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里
(昆明學院 學前與特殊教育學院,云南 昆明 650214)
在融合教育發(fā)展的背景下,所有的兒童包括殘疾兒童都應該享有受教育權,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guī)定的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必須予以保障的權利。2017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教育條例》注重的是普通教育優(yōu)先原則,2020年6月出臺的《關于加強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階段隨班就讀工作的指導意見》強調的則是“應隨盡隨”原則,即鼓勵普通學校接納特殊兒童隨班就讀,并要求學校進行相應的調整以適應隨班就讀兒童的特殊需要。目前,在家長的意愿和相關政策的指引下,中輕度殘疾兒童一般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而中重度殘疾兒童則越來越多進入到特殊教育學校就讀,因此特殊教育學校面臨著校內學生殘疾程度越來越重以及特校轉型為本地資源中心(指導中心)的雙重壓力。
中重度殘疾兒童中單一殘疾較少,以多重障礙居多。凡是同時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障礙(殘疾)的兒童被稱為多重障礙兒童。其障礙類型復雜,例如有聾啞兼智力障礙、聾啞孤獨癥、視障孤獨癥等。多重障礙兒童主要在特殊教育學校就讀,同時送教上門的教育對象也以多重障礙兒童為主。特殊教育學校教育對象呈現出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使得面向特殊兒童的教育課程建設也承負著越來越大的困難與挑戰(zhàn)。
我國教育部于2016年頒布了盲、聾和培智三類特殊教育學校義務教育課程的有關標準,其規(guī)制了我國特殊教育學校課程建設的基本準則。但其中《盲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聾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主要針對的是視力障礙、聽力障礙等單一障礙類型的特殊兒童。因此,對多重障礙兒童而言,教育部門和特殊教育學校有必要針對其特殊性,專門研究并出臺相關的教育課程標準。
為保障多重障礙兒童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教育部門和特殊教育學校需要考慮如何提升針對多重障礙兒童的教育教學水平。對此,建議一是基于國家教育課程標準需對多重障礙兒童進行課程評估,細分特殊教育學校的課程內容層次和水平;二是對于多重障礙學生,不能完全按照義務教育階段的盲聾教育一般課程標準來要求和執(zhí)行,不應當拘泥于學生的障礙類型,而是應當按照學科來對應知應會的基本知識內容進行歸類梳理,提出合適的教育要求;三是需根據國家教育課程標準,深入評估特殊兒童的教育起點,在課程評估的基礎上,為每一位多重障礙兒童制定合適的個別化教育方案,并在特殊教育學校課程教學中實施“以生為本”的教育教學,開設適合多重障礙學生的校本課程;四是應當關注多重障礙兒童的語言溝通、生活自理等基本能力的發(fā)展,幫助每一位多重障礙兒童得到全面發(fā)展,逐漸為多重障礙兒童探索出一套具有操作性、實踐性的課程體系,從而整體提升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質量。
本期欄目發(fā)表三篇文章,其中有兩篇涉及多重障礙兒童的教育及研究,一篇是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盛永進教授的《我國多重障礙學生教育現狀述評》,另一篇為華中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邱嵐珍與導師雷江華教授共同撰寫的《孤獨癥聾童手語溝通中面部表情加工的特征表現研究》。欄目的第三篇文章則是新疆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育科學學院張阿妮副教授的《課程標準背景下盲校義務教育課程建設新進展》,其分析了我國盲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建設的現狀、特點及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對策和建議。以上三篇文章均為相關研究領域中具有代表性的論文,值得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