫心態(tài)角度去理解和論說杜詩的一位。他在《讀杜提綱》中闡述杜詩聯(lián)系國事來說心事的特征時,講過“慨世還是慨身”這樣頗為精到的話,并且引述司馬遷對屈原的評價來論證此意:“太史公《屈平傳》謂其‘系心君國,不忘欲反,翼君之一寤,俗之一改也。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數(shù)語,正蹋著杜氏鼻孔。益信從前客秦州之始為戰(zhàn)亂,不為關輔饑,原委的然?!盵7]卷首,6其所謂始客秦州為寇亂,不為關輔饑的觀點,把二者截然分開且對立看待,并不合情合理,前文已作討論,此不贅。關于司馬遷論屈原的一段話,司馬貞《索引》云:“太史公傷懷王之不任賢,信讒而不能反國之論也?!盵13]意謂楚懷王不信任像屈原這樣的賢臣,導致其被張儀欺騙,最終客死秦國。浦起龍將屈原的遭遇及其心跡拿來與杜甫相聯(lián)系并解說杜詩,認為二人在忠而見疏上處境相似,他們二人所作詩歌中,慨世與慨身相融合的特點驚人地相似,這是有見地之言。雖說無論時代背景、兩人地位、各自人生結局并不完全相同,但他們先君國而后己身的憂國憂民情懷卻完全相同,這是千百年來舉世公認的。
杜甫棄官客居秦州,既為避亂,又為尋找解決一家人的生計之道,兩者互相關連,對杜甫而言同等重要。而其客居秦州期間,所面臨的現(xiàn)實困難,恰恰就是二者糾纏在一起,甚至形成惡性循環(huán),對詩人的心態(tài)產(chǎn)生著深刻影響。
論時勢,最令詩人感傷者無疑是戰(zhàn)亂造成的“滿目悲生事”。廖仲安等對此句注云:“惟既云‘滿目’,則其所悲者,非只家事之艱難,亦有世事之艱難也?!盵3]卷六·秦州雜詩二十首其一注(一),1406這是大體貼合詩人心跡實際的理解。但筆者想要指出的,恐怕造成此時杜甫的悲催處境者,乃是世事的艱難直接影響到其家事的艱難,故其所悲,依然符合“慨世還是慨身”之表達心境情懷的總體特征。因為如果不是戰(zhàn)亂四起的嚴重威脅,杜甫盡管對朝廷貶其官有怨氣,但是否走到棄官攜家出走這一自斷退路的決絕地步,或許大有疑問。杜甫自言世代奉儒守官,遵循儒家的入世思想,想盡各種辦法進入仕途都不能如愿,倒是安史之亂的發(fā)生因禍得福,杜甫一路歷險奔赴靈武和鳳翔行在所,好歹感動了肅宗皇帝,授予他能夠在皇帝身邊獻納進言的左拾遺之職,杜甫當時要激動得感激涕淚,即因此故。感其忠而授官,又莫名其妙地貶官,都是同一個肅宗所為,近似于命運弄人的情節(jié)翻轉,讓心懷忠心、急于想有一番作為的杜甫實在有些既怨怒又哀傷,他憤而棄官,正應了“期望越大,失望越大”那句俗話。處于這種心態(tài)的杜甫,在新到一個陌生之地時,生計無著,吐蕃不時侵擾又成為當初未曾預料到的安全變數(shù),故滿眼所見,皆生事之悲也。這句詩放在《秦州雜詩二十首》其一的開端,其作用與含義絕不僅僅為個人、家人而生悲。浦起龍云:“其一為二十首之冒。首言‘生事’‘因人’,籠后藏生等篇;末言‘烽火’‘心折’,籠后悲世等篇?!庇衷疲骸岸状蟾胖皇潜?、藏身兩意。其前數(shù)首悲世語居多,其后數(shù)首藏身語居多。惟其值世多事,是以為身謀隱也?!盵7]卷三之二·秦州雜詩二十首其一,381需要補充的是,這里所謂“隱”,與歷代不欲入仕的隱士完全不同,是其為了全家逃避戰(zhàn)亂的安全考慮而隱藏于僻遠之處。其十三云:“傳道東柯谷,深藏數(shù)十家。對門藤蓋瓦,映竹水穿沙。瘦地翻宜粟,陽坡可種瓜。船人近相報,但恐失桃花?!绷沃侔驳茸⒁w次公曰:“末句用‘桃花’字,意以東柯谷為桃源也?!盵3]卷六·秦州雜詩二十首其十三注(四),1447只是聽人傳說,杜甫就把東柯谷描繪成理想中的桃花源,害怕去晚了會失去機會。這種心情,恐怕只有急于尋找避亂安身處所的杜甫才會有,沒有身臨其境,是難以想象的。其十五云:“未暇泛滄海,悠悠兵馬間。塞門風落木,客舍雨連山。阮籍行多興,龐公隱不還。東柯遂疏懶,休鑷鬢毛斑。”按照浦起龍的說法,只有其十六、十七兩首才是“寓東柯正文”,[7]卷三之二·秦州雜詩二十首其十七,387則此首仍為設想之辭。在他的心目中,如果寓居東柯,宜隱宜行(游),還可以種粟種瓜,既有安全保證,又能解決全家生計問題,可以遂其疏懶的本性,真像是桃花源般的愜意生活處所!
論生計,這可能是杜甫當時棄官舉家西去秦州時對困難估計不足的諸多事項中最重要的一項,這也是其“始客”之際缺乏足夠生活經(jīng)驗難免出現(xiàn)的計慮疏失。雖說在戰(zhàn)火紛飛的特殊背景下,不容許他有從容的時間和更多選項來比較抉擇,但棄官自斷俸祿來源和初到一地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全無著落的無情現(xiàn)實立馬出現(xiàn)在眼前,這對于一家之主又拙于生計的詩人杜甫來說,此時所承受的生活重壓才有著沉甸甸的分量。上面提到他對傳聞中的東柯谷描繪得如桃花源一般的理想,就是其急于找尋一個安頓全家棲身處所的特殊心情的體現(xiàn)。而對于療饑食物的需求,在其《佐還山后寄三首》(其二)、《秋日阮隱居致薤三十束》,及后來的《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其一)(其二)中,同樣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佐還山后寄三首》(其二)云:“白露黃粱熟,分張素有期。已應舂得細,頗覺寄來遲。味豈同金菊,香宜配綠葵。老人他日愛,正想滑流匙?!盵14]有的評論者特別欣賞其把家常事寫得如何逼真,話雖不差,但與此時詩人的心境鑿枘不符。從詩中的措辭和語氣看,杜甫那份饑不擇言、吃了上頓沒下頓的迫切心情,才是應該得到充分理解和同情的。故仇兆鰲評曰:“上半嫌其寄遲,下乃促其速致?!盵6]卷之八·佐還山后寄三首其二,629浦起龍亦曰:“望寄黃粱?!S粱’其必須者也,故通首詳述,作諄復之詞”;“五六(句),非只陪筆,其意謂只靠餐‘菊’、烹‘葵’,未足度日,正見黃粱之不可緩耳?!盵7]卷三之二·佐還山后寄三首其二,390本來是仰人接濟,而詩中措辭充滿責怪之意,謂其爽約、緩期,顯得有悖常情常理,而這恰恰反映出杜甫一家已是不只一日全靠野菜充饑,太需要黃粱這樣的“美食”來救急了。再看看《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其一)(其二)所寫:“歲拾橡栗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腳凍皴皮肉死?!薄包S精無苗山雪盛,短衣數(shù)挽不掩脛。此時與子空歸來,男呻女吟四壁靜?!盵3]卷八,1770-1774杜甫一家無論在州城、同谷,其生計艱難始終如噩夢一般與之相伴。他一再將其訴諸筆端,正是“饑者歌其食”的心情寫照。而這種人生多艱的困境,不消說都是戰(zhàn)亂不已惹的禍。
杜甫在秦州所作的懷古詩,主要表現(xiàn)為兩種題材形式,一種是追懷古人,一種是詠寫古跡。其追懷古人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是《遣興五首》,分別詠前賢五人。其中賀知章、孟浩然雖是盛唐人,但杜甫寫詩時業(yè)已過世,故亦可以古人視之。廖仲安等對該詩題解云:“此篇大旨在第一首‘昔時賢俊人,未遇猶視今’二句。下則依次詠嵇康、龐公、淵明、知章、浩然五人,嘆其遭時不偶,未得展才也。雖然,詠前賢亦是自詠,故可透見作者懷抱。”[3]卷五·遣興五首題解,1376其一有“嵇康不得死,孔明有知音。又如隴底松,用舍在所尋。”嵇康因鐘會向司馬昭進讒言而死,其謂“嵇康,臥龍也,不可起。公無憂天下,顧以嵇康為慮耳。”[15]寵信鐘會的司馬昭竟然相信了其毫無事實根據(jù)的讒言,將嵇康殺害。諸葛亮自號臥龍先生,劉備三顧茅廬而出,深得劉備信任,成就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歷史功績。單復評曰:“同稱臥龍,奈何叔夜不得其死,而孔明特遇知音得行所志,言遇不遇如何耳?!盵3]卷五·遣興五首集評,1378杜甫感嘆,歷史上的兩個“臥龍”,其遭時際遇竟然天壤之別,這就像隴底松一樣,用與不用,全在于用者之意如何,命運是無法由自己決定的。詩人借此感慨,自己的命運與嵇康頗為相似,都有未遇之悲。其二贊許龐德公雖有濟世之策,但害怕世道險惡,故最終選擇歸隱鹿門,是明智之舉。而此時的杜甫憶及此事,又別具一番滋味,所謂“林茂鳥有歸,水深魚知聚”,頗有人不如鳥、魚的感傷之意。其三詠陶淵明。對其命意,后世論者頗多歧見。宋人黃庭堅曰:“杜子美詩:‘陶潛避俗翁,未必能達道。觀其著詩集,頗亦恨枯槁。達生豈是足?默識蓋不早。有子賢與愚,何其掛懷抱?’子美困頓于山川,蓋為不知者詬病,以為拙于生事;又往往譏議宗文、宗武失學,故聊解嘲耳。其詩名《遣興》,可解也。俗人便為詬病淵明,所謂癡人前不得說夢也?!盵16]浦起龍亦云:“嘲淵明,自嘲也。假一淵明為本身像贊?!盵7]卷一之二·遣興五首其三,69觀詩意,其嘲陶淵明之意是明顯的,只不過如浦起龍所言,是借嘲陶以表達自嘲之意。假借陶淵明為自己作像贊,其立意落腳重在杜甫身上,而非專為譏諷陶氏作。其四、其五所寫,皆本朝人,杜甫還曾經(jīng)與他們有過交往,二人的命運,有跟自己某些類似處,特發(fā)為遣興之慨。言賀公,則曰“山陰一茅宇,江海日凄涼”;言浩然,則曰“每望東南云,令人幾悲吒”。賢士已逝,故舊云亡,其中既見友情之篤,又見悲嘆滿懷。仇兆鰲云:“賀、孟二公,皆當時人物,論古而并及此者,以故交零落,并為遣興之詞也?!盵6]卷之七·遣興五首其四,564詩人以遣興的方式追懷賀、孟二人,抒發(fā)遭時不遇、淪落孤獨的落寞之感。
詠寫古跡,則有《法鏡寺》《鳳凰臺》等詩。前詩為杜甫從秦州去往同谷途中所作。雖說崖寺之下風景可觀,聊可解一時愁悶,但讀其“身危適他州,勉強終勞苦。神傷山行深,愁破崖寺古”之句,則可想詩人一家行旅勞苦、棲棲遑遑之狀況與情懷。故孫微注此詩引李長祥之評曰:“山行到深處,耳目慘淡,魂魄似喪,非枯槁寂滅忘身世之人不能不神傷,況身危之過客耶?入心語?!盵3]卷七·法鏡寺注(二),1727-1728頗能體貼杜甫作詩時的心境。鳳凰臺在鳳凰山腰,哥舒翰曾題刻于上,也是杜甫行經(jīng)之地。全詩并不正面描寫山與臺,而是由山名生發(fā)聯(lián)想,所謂“西伯今寂寞,鳳聲亦悠悠”,是此詩的立意主旨。中間設想鳳雛失母,饑以待哺:“我能剖心出,飲啄慰孤愁。心以當竹實,炯然無外求;血以當醴泉,豈徒比清流。所重王者瑞,敢辭微命休!”身陷危難、自身難保的詩人,甘愿剖心瀝血,以救鳳雛,其心誠矣,其情至矣,不為其他,乃在于寄望“再光中興業(yè),一洗蒼生憂。深衷正為此,群盜何淹留?”注引王嗣奭剖析杜甫心跡及作意曰:“公因鳳凰之名,無中生有,雖鳳雛無之,而所抒寫者實心血也?!敝煲妥鹪唬骸笆家陨轮D,終致中興之望,此少陵本懷,每飯不忘者也?!盵3]卷七·鳳凰臺集評,1765可知杜甫所作懷古詩,往往自慨身世與生事,故多觸景生情,寄望戰(zhàn)亂早除,天下太平,讓蒼生得以安居樂業(yè)。此情此意,不惟《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彰顯備至,實乃詩人經(jīng)歷不幸遭遇所具備的本懷與夙愿。杜甫為其他詩人所不能企及處,正在于此。
杜甫在秦州所作詠物詩,數(shù)量甚多,質(zhì)量大多上乘,是構成其一生創(chuàng)作中詩風轉變重要標志的組成部分。究其成功的原因,則在于這些詩不止于描寫事物本身,或者為詠物而作無病呻吟,讀者從其中能夠真切地感受到詩人的艱辛與悲涼,慨身與慨世打并入詩,其自顧不暇猶能表現(xiàn)出廣大和深厚的仁者情懷,以天下眾生的安??鄻窞槟?,是其詠物詩突出的情感寄寓特征,也是其打動讀者的魅力所在?!冻踉隆贰稓w燕》《促織》《螢火》《蒹葭》《苦竹》《除架》《廢畦》《空囊》《病馬》《蕃劍》《銅瓶》諸詩,均能從詩人的寫景狀物中,感受其身世不幸之感,棄置失意之懷。而《搗衣》詩云:“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況經(jīng)長別心。寧辭搗熨倦,一寄塞垣深。用盡閨中力,君聽空外音?!蓖醒允蛑畫D閨中搗衣之事,寫其苦情悲意。明知征夫有去無回,然猶竭力搗衣,為其準備御寒之物,既不能相見,又返家無望,其搗衣愈力,則其情愈悲切動人。詩人自己本在逃難不止的艱難中,而其同情征夫閨婦之意如此深摯,感人至深。孫微注引鐘惺曰:“以情與景映出事來,筆端深妙。‘久客得無淚,故妻難及晨’,亦是此法。”[3]卷六·擣衣集評,1538所引“久客”二句,見于杜甫《促織》詩。孫微該詩注引周篆曰:“大凡羈客勞人、怨夫思婦,聞蟋蟀之聲,尤覺凄惻,故以‘久客’‘故妻’概之,非止此二者然也?!盵3]卷六·促織注(三),1544顯然,杜甫詠物,不僅在于筆端技巧之妙,更重要的是他有著羈旅、久客的親身經(jīng)歷體驗,故其寄情于物,具有悲天憫人的深厚情懷?!洱堥T鎮(zhèn)》結句云:“嗟尓遠戍人,山寒夜中泣?!薄妒悺方Y句云:“奈何漁陽騎,颯颯驚蒸黎。”俱見詩人同情戍卒、悲憫蒼生的仁者博大胸襟。故吳農(nóng)祥評云:“《龍門》言冗兵,《石龕》言苛斂也。以行旅尚苦沮洳,則遠戍者更如何矣?以獨客尚迷道路,則采箭者更如何矣?仁人之心,憂國之淚,一時并集?!盵3]卷七·龍門鎮(zhèn)集評,1743的確,杜甫處境已經(jīng)夠艱難了,但心中牽掛難釋、念茲在茲的,卻是比他更不幸的人們,為他們呼號,為他們掬淚。
杜甫始客秦州,不惟處境艱難,而且遠離親故,其心境之孤獨寂寞,其遭遇不平而無緣宣泄,故多借酬贈故人,或者懷想親人來體現(xiàn),從中可以領略其特殊身份下的處境與心境,所表達、所傾訴的復雜情愫。
杜甫表現(xiàn)友情的詩篇,首先值得注意的便是寄贈李白的幾首詩,即《夢李白二首》《天末懷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韻》共三題四首。戰(zhàn)亂未興之前,兩人曾有過結伴游梁宋的一段愉快經(jīng)歷。而今時移世易,安史之亂同時改變了這兩位唐代最偉大詩人的命運。李白因永王李璘邀其入幕,引舟師自江陵東下,違抗了肅宗令其“歸覲于蜀”的詔命,被定性為謀反,李白受牽連被治附逆之罪,先系潯陽獄,后又長流夜郎。而此時的杜甫,因不滿肅宗對他疏救房琯的處罰憤而棄官,開始了脫離朝廷官僚體制的客秦生涯,數(shù)月之間,居無定所,衣食無靠,與故舊音信隔絕,悲愁難解。故其寫贈李白的這些詩,真可謂同是天涯淪落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宋人蔡夢弼將《夢李白二首》編為杜甫秦州詩之第一篇。表明杜甫剛到客居之地,諸事繁劇,他首先惦念的,則是故人李白的安危與命運,朝思夜想,魂牽夢縈。可見詩人懷念故友之情深意切。第一首開端即云:“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北藶椤爸鹂汀?,己為遷客,用一“客”字,把兩人的處境遭遇從天各一方聯(lián)系到一起,彼此淪落飄蕩的命運竟如此相似。由于音信不通,杜甫甚至以為李白已死,故言辭間充滿生離死別的悲慟。說故人明白我長久相憶相思,故似其魂魄有靈,來入我夢,與我在夢中相見。彼此相知系念之深,由此曲筆寫出,千載之下,堪為動容。第二首前半部分則云:“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庇杉盒新觅艂舻奶幘硨懫?,旅途勞頓、困倦可知,而連夜夢見李白,夢中款言,宛如現(xiàn)實。稱言道途不易,江湖多險,語帶雙關,寓意頗豐。仇兆鰲評曰:“此章說夢處,宛如目擊,形愈疏而情愈篤,千古交情,惟此為至。然非公至性,不能有此至情;非公至文,亦不能寫此至性?!盵6]卷之七·夢李白二首其二,559浦起龍則曰:“次章純是遷謫之感,為彼耶?為我耶?同聲一哭。”[7]卷一之二·夢李白二首其二,65非至交不能情深至此,非至性不能情真至此,非有相似不幸遭遇也不能同病相憐如此。該詩結以“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其中包含幾多感慨,幾多不平!《天末懷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韻》兩篇立意,大致與此相類,所謂“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既是憐惜李白之辭,也是自嘆自嗟之意;所謂“才高心不展,道屈善無鄰”,這不僅是李白、杜甫的宿命,歷代才人,大多如此。張溍評后詩云:“篇中敘太白快心事,何等藻艷;傷心事,何等愛護。真是情文兼至。”[3]卷六·寄李十二白二十韻集評,1691蓋杜甫遭遇之不幸,與李白并無二致,故其對李白的贊賞與哀傷,皆能感同身受,體貼入微。
杜甫在秦州,交往較多且友情表露很充分的,則為贊上人。贊公原本為長安大云寺主持,安史亂軍據(jù)長安,杜甫在京中曾宿其僧房,且作有《大云寺贊公房四首》,其二云:“深藏供老宿,取用及吾身。自顧轉無趣,交情何尚新。道林才不世,惠遠德過人?!睂ζ浯蟮赂咝袠O盡贊譽。贊公對杜甫亦敬重有加,待之特厚。鄭慶篤注引趙次公評曰:“所以言贊公待之厚,乃交情之不替也。”[3]卷三·大云寺贊公房四首其二注(二),800而時隔一年,杜甫與贊公均因結交房琯遭貶謫,贊公先于杜甫被謫,安置在秦州。杜甫客秦州之始,第一個前往拜訪的故舊便是贊公,且作《宿贊公房》詩,言辭間充滿對贊公的同情,也流露出彼此相遇于失意淪落之地的沉重感慨。所謂“放逐寧違性,虛空不離禪。相逢成夜宿,隴月向人圓”??此瓢参繉捫闹Z,其實彼此心照不宣,包含著無盡的不平浩嘆之意。他們因為同樣的罪名而被貶謫,又機緣巧合地在秦州相遇,回望往事,追憶交情,世道滄桑,恍若隔世。浦起龍評此詩曰:“同病相憐之作也。有驚愕意,有贊意,有聊相慰藉意,無怨意。”[7]卷三之二·宿贊公房評,391說有“同病相憐”之意是對的,而說“無怨意”則未必然。觀前引數(shù)句詩,其字里行間蘊含的憤懣不平之意,并不難看出,在秦州客居期間,贊公陪同杜甫到東柯谷、西枝村一帶尋地,準備蓋建草堂安頓家眷。通過權衡比較,杜甫仍然沒有下定在西枝村置地蓋房的主意,雖詩中稱道此處“重岡北面起,竟日陽光留。茅屋買兼土,斯焉心所求?!彼坪跎鹾闲囊?。但新的信息又讓他舉棋不定:“近聞西枝西,有谷杉黍稠。亭午頗和暖,石田又足收。當期塞雨干,宿昔齒疾瘳。裴回虎穴上,面勢龍泓頭。柴荊具茶茗,徑路通林丘。與子成二老,來往亦風流?!卑褌髀劔@得的信息當真,就跟杜甫欲定居東柯聽信傳聞一樣,表現(xiàn)出詩人急于找到安頓全家處所的迫切心情,但一經(jīng)面對現(xiàn)實情況,才感受到與設想差距十分懸殊。但其“與子成二老,來往亦風流”的心愿則是完全真實的,這是他考慮居所的一個重要取舍因素。故王嗣奭曰:“卜居先卜臨,公之惓惓尋地于西枝村,放贊公不下耳?!盵3]卷六·宿贊公房集評,1501可見杜甫視己與贊公的交情為最重,能卜鄰而居,方便來往,成就一段交往風流,對于兩位失意淪落的朋友來說,是何等值得珍惜之事。
客秦期間,還有幾首動輒數(shù)十韻的贈人長詩,如《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長史參》《寄岳州賈司馬六丈、巴州嚴八使君兩閣老五十韻》《寄張十二山人彪三十韻》等,是其秦州詩中比較少見的五言近體長篇。高適、岑參、賈至、嚴武幾位,要么是過去朝中同事,要么是親密詩友,都是曾有過交往的故舊。而此時又因不同政治原因而被朝廷疏遠或者貶謫,杜甫贈詩給他們,撫今追昔,有著太多的話語和情懷需要表達,故使用了這一時期比較罕見的鴻篇巨構詩歌體式。特別是嚴武,也是因房琯敗軍之事一同遭貶,而肅宗在詔書中指名嚴武與房琯“潛為交結,輕肆言談,有朋黨不公之名”,視之為房琯的朋黨之一而貶為巴州刺史。[10]杜甫詩云:“舊好腸堪斷,新愁眼欲穿?!睂O微注引盧元昌曰:“溯舊好而斷回腸,想新愁而穿望眼?!盵3]卷六·寄岳州賈司馬六丈、巴州嚴八使君兩閣老五十韻注(三十三),1655詩人對舊友系念之深切,蓋因同遭禍害而同病相憐之故。
至于思親之作,數(shù)量不多,然其深情篤意,亦足以令讀者為之感動?!对乱箲浬岬堋肥嵌鸥Φ角刂莶痪媚钕胫T弟之作:“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詩人有四弟,遠在老家的穎、觀、豐諸弟皆久無消息,家鄉(xiāng)被叛軍占據(jù),不知其家尚在與否,也不知安危死生之況,故月夜思之念之。廖仲安等注“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句引石閭居士曰:“上既云‘無家問死生’,則本無處可以寄書矣;此又云寄書,是于無可寄書之中而強為寄書,故長不見其達;況又加之以兵總未休,則二弟之死生存亡,殊無定局,此所以懷之而永無去懷之時也?!盵3]卷六·月夜憶舍弟注(四),1472戰(zhàn)亂是詩人飄蕩于西北邊陲、中原老家家破人亡的總禍根。骨肉遠離,音訊全無,欲寄書詢問,表達牽掛之意,可兵荒馬亂,行人斷絕,連寄封家書也成為了奢望;雖知寄書不能達,但詩人仍然要寄書,蓋不如此無以擱置其憶親之懷,無以安定其掛念之心。到了同谷,離老家更遠了,他依然思念著弟妹,《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其三憶弟云:“有弟有弟在遠方,三人各痩何人強。生別輾轉不相見,胡塵暗天道路長。東飛駕鵝后鹙鸧,安得送我置汝旁?嗚呼三歌兮歌三發(fā),汝歸何處收兄骨。”杜甫因思親心切,故幻想乘駕鵝、鹙鸧或可到故鄉(xiāng),兄弟相見,了卻思念心事。以幻作真,其情辭悲苦,一至于此。其四憶妹云:“有妹有妹在鐘離,良人早歿諸孤癡。長淮浪高蛟龍怒,十年不見來何時?扁舟欲往箭滿眼,杳杳南國多旌旗。嗚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為我啼清晝?!逼涿脝史?,諸子尚幼,身世已經(jīng)夠不幸了;又逢戰(zhàn)亂未已,彼此不見者十年。詩中既言其“來”無期,而己“往”亦不可能,故深為悲哀,連無情之猿似亦為我悲啼不已。仇兆鰲評曰:“此章嘆兄妹異地也。嫠婦客居,孤兒難倚。十年,妹不能來;扁舟,公不能往;蛟龍,防路之險;旌旗,患時之危。猿啼清晝,不特天人感動,即物情亦若分憂矣?!盵6]卷之八·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其四,696戰(zhàn)亂不已,寧日無期,天下沒有一處安全之地。詩人一家兄弟姊妹天各一方,生離無異于死別,不知此生此世有無再相見團聚的機會,故其表達親情之作,皆悲切入骨,具有感天動地的情感力量。
杜甫“始客”秦州,是其決心棄官,脫離唐王朝官僚體制的重大人生選擇,這種選擇標志著他的身份轉變,攜家?guī)Э?,開啟后半生漂泊流離生活模式,將成為常態(tài);客居秦州雖然時間不長,但讓他飽嘗了遍地戰(zhàn)亂對其作為一介流民的生計、居處、行旅、交誼、安危等一系列人生重大考驗的別樣滋味,讓他切身感受了社會底層普通民眾的真實生存狀態(tài),這無論對此時乃至此后杜甫心態(tài)、情感、體驗,還是其生活方式、人生態(tài)度、文學創(chuàng)作,都產(chǎn)生了巨大、復雜而深遠的影響。
從其在秦州所作的百余首各體詩歌作品看,不管是紀行、詠物、敘事、寫景,還是遣興、懷古、憶舊、思親,都反映出如下幾種顯著的思想情懷:
第一是厭戰(zhàn)情懷。安史之亂爆發(fā)以后,杜甫本來寄希望于朝廷利用正義的力量和軍事的優(yōu)勢,盡快平定叛亂,恢復國家正常秩序,讓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yè)??墒鞘聭B(tài)的發(fā)展演變,離杜甫的希望漸行漸遠,不僅安史亂軍沒有及時被消滅,又因一系列戰(zhàn)略與用人上的失誤,引發(fā)回紇、吐蕃侵擾邊境,嬌慣滋事,導致唐王朝處于幾面受敵、戰(zhàn)火遍地的不利境地,連年戰(zhàn)亂對社會造成了嚴重破壞,天下百姓被迫背井離鄉(xiāng),家破人亡的災難威脅著越來越多的生靈。杜甫棄官客秦,失去政府官吏身份及其生活基本保障,處于舉家衣食無著、居無定所的困窘境地,并且面臨和平無期、前途未卜的無助局面。這一切都是戰(zhàn)亂帶來的結果。他的遭遇,不過是成千上萬個不幸家庭遭遇的縮影。通過他的逃難經(jīng)歷和客居生活萬般艱難的見聞感觸,在詩中控訴叛軍的囂張野蠻,描寫戰(zhàn)亂造成的毀滅性破壞,抒發(fā)在戰(zhàn)亂中求生的艱危之感,呼吁反思平叛失利的教訓,大膽重用善戰(zhàn)而有謀略的將領,采取正確的軍事策略與步驟,還天下以太平。這些內(nèi)容,都是其厭戰(zhàn)情懷在作品中的具體體現(xiàn)。
第二是怨怒情懷。前人解杜、評杜,都說其詩溫柔敦厚,怨而不怒,是古代文人中忠君的典范。其實他們有意無意地回避了杜甫“性豪業(yè)嗜酒,嫉惡懷剛腸”(《壯游》)的性情豪邁剛強的一面。從其冒著觸犯唐朝法律的政治風險,一怒之下便棄官而去這一舉動看,就是顯示詩人性格剛毅倔強、敢作敢為的一個典型例證。其在秦州所作的紀行詩、詠物詩、懷古詩、寄贈詩、遣興詩等眾多作品中,表現(xiàn)出對肅宗心胸狹隘、為人陰騭的不滿和譏諷,特別是其為了清除其父李隆基遺留下來的前朝舊臣,不惜采用污名化、莫須有等卑劣手段羅織罪名,無限上綱,株連無辜而無所不用其極,杜甫對其不只是譏刺、怨怒,進而對國家的政治前途深感絕望并產(chǎn)生政治上的幻滅感。他在得到不被問罪的結果所作謝表中敢于自證清白,在作房琯祭文時敢于堅持還原事件真相為房琯和自己鳴不平,這些是很多古代計較個人政治得失進退的文人士大夫難以做到的。杜甫在秦州詩中往往借題發(fā)揮,表達他對時局的失望,對國家前途的擔憂,都是基于這種怨怒情懷有感而發(fā)的。
第三是自傷情懷。佚名《杜詩言志》評《秦州雜詩二十首》其一曰:“看他開口便說‘滿目悲生事’,是其可悲之事不一而足。半生期許,至此盡矣,一可悲也;遍歷艱辛,都付(原作‘赴’,當誤)流水,二可悲也;進既莫容,退又無歸,三可悲也;干戈未息,骨肉遠離,四可悲也;君國多難,忠孝莫解,五可悲也;邊塞凄涼,驚心鼓角,六可悲也;風雨凄其,秋陰短少,七可悲也;老驥伏櫪,壯志難忘,八可悲也;羈棲異地,送老何時,九可悲也;回憶鴛行,塞云愁對,十可悲也。夫抱此多般愁苦,難以縷析,故以‘滿目’二字概之。其后二十首中所觸發(fā)之事,悉由此生出,所謂籠蓋全篇之句也?!盵3]卷六·秦州雜詩二十首其一集評,1409不惟《秦州雜詩二十首》多憂愁傷感之辭,杜甫的其他秦州詩作,大多飽含感傷身世、憂慮時局雜糅并存之意。蓋因詩人政治失望、仕途失落、人生多艱,生活困窘,不僅面臨的重重困難讓其身心俱疲,而且前程渺茫,看不到遷客生涯的盡頭和希望,其不自傷,何以為情?
第四是悲憫情懷。杜甫一生所作詩,系念家國與蒼生,安史亂中及以后的作品,這種情懷體現(xiàn)得更加充分。這完全是因為其所見所聞、所歷所感,皆是戰(zhàn)亂帶來的創(chuàng)痛與災難,作為有良知、有仁心的詩人,他有責任為民呼號,把他們遭遇的痛苦與不幸用文學手法向世人傳達,為歷史存照。尤其在他棄官逃難,過著與社會底層民眾一樣的生活以后,切身的體驗和真實的感受,讓他的仁義情懷更加深厚,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體貼與同情更加真摯。所謂“嗟尓遠戍人,山寒夜中泣”“奈何漁陽騎,颯颯驚蒸黎”,詩人能夠設身處地為征夫、蒸黎著想,皆因自身真實經(jīng)歷和切身感受而念及之,悲憫之,如果沒有杜甫此時的艱辛生活體驗和真實見聞感受,他是難以抒發(fā)出這種傷憫情感的,即使寫出來,也未必真切,未必感人。
歷來論家均高度推崇杜甫秦州詩,認為無論在思想深度、情感厚度、藝術高度上都上升到了一個新境界。深入了解詩人“始客”秦州的痛苦經(jīng)歷和復雜心態(tài),或許可以從中獲得某些啟示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