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朗亭
(重慶師范大學 重慶 400000)
社會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總是伴隨著教育教學的不斷發(fā)展,二者相輔相成,有著密切聯系。一方面而言,教育發(fā)展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影響,依賴于社會大體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決定著教育教學形式以及教育思想傾向;另一方面,教育進步進一步推動社會科技發(fā)展、思想進化。在漫長的教育發(fā)展歷史長河中,數學這一學科占據了重要的地位,但本文所談的數學史,不是為研究歷史的純數學史,而是站在社會角度討論數學史的價值,并針對數學史與社會的聯系將其價值分為文化價值、社會價值,淺談了學生學習數學史的必要性以及具體實施等內容。
以初中數學教育為例,相比于小學階段,在初中階段學生已經擁有一定的數學知識,積累了一些基礎概念,但面對新出現的知識仍然不能夠理解透徹,不能融會貫通相關數學知識或數學概念,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此時,我們會發(fā)現學生不能理解的部分常常是數學家解決此問題時的關鍵部分,此部分或因當時社會環(huán)境而不被接受,或因為思維創(chuàng)新不易聯想、理解。若以相關的數學家解決此部分問題的心路歷程作為引導,將學生帶入情景,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問題,更有利于加深學生記憶。
如學生在學習正數與負數、從實數到復數的階段常常會產生疑問:“為什么要學習負數”“學習復數有何意義”等。此時嘗試從數學史的角度入手,讓學生理解數學家是如何一步步研究數的關系,以及為什么從正數研究到了負數,再有實數衍生了復數,能夠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學習目的,構建數學知識框架,進行有效記憶。
同時,了解數學史能有效緩解學生在學習此部分時所遇到的困難與阻礙引發(fā)的灰心喪氣等消極情緒。從中明白數學家也是常人,都是通過反復嘗試、學習、求問、思考得到最終成果,達到鼓舞作用。
以高中數學教育為例,《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中提到,數學作為人類歷史進程上必不可少的一門學科,同時也作為基礎學科,在眾多學科知識門類中處于重要地位,這也對學習數學歷史提出了一定要求——體現數學的價值。
新課標要求數學課程應當適當增加數學發(fā)展歷史以及未來趨勢等內容。其中需要體現數學在歷史進程中的推動作用以及社會發(fā)展對數學進步的反向作用,反映數學科學的思維結構、文化價值、社會價值以及數學家的創(chuàng)新精神,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數學三觀”——“數學世界觀”“數學價值觀”“數學人生觀”。“數學世界觀”指學生對數學在世界上所處地位的了解與認識;“數學價值觀”指學生認識數學科學的價值追求;“數學人生觀”指的是對數學研究的意義認識。據此,高中數學教育應當讓學生通過對數學的學習,初步了解到數學科學與社會發(fā)展的雙向作用,認識、了解數學科學中的文化價值、社會價值,達到數學傳承與發(fā)展壯大的目的。
我國的基礎教育正處于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階段,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成為了當下數學教育的重中之重,數學史則是以“素質教育”為目標的數學教育的內在要求。以高中數學教育為例,這一階段素質教育就是在數學教學中進行的——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挖掘其學習潛力,鍛煉數學思維以及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不僅如此,還需引導學生大膽表達,敢于改造,打下堅實的學習基礎,形成“數學三觀”。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對人的行為產生驅動力,在教學中運用能夠推動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而后進一步誘發(fā)強烈的求知欲望,發(fā)揮各自的潛能,使其全身心投入學習之,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新課程標準的“新”中提到,教師需要留意激發(fā)和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千方百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大量概念、公式、公理等符號性質的數學課堂相反,數學史的故事性、理解性較強,無疑是數學課堂上的最好的調節(jié)劑。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數學史以故事形式穿插于數學課堂,或作為導入部分,或作為知識補充,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展現數學與眾不同的故事性,使得復雜刻板的問題生活化、通俗化,吸引學生注意力,幫助學生快速進入課堂學習狀態(tài),更好地接受新知識。
漫長的數學發(fā)展歷史中不乏關于理論與實踐的辯證討論,由猜想到證明,每一步的實現都蘊含著歷史向前的一大步。教師引導學生學著站在數學史這一“巨人”肩上,從文化、歷史、哲學的高度鳥瞰數學的全景和魅力,使數學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都表現出強大吸引力。如經典問題“雞兔同籠”實際上早在《孫子兵法》中就有提出,單獨講解“雞兔同籠”問題或者《孫子兵法》可能略顯枯燥,而將兩者結合,在講解“雞兔同籠”問題時介紹《孫子兵法》一書,并讓學生先自行了解這段歷史而后進行課上分享,能夠盡快將學生帶入課堂,提高學生對數學課堂的參與度,也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祖沖之是世界上第一個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七位的數學家,在學習圓周率時,教師可為學生科普講解這一段歷史故事,必定能夠極大程度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并加深學生對本章節(jié)數學知識的印象。
數學教育與數學史結合,不僅是當今時代的“應運而生”,更是數學教育的大勢所趨,未來的必然要求。盡管二者結合的方式很多,但是只有尋找數學史和學生具體學習過程中的契合點,以此切入,深入到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滲透數學史,才能真正體現數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