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才佛
(廣東省平遠縣平遠中學,廣東 梅州 514600)
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以往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方式,語文教師通常會運用“逐詞逐句細致講解、力求讓學生學習與掌握全部知識點”的教學方式來進行文言文教學,這樣的灌輸式教學方式,是完全由教師主導教學,學生只能被動地進行學習,這樣的學習效果并不明顯。而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要確實轉變教學理念,采用全新的教學方式。立足于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通過采用適合于學生的文言文學習策略,讓學生進行深入的探索式學習,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文言文學習水平,增強學生的語文學習綜合能力。
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如何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一直以來是教師所關注的教學重點。而通過在文言文教學中充分融入趣味性知識可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能夠讓學生深入地進行自主思考與自主學習,可較好地培養(yǎng)與提升學生的認知理解能力,將趣味性知識有效滲透到高中文言文教學中,讓學生體會到文言文學習的快樂,能夠較好地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讓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例如在教學《赤壁賦》時,教師可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首先為學生講述有關蘇東坡的故事,通過講述“東坡肉”“東坡與佛印對話”“蘇東坡與蘇小妹趣對對聯(lián)”等各種趣味性的民間傳說故事,讓學生對蘇東坡有一個客觀全面的認知與了解,在學習《赤壁賦》這一詩詞時,通過把握詩人的興趣愛好、人生經(jīng)歷,就能夠更好地理解與掌握這首詩詞的主題思想與豐富內涵;在教學《張衡傳》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深入認知古代科學家張衡在科學方面的貢獻,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向學生展示張衡所發(fā)明的“天動儀”“地動儀”的實物教具,讓學生能夠通過實物來直觀形象地認識到張衡在天文學領域、地理研究領域所做出的巨大歷史貢獻,張衡的科學研究成果,對人類科學史的發(fā)展也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因此,學生在學習《張衡傳》時,就能夠從宏觀的層面去把握張衡科學研究對人類科技史發(fā)展的偉大貢獻,同時也能夠更好地理解這篇文言文人物傳記;在教學《荊軻刺秦王》時,為了讓學生較好地認知與了解荊軻這一人物形象,教師就會引用古人對于荊軻的人物評價來進行講解,古代人說起“荊軻”時,大多會說“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分析:第一,因為荊軻在“刺秦”之時,曾經(jīng)說過“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言語;第二,因為在古時,“燕趙”是今河北與山西一帶,是中原政權抵御北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南下侵擾的前線,在歷史上曾涌現(xiàn)出不少英雄人物。通過這樣的探究式學習,能夠讓學生對于荊軻這一人物形象具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就能夠更好地把握荊軻“刺秦”的時代背景,有利于學生學習與掌握這篇文言文的知識內容。因此,通過在文言文教學中充分融入趣味性知識,能夠讓學生對于學習文言文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并成為促進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內在驅動力。
在開展高中文言文教學時,教師必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拓展學生的發(fā)散性學習思維,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能夠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較好地提升自我的語文學習綜合能力,從而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學習語文綜合知識。在文言文教學實踐中,首先,教師可安排學生進行預習,并指導學生充分地利用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來學習文言文,例如可采用教學輔導材料對所學文言文進行學習理解,也可運用網(wǎng)絡學習方式,收集相關的學習資料,從而讓學生對所要學習的文言文知識內容有一個初步的認知與理解,讓學生在預習過程中能夠進行自主思考與自主學習,遇到自己所不能理解的學習問題可先進行重點記錄,再向教師與同學請教;其次,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較好地進行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學習,并逐一解答學生在預習階段所遇到的學習問題。教師在講解文言文用詞方法、釋義所具有的差異性時,可通過與其他文言文用詞進行對比教學,讓學生懂得文言文用詞所具有的“字同意異”特點。例如在教學《孔雀東南飛 并序》時,可與《李將軍列傳》進行用詞比較學習。在《孔雀東南飛 并序》中有“結發(fā)同枕席”之句,而在《李將軍列傳》中則有“廣結發(fā)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zhàn)”之句。教師可指導學生進行對比學習,同樣的“結發(fā)”一詞,用在不同的文章中,其意義有什么不同呢?在《孔雀東南飛 并序》中的“結發(fā)”是指“結發(fā)以同心”之意,指古代夫婦“永結同心”。而《李將軍列傳》中的“結發(fā)”,則是指古代男子的一種“成人禮”,是古人所謂的“束發(fā)而成人”之意。通過這樣的探究式學習,能夠讓學生理解與掌握文言文中相同的用詞,用于不同的語句、語境中,其用法與釋義是不同的,因此,必須立足于文言文具體的語句、語境中來進行學習,才能更好地去理解文言文的用詞方法。
眾所周知,文言文中涵蓋了較多的知識內容,并體現(xiàn)出豐富的情感意識,是古人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知識文化的體現(xiàn),對于當代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識、行為方式也能夠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作用。因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學習,讓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所學的文言文知識,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關注學生學習文言文知識的情況,更為重要的一點在于,必須培養(yǎng)與提升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知識遷移能力,讓學生能夠通過學習文言文,在深入地理解與掌握文言文的知識內容的基礎上,學會進一步提煉與升華文言文的思想與內涵,并能夠從中受到一定的啟發(fā)與教育,讓學生能夠從文言文中較好地認知與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從中汲取豐富的養(yǎng)分,并能夠從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美德中學習到更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從而較好地實現(xiàn)學習文言文的知識遷移。例如在學習《離騷》之前,教師可為學生講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相關的創(chuàng)作背景、屈原的人生遭遇等知識,讓學生能夠在學習這篇文言文的過程中,更好地去把握文中所出現(xiàn)的情感變化,并能夠從中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深入理解與掌握《離騷》這首詩歌的主題思想與豐富內涵的基礎上,較好地學習與掌握文言文知識。教師還可通過延展學習,講述我國端午節(jié)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由來、節(jié)日的表現(xiàn)形式、節(jié)日所具有的文化內涵,讓學生能夠深入理解為什么端午節(jié)是紀念屈原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因為屈原具有的愛國情懷、憂國憂民的思想,使人們永遠懷念屈原。教師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不僅能夠讓學生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還能夠促進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學習,有利于較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與審美意識。這樣一來,就能夠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學習思考,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文言文學習活動中,增強學生對文言文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取得最佳的文言文學習效果。
總之,在當前高中文言文學習中,想要科學合理地采用文言文學習策略,教師就必須依據(jù)文言文教學內容、學生的文言文學習實際水平、對文言文的認知理解能力,采用適合于學生的文言文學習策略,在教學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與創(chuàng)新思維,拓展學生的文言文學習知識領域,讓學生能夠學習與掌握更多的文言文知識,充分體現(xiàn)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