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程冠軍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f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慎終追遠,回望來路,首先有一個問題必須搞清楚,這就是——新中國是從哪里來的?為了回答這個“新中國之問”,本刊記者專訪了原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
記者: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建立新中國的人民政協第一次會議上,毛澤東自豪地宣布:“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人民終于當家作主。請您談談中國人是如何站立起來的。
李君如:新中國是人民大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用自己的奮斗和犧牲換來的。
歷史的教訓,永遠不能忘懷。我們的國家叫“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就是說,實行的政制是共和制。共和制與君主制是對立面。共和政治的概念源于西方。共和的英文是republic。在共和制思想西學東漸的過程中,日本人在19世紀把republic翻譯成漢字“共和”。因為在《史記·周本紀》中,講到從周厲王失政到周宣王執(zhí)政,西周在這個時期歷經了沒有周王,而由周公和召公共同執(zhí)政的14年,其年號為“共和”。日本人認為這種制度和西方的republic比較接近,因此把republic翻譯成漢字“共和”。在中國,共和制始于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這場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實行共和制的中華民國。這是一個歷史性的進步。但是,這樣的歷史性巨變剛使國人興奮起來,政權就落到了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軍閥手里。中國又陷入了連年內戰(zhàn)和動亂之中。人們曾經以為可以救亡、并能夠使中國發(fā)展起來的種種措施,經過嘗試都失敗了。這使人們的困惑進一步加深了。同盟會元老蔡濟民憤慨地說:“無量頭顱無量血,可憐購得假共和”。中國共產黨在領導革命的過程中,認真總結了辛亥革命的經驗和教訓。其主要經驗是,解決中國的問題要靠革命,而不是靠改良。毛澤東說過:“辛亥革命,則是在比較更完全的意義上開始了這個革命?!蓖瑫r也告訴我們,君主專制統治不是中國的出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也不是中國的出路。唯有最廣大人民當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主義才是中國的出路。因此,講人民共和國從哪里走來,不能不講辛亥革命的教訓。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如火如荼地展開,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特別是在國共合作下組建的北伐軍,高舉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旗幟,“打倒列強除軍閥”的歌聲響徹大江南北。但是,1927年大革命的失敗使中國共產黨遭到建黨以來第一次沉重打擊,革命力量損失慘重。黨員由近6萬人減少到1萬人,黨領導的革命工會、農會被封閉、解散,200余萬工會會員和1000余萬農會會員大部散失。在這種嚴酷的形勢下,中國共產黨人被迫拿起了槍桿子。1927年8月1日,黨領導的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緊接著,中共中央8月7日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確定新形勢下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毛澤東提出“槍桿子里面出政權”這一重要思想。從此,黨舉起武裝斗爭的大旗,依靠人民戰(zhàn)爭推翻了舊中國。
由于中國革命是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里發(fā)生的,而不是在一個具有議會傳統的資本主義社會里發(fā)生的,中國的反動統治者極其殘暴,總是用手里的刀槍屠殺人民。因此,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大革命經歷了血和火的嚴峻考驗,中國人民為推翻帝國主義、官僚主義、封建主義的反動統治,作出了巨大的犧牲。
值得大書特書的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中,不僅創(chuàng)造性地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而且在這條獨特的道路中包含了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政權的深刻思想。這條在當年被稱為“農村武裝割據”的道路,具有三個要素:一是黨領導的人民武裝,二是黨領導的土地革命,三是黨領導的人民政權。在毛澤東帶領秋收起義的隊伍走上井岡山,創(chuàng)建根據地的過程中,1927年11月建立了湘贛邊界第一個紅色政權——茶陵縣工農兵政府;1928年5月建立了湘贛邊界統一的工農兵蘇維埃政府。此前的1928年1月,還在毛澤東指導下起草《遂川工農縣政府臨時政綱》,為在根據地建立紅色政權提供了規(guī)范性的文件,推動了井岡山地區(qū)工農民主政權的建立。特別是,1931年11月中共中央決定在瑞金召開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選舉產生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毛澤東被選為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主席。這是與國民黨政府在性質上根本不同的工農民主專政的新型政權?,F在我們的人民政權及其各大主要部委、中國人民銀行及其制幣廠等,都可以追溯到瑞金建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綜上所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奮斗,黨和人民作出了巨大犧牲,才終于贏得了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心向背、力量對比是決定黨和人民事業(yè)成敗的關鍵,是最大的政治?!睂Υ四趺蠢斫??
李君如:新中國之所以能夠誕生,之所以能夠鞏固,之所以能夠完善和發(fā)展,都是順應和順從了民心民意。中國共產黨在執(zhí)政時,始終重視“民心向背”這一基本問題。
一是,中國共產黨在決定奪取全國政權、建立新中國的時候,首先考慮的就是“民心”問題。中國共產黨決定奪取全國政權的標志,是1947年10月毛澤東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中提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這意味著中國共產黨奪取全國政權的條件成熟了。這個條件,不僅是人民解放軍已經在解放戰(zhàn)爭的戰(zhàn)場上掌握了主動權,而且是全國范圍內的人心所向已經發(fā)生了有利于我們黨的根本變化。在1947年12月中共中央擴大會議即“十二月會議”上,毛澤東專門分析過“政治方面,人心變動了。蔣介石孤立起來,群眾站在我們方面”。他說,這個問題長時期內沒有解決,內戰(zhàn)時期我們比較孤立,抗戰(zhàn)時期蔣介石逐漸失掉人心,我們逐漸得到人心,但問題仍沒有根本解決,直到抗戰(zhàn)勝利以后這一兩年來才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個人心向背問題,是經過重慶談判、蔣介石撕毀停戰(zhàn)協定和取締民主黨派活動、共產黨在解放區(qū)進行土地改革等一系列歷史事件出現的社會動向。在“十二月會議”后,毛澤東進一步提出,人心向背問題有利于我們,并不等于我們就能夠奪取政權。他說,人民不喜歡蔣介石,也不喜歡共產黨。這個可能性完全有,在理論上是成立的。他明確提出,這里的一個重要問題,是要采取正確的政策,鞏固和發(fā)展統一戰(zhàn)線。因此,總結黨的執(zhí)政經驗,第一條就是要得民心。
二是,新中國建立后,中國共產黨始終把“民心向背”作為執(zhí)政的晴雨表,根據民心變動情況決定黨的政策和策略。1950年6月6日,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要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斗爭的任務。與此同時,他注意到:“由于社會經濟改組和戰(zhàn)爭帶來的工商業(yè)的某些破壞,許多人對我們不滿。現在我們跟民族資產階級的關系搞得很緊張,他們皇皇不可終日,很不滿。失業(yè)的知識分子和失業(yè)的工人不滿意我們,還有一批小手工業(yè)者也不滿意我們。在大部分農村,由于還沒有實行土地改革,又要收公糧,農民也有意見?!睉撝v,毛澤東能夠作出這樣實事求是的冷靜分析,是十分令人欽佩的。毛澤東在會上根據上述分析,提出了“不要四面出擊”的戰(zhàn)略方針,強調“四面出擊,全國緊張,很不好。我們絕不可樹敵太多,必須在一個方面有所讓步,有所緩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進攻。我們一定要做好工作,使工人、農民、小手工業(yè)者都擁護我們,使民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中的絕大多數人不反對我們?!币簿褪钦f,我們提出了任務,又把握了民心之所向。這樣,就有了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的根本依據。正是有了這樣的方針政策,我們不僅順利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恢復了國民經濟,而且創(chuàng)造了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有利條件。
三是,中國改革開放之所以發(fā)生,是因為我們黨正確地順應了民心之向背;改革開放之所以成功,也在于我們黨正確地把握了民心之向背。我們經常說:民心不可侮,民心不可違。天安門廣場就是見證人。1976年在天安門廣場爆發(fā)的“四五運動”表達了人民群眾對“四人幫”倒行逆施的抗議,同時也喊出了渴望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心聲。當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粉碎“四人幫”、結束“文化大革命”的決策,反映的就是民心民意;后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決定,也是順應了民心向背。同樣也是在天安門廣場,1984年10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的國慶游行隊伍中,發(fā)生了一件感人的事。北京大學的學生突然打出一幅橫幅,上面寫著四個醒目的大字:“小平您好”。這四個樸素的字,反映的就是人民群眾擁護鄧小平領導的改革開放之深厚情感。有了這樣的民心基礎,我們才有了創(chuàng)造性地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群眾基礎。
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也是順應了民心民意。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黨中央的總書記后,同采訪十八大的中外記者見面時,一句話就撥動了全國人民的心弦。這句話是:“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句話為什么能夠撥動全國人民的心弦?因為這句話集中反映了當代中國人民的民心。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把握這樣的民心之所向,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穩(wěn)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同時,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p>
綜上所述,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的最大特點,就是八個字:順應民心,順從民意。
記者:新中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中國,是人民民主的中國。您怎么理解“人民民主”?
李君如:眾所周知,1945年7月4日,毛澤東在和黃炎培的“窯洞對”中,談到中國如何跳出“政怠宦成”“人亡政息”“求榮取辱”的歷史周期率時,充滿自信地指出:“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jiān)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毛澤東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努力的。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在解放區(qū)土地改革時,曾經出現過一個口號,叫做“貧雇農打江山坐江山”。毛澤東明確指出:“‘貧雇農打江山坐江山’的口號是錯誤的。在鄉(xiāng)村,是雇農、貧農、中農和其他勞動人民聯合一道,在共產黨領導之下打江山坐江山,而不是單獨貧雇農打江山坐江山。在全國,是工人,農民(包括富農),獨立工商業(yè)者,被反動勢力所壓迫和損害的中小資本家,學生、教員、教授、一般知識分子,自由職業(yè)者,開明紳士,一般公務人員,被壓迫的少數民族和海外華僑,聯合一道,在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的領導之下,打江山坐江山,而不是少數人打江山坐江山。”盡管毛澤東這些話是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即新中國成立前夕講的,但其基本精神即“不是少數人打江山坐江山”而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為主體的民主政治”這一點,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的基本遵循。
西方有些人曾經歪曲毛澤東提出的“槍桿子里出政權”的思想,污蔑我們政權是依靠槍桿子支撐的極權制度。他們完全不懂得,中國共產黨拿起槍桿子,是因為我們的敵人手中不僅拿著槍桿子,還用這個槍桿子屠殺人民。我在國外的一次演講中曾經回答過這一問題:“槍桿子里出政權”這個話確實是我們說過的,時間是1927年8月7日。為什么要說這個時間呢?因為之前,1927年4月12日中國發(fā)生了一件大事,國民黨在上海發(fā)動政變,屠殺共產黨人和工農群眾。這件事情迫使共產黨人在那年8月1日拿起了槍桿子,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也就是說,“槍桿子里出政權”是嚴酷的形勢迫使我們做出的決定,并非共產黨人迷戀暴力。事實上,黨作為中國民主力量的代表,作為長期為民主而奮斗的黨,在戰(zhàn)場上取得決定性優(yōu)勢的時候并沒有憑借槍桿子的力量獨霸政權,而是同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一起,采取民主的方式,共同來建立新中國。也就是說,武裝推翻舊政權、民主建立新政權才是中國共產黨建立新中國的真實路徑。
事實就是這樣,1948年4月30日,在中共中央發(fā)表的“五一口號”中,明確提出:“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边@里,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了由民主統一戰(zhàn)線來成立民主聯合政府。而實現這一目標的具體措施,就是邀請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到解放區(qū)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把在長期斗爭中形成的人民民主統一戰(zhàn)線,轉化為有組織、有章程、有制度的統一戰(zhàn)線;然后,決定在召開人民代表大會條件還不具備的條件下,由人民政協全國委員會代行國家政權機關的職權。這種民主,在民主政治的分類中屬于“協商民主”。也就是說,毛澤東關于“奪取全國政權”的思想,在“武裝推翻舊政權、民主建立新政權”的思想中,還包括了通過協商民主建立新中國的特點。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把民主建立新中國的經驗概括為“民主建政,協商建國”。
這一歷史過程所體現的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民主建政思想,概括起來,就是依靠和發(fā)揮我們在革命實踐中建立起來的統一戰(zhàn)線,把非制度化的統一戰(zhàn)線轉化為制度化的統一戰(zhàn)線,即在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過程中形成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再把制度化的統一戰(zhàn)線轉化為人民民主的政權組織,即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組織機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代行國家權力機關職權。
記者:人民民主是新中國最本質的特征。您認為人民民主的主要實現形式有哪些?
李君如:可以這樣說,中國共產黨人不僅重視民主,而且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世界上許多人并不了解,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民主實踐中創(chuàng)造了兩種民主形式,一是選舉民主,二是協商民主。人民民主的這兩種不同的實現形式,在依法治國中發(fā)揮了不同而又相輔相成的作用,實現了最廣泛的人民民主。2014年9月5日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和9月21日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的兩次重要講話系統地闡述了“人民通過選舉、投票行使權利和人民內部各方面在重大決策之前進行充分協商,盡可能就共同性問題取得一致意見,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兩種重要形式?!边@里說的“人民通過選舉、投票行使權利”,就是我們平常說的“選舉民主”;這里說的“人民內部各方面在重大決策之前進行充分協商,盡可能就共同性問題取得一致意見”,就是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協商民主”。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兩種重要形式”。人民不只是在投票時才有民主權利,投票后還可以在決策之前之中通過各種途徑、各種方式就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重大問題,特別是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進行廣泛協商。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這兩種民主形式相結合,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特色”之所在。
需要指出的是,協商民主,指的是人民內部各方面在重大決策之前進行充分協商,盡可能就共同性問題取得一致意見。這種民主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獨特的、獨有的、獨到的民主形式。它源自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天下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異等優(yōu)秀政治文化,源自近代以后中國政治發(fā)展的現實進程,源自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實踐,源自新中國成立后各黨派、各團體、各民族、各階層、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共同實現的偉大創(chuàng)造,源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政治體制上的不斷創(chuàng)新,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礎、理論基礎、實踐基礎、制度基礎。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是人民民主的真諦?!边@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協商民主的特點及其來源所作出的迄今為止最全面最深刻最明確的概括。
綜上所述,人民民主,是新中國的本質特征。我們的人民民主包括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這兩種形式。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切功勞歸于人民”。這句話的深刻內涵是什么?
李君如:回顧歷史,新中國是在人民艱苦卓絕的奮斗中誕生的;社會主義制度是在人民的共同推進中建立的。同樣,改革開放也是在人民的開拓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起來的。
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人民對改革開放最深切感受,就是它使得“站起來”的中國人迎來了“富起來”的今天,開始了走向“強起來”的明天。1990年4月7日,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年來,已經打下了一個好的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集中力量搞四個現代化,著眼于振興中華?!薄拔沂且粋€中國人,懂得外國侵略中國的歷史。當我聽到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決定要制裁中國,馬上就聯想到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歷史。七國除加拿大外,其他六國再加上沙俄和奧地利就是當年組織聯軍的八個國家。要懂得這些中國歷史,這是中國發(fā)展的一個精神動力?!彼€說,中國現在已經是一個政治大國,“在不長的時間內將會成為一個經濟大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就是中國一步步成為“經濟大國”的歷史,就是中國在和平崛起中不斷實現跨越式發(fā)展的歷史。2001年,中國經濟總量超越了意大利,成為世界第六;2005年,中國經濟總量又成功實現了對英國和法國的超越,成為世界第四;2008年,中國經濟總量實現了對德國的超越,成為世界第三;接著是2010年,中國在經濟總量上又超越了日本,成為世界第二。這部中國“超越史”,就是中國和平崛起史,或者說,就是在改革開放中推進中國不斷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就是“站起來”的中國人在改革開放中不斷“富起來”的歷史。
記者: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這三個偉大飛躍是怎樣實現和迎來的?
李君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的:“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一切成就,歸功于人民。只要我們緊緊依靠人民,就沒有戰(zhàn)勝不了的艱難險阻,就沒有成就不了的宏圖大業(yè)?!?/p>
是人民,是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始了解放思想的偉大歷史性進程。比如著名的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就來自人民群眾在撥亂反正中對歷史經驗的深入思考。
是人民,是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推動了中國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目標的經濟體制改革和全方位的對外開放。鄧小平就說過,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fā)明權是農民的。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異軍突起,這不是我們中央的功績。改革開放中很多事是群眾發(fā)明的。同樣,建立深圳等四個經濟特區(qū)、開發(fā)開放上海浦東等重大對外開放舉措,都來自地方和基層的呼聲、建議。
是人民,是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chuàng)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實現形式。比如像村民委員會這樣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是農民在改革人民公社制度中創(chuàng)造的。基層的協商民主也是人民群眾自己探索出來的。特別是,中國的法治建設包括司法改革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這一切都是在人民群眾的大力推動下實現的。
是人民,是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chuàng)造了中國經濟快速發(fā)展的奇跡。放眼今天的中國,主要農產品谷物、肉類、棉花、花生、油菜籽、茶葉、水果等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全世界500種工業(yè)產品中,中國的鋼、煤、水泥、化肥、棉布、糖產量位居第一位,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在新科技革命中,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fā)、重大新藥創(chuàng)制、極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制造裝備及成套工藝、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大型先進壓水堆及高溫氣冷堆核電站、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大型飛機、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等世界矚目的成就成批涌現;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也不斷推進,城鄉(xiāng)面貌煥然一新。凡此種種,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我們取得的每一項成就、每一個進步,都是來自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和勇敢創(chuàng)新。
需要指出的是, 我們治理國家必須更加自覺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以人民為中心”思想?!耙匀嗣駷橹行摹弊畛跏菍ξ幕ぷ魈貏e是創(chuàng)作導向的要求,比如十八大就說過“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十八屆五中全會把這一思想拓展為推動整個發(fā)展必須遵循的原則,強調“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后來,習近平總書記又強調新聞輿論工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特別是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確立了起來。這樣,“以人民為中心”就不再是某一個領域工作的原則,而是中國共產黨在治國理政各個方面和全過程都必須堅持的基本方略。也就是說,我們在思想觀念上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工作上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根本出發(fā)點和歸宿;在價值導向上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這就是中國共產黨治理之道的核心思想。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時,第一條強調要“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第二條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兩條的關系是什么?
李君如:這兩條基本方略必須同時并重而不能厚此薄彼或顧此失彼。越是強調黨對一切工作的全面領導,越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毛澤東當年在提出“工、農、商、學、兵、政、黨這七個方面,黨是領導一切的”思想時,特別強調要注意我們黨的干部隊伍問題,指出:“黨內并不純粹,這一點必須看到,否則我們是要吃大虧的。”因此,在今天加強黨對一切工作的全面領導時,一定要更加自覺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更加自覺地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只有這樣,才能把“人民是共和國的堅實根基,人民是我們執(zhí)政的最大底氣”的思想貫徹始終而不走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