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楓寧
(南寧市百川教育托管機構 廣西·南寧 530003)
埃里克森是新弗洛伊德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以自我心理學體系為基礎,提出自我同一性概念。1963年,埃里克森首創(chuàng)自我同一性概念并被廣泛地應用于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咨詢心理學和文化心理學等。自我同一性理論是其在論述人格發(fā)展?jié)u成說的基礎上提出的,通過對青春期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建立、防止同一性混亂和克服同一性危機的分析,揭示了青春期青少年發(fā)展過程中所遇到的矛盾、沖突及其內在根源。
青春期的心理社會任務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亂。同一性混亂又稱同一性擴散,是指青春期尋求自我同一性過程中出現的一個極端。埃里克森理論,在個體從一個階段向下一個階段發(fā)展時,其總體的任務就是獲得一種“積極的自我認同”。自我認同是終生過程,既不是始于青少年期,也不止于青少年期。但埃里克森強調,青少年常常找不到自我,一直處于一種無所依附的散漫狀態(tài)之中,是沖突不斷增長的正常階段。
1.1.1 同一性混亂的具體表現
對自我缺乏清晰的同一感,自我評價偏低,容易產生苦悶情緒;與他人的關系比較凌亂,雖對父母的生活方式不滿卻又沒有能力按自己的方式生活;難以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不理解社會價值的存在等。
1.1.2 同一性混亂的產生因素
一方面是主觀因素,主要是青少年自我意識的矛盾。進入青春期后,青少年的自我意識就開始突顯兩個主要的矛盾,即主觀自我和客觀自我的矛盾、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的矛盾。主觀自我是個人對自己的評價,客觀自我是客觀真實的自我存在,二者之間常處于不一致的狀態(tài),這種不一致容易使青少年產生過度自滿或過度自卑兩種情緒,從而使青少年無法找到真正的自我,也就無法建立起穩(wěn)定的自我同一性。另一方面是客觀因素,包括家庭、學校、社會等。父母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和生活態(tài)度,對子女過于溺愛或濫用權威,期望過高等家庭因素都會影響青少年尋找真正的自我。學校教育對青少年的成長影響最大,錯誤的教育觀念和不當的教育方式都會扭曲青少年的心理發(fā)展。一個社會的主流文化是否積極向上直接主導著青少年的心境,也影響著他們社會價值觀的選擇。
自我同一性貫穿于人的整個心理發(fā)展過程,但青春期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最為重要。對青少年而言,自我同一性指青少年對自己的本質、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面形成前后一致的、較完整的意識,也是個人內部狀態(tài)和外部環(huán)境的整合與協(xié)調一致。具體說來就是進入青春期之后,青少年就必須對自我發(fā)展中的一些重大問題,諸如理想、職業(yè)、價值觀、人生觀等進行思考并作出選擇。這個過程也就是青少年把自己過去的經驗和對未來的期望以及個人的理想和社會的要求加以整合的過程。一旦青少年對自我有了充分的認識,能夠將自我的過去、現在、將來組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確立自己的理想信念與價值觀念,為有效地完成未來生活的預定目標作好了心理上的準備,他就獲得了一種同一感,建立了一種穩(wěn)定的自我同一性,青春期的心理社會任務就已完成,開始進入成人期。
埃里克森注重從生理、心理和社會三個方面來關注青少年的發(fā)展,其中尤其注重通過心理關注來激發(fā)青少年內在潛能,促進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從心理學角度講,希望、愿望、期望等都是人的一種力求接近自己認為是有價值的未來事物或狀態(tài)的心理意向,屬需要、動機范疇。它與未來事物相聯(lián)系,并常常伴有關于目標的生動表象和肯定的情感體驗。希望由于同目標相聯(lián)系,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和鮮明的情感特征,因而是鼓舞學生學習和成長發(fā)展的強大驅力。希望對人行為動機的激勵作用,往往通過增強人的自尊需要、自我肯定需要來實現。因為希望存在,就意味著對個人潛力的肯定。
在繪畫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開展想像,構造自己的精神世界,就是培養(yǎng)他們熱愛生活,對生活充滿期望。比如在繪畫恐龍的教學活動過程中,在黑板上描繪了一只恐龍的簡筆畫,引導同學們自行添加上場景、花紋、故事等等。這樣的教學設計,一方面能讓急于求進的孩子能夠自信滿滿的快速完成作品;另一方能夠充分發(fā)揮部分同學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
青少年總是以結成小團體來形成“對同一性喪失的一種必要防御”。因此,保持小團體的一致性和排他性成為每一個小團體的共同特點。小團體對青少年所達到的影響并非父母、教師所能達到的。一方面,“青少年心甘情愿地信任同伴或者是可以對他們指出富有想象力、而不是幻想范圍的年長者或是錯誤領導人”;另一方面,青少年“寧愿做出無恥的、在年長的人看來是處于自由選擇的行動,而不愿作出羞澀的、在自己的同伴眼中看來是被迫而為的行動”。
在繪畫活動中,開展有效作品評價非常重要,也是落實團隊教育的有效方式。優(yōu)秀的作品評價表現為,對自己的作品充滿自信,原因與別人分享自己的創(chuàng)作方式與生活經驗,并且能夠主動將自己的作品贈與同伴或者交換。有針對的開展團隊教育能夠利用同齡人相互的感染達到教育目的,幫助整個團體建立起良好的自我同一性。
依照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特點,在教育環(huán)節(jié)中注入情感是將青少年思想政治內化的重要手段,埃里克森特別注重情感對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重要作用。他以情感為切入點,將人格發(fā)展所要解決的心理社會任務歸結為一對相互對立或沖突的情感,如兒童期的勤奮對自卑。如果青少年順利完成同一性建立,就比較容易建立起同一感;反之則比較難。良好情感的形成對青少年健全人格的發(fā)展有著重要作用。
筆者曾經在某勵志學校教任教,該校建立在某武警部隊中,專門收治一些網癮少年、叛逆期行為過激或有些心理疾病的孩子。這些孩子大多對自己的未來和現階段規(guī)劃感到相當的模糊和混亂,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應該干什么。在教學的過程中,對他們傾注了格外的熱情和大量的耐心,更多的時候會去傾聽他們的聲音,有時會將將自己帶入其中,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不少孩子在任教期間康復離校,離校后也保持聯(lián)系,繼續(xù)分享他們的生活,還會很感謝能遇到愿意聽他們說話的老師。
在訓堂中,部分男孩子,他們的線條比較粗獷,圖形方正大方,場景設計大氣,卻不夠細致。這類型的孩子比較坦率,對社會生活關注高,但卻不知該怎么融入社會,有時可能會使用一些偏激激進的方法。這樣的孩子除了要給予足夠的鼓勵外,還要肯定他們好的行為和優(yōu)秀的作品,讓他們在鼓勵中學會前進,讓他們感受到溫暖,即使是自己不擅長的繪畫,都能游刃有余,那在自己喜歡的領域一定能發(fā)揮得更棒。
個別患有心理疾病的孩子,他們并不是先天造的,而是后天發(fā)現自己的想法不能夠被他人理解,久而久之便拒絕交流了。這類型的孩子,內心的秘密藏得特別深,對社會及他人的興趣不高,更愿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們不善于交流、不喜歡與他人接觸,但卻善于利用文字、繪畫等方式抒發(fā)情感。他們的作品用筆細膩,場景豐富,細節(jié)處理到位,就連恐龍皮膚上的質感都能表現出來。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論遵循人格發(fā)展?jié)u成原則,要求完善人格是生理、心理、社會三者結合體,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的全面發(fā)展。研究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論,可以更好的認識青少年的發(fā)展需求。要想使青少年順利度過同一性危機,必須在激發(fā)教育對象與社會發(fā)展需要相一致的內在興趣基礎上進行教育。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發(fā)展,需要探尋自己的興趣、愛好、職業(yè)選擇、未來規(guī)劃、人生觀、價值觀等問題,面對眾多的領域和對象,他們往往會陷入混亂當中。通過繪畫活動能夠很好的利用繪畫的趣味性、多樣性以及思維的發(fā)散需要,以幫助青少年建立自信,引導他們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走上自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