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霞 隋芳莉 劉琳琳
(哈爾濱體育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8)
生命教育就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問題的教育。在我們的教育中,由于很少涉及生命教育的內容,導致一些學生遇到挫折就選擇自殺,遇到危及生命的重大事件也很難直面生死,因此這直接暴露出學校在生命教育方面的缺陷。我們教育的目的絕不是要教會學生生存的本領,而是要提升學生生命的質量。因此,期待我們當下的教育要從學生的生長需求出發(fā),教育的焦點能從學生的分數、排名中轉移到關注學生的生命質量上來,以回歸教育的根本問題。
人的生命分為三個維度: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及精神生命。三者之間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
自然生命是指生命的物質性,是生命的自然存續(xù),它決定了生命的長度。在平時的學校教育中,由于缺乏生命安全教育,所以人們在生活中對公共安全和身體健康知識缺乏了解。
學校一方面對學生進行科學知識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還應該教育學生,要對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心存敬畏。這里的一切生命,既包括人類,也包括動植物在內的非人類的生命。對于我們人類自身生命來說,要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教育學生熱愛自己的生命,更要尊重和敬畏他人的生命。具體來說,要對學生進行生命安全教育,提高學生的自我防護意識,平時合理飲食、積極鍛煉,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體魄。而對于大自然中動植物的生命來說,要教育學生對它們依然要做到心存敬畏,人類作為高級動物與自然界中的其他動植物形成了一個動態(tài)的生態(tài)平衡,這種生態(tài)平衡一旦遭到人為的破壞,人類將遭到大自然的無情報復,例如1998年的特大洪水的發(fā)生,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因素。人為因素主要是,有些地方為了發(fā)展本地經濟,亂砍濫伐、圍湖造田,破壞了植被,打破了大自然的生態(tài)平衡,這樣就加劇了災害程度,所以洪澇災害的發(fā)生都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而做為自然界中的一份子,人類一旦離開了自然界,也就不會繼續(xù)生存下去,所以要教育學生懂得敬畏自然界中一切非人生命,它們是我們人類得以生存的物質基礎。
生命教育除了直面生命,還應該直面死亡,進行死亡教育。如果學校對學生沒有進行過死亡教育,一旦發(fā)生危及生命的重大事件,面對死亡人數,孩子們就會陷入恐慌,他們會感覺生命從來沒有這樣脆弱。死亡是一個我們都無法回避的終點,然而在既漫長又短暫的一生中,如果我們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對他們進行有意識的、漸進的死亡教育,即從幼年時遙遠的天堂,到小學階段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對他們進行理性的死亡教育,和家人一起追思或緬懷去世的親人,讓孩子知道分離不意味著精神上的分離,讓他們學會如何紀念逝去的親人,這種對生與死的感懷,都會讓孩子對死亡有著更深層次的理解。學校老師和家長與孩子充滿溫暖和勇氣的對話,會讓孩子更加從容地面對死亡的恐懼與威脅。
學校教育中死亡教育的缺失,會使這些未成年的孩子們對死亡表現(xiàn)出兩種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一種態(tài)度是對死亡的極端恐懼,他們遇事會產生沉重的心理負擔,加重了他們對于死亡不可知的疑惑和擔心,影響心理的健康發(fā)展。危急形勢下,會使得許多學生產生心理問題,需要心理疏導。例如,前幾年有一個公園老虎傷人事件發(fā)生后,一個4歲男孩的姥爺給孩子看了視頻,還特意叮囑“千萬別亂跑”。原本成人的本意是提醒孩子可能存在的危險場景,給孩子建立安全意識,保護孩子免受傷害,以便起到警示作用。但是孩子由于缺乏死亡教育,因此他接到的信息實際是:周圍環(huán)境是不安全的,隨時可能有危險發(fā)生。一連好幾周,孩子見到幼兒園老師和小朋友都會恐懼地說:“我告訴你,老虎會把人咬死”。在孩子的認知里,老虎隨時都可能出來把人咬死的恐懼一直在持續(xù);另一種態(tài)度是對死亡的極端漠視,孩子們很脆弱,遇到挫折會用死亡的方式來逃避現(xiàn)實。很多孩子在遇到挫折時,甚至只是一件小事,都會輕而易舉地選擇以跳樓或其他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令人扼腕惋惜。例如,前幾個月,有一個高中生因為在外面與同學發(fā)生了爭執(zhí),他的媽媽趕到現(xiàn)場,對他教育了一番,在開車載他回家的途中,他在車子經過一個大橋時,忽然打開車門,跑到橋圍欄,毫不猶豫地跨過圍欄跳了下去,一連串的動作,把他的媽媽看呆了,待到她反應過來,打開車門,跑過去,他已經沒了蹤影,他的媽媽當即攤坐在地上。這件事就說明孩子對死亡不光是沒有什么概念,而且還極端漠視。他認為他選擇這種方式會是對他媽媽最大的懲罰,至于死意味著什么,他應該如何正確地看待生命,這些他是不知道的。因此,學校進行生命教育的同時,還要進行死亡教育,要教育學生敬畏死亡,要正確的看待死亡、看待生命,讓自己的生命更有價值,這也是對自己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一份報答,從而讓學生對活著多一份正確的認知。
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個體生命的社會性,社會生命是個體對社會的作用及作用的大小,是個體生命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社會生命決定了生命的溫度。通常在危急時刻時,生命的社會性凸顯,個體生命之間、個體生命與社會生命之間有太多太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有人會不顧自己的安危,為了挽救別人的生命安全,冒著生命風險,他們以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的責任與擔當,以他們對黨、國家及人民的執(zhí)著信念為廣大人民群眾搭建起生命之橋,他們的大愛給人民帶去了生的希望,讓生命的社會價值凸顯。他們的奉獻精神為學生們進行了一次生動的生命教育,讓學生們感悟到:人不是為了活著而活著,人更要有意義的活著。人在社會生活中要守望相助、要尊重他人、要常懷一顆感恩之心。生命的意義在于奉獻,在于責任與擔當。只有通過實踐能夠實現(xiàn)的價值才具有真正的價值,脫離實踐的價值只是想象中的價值。生命的價值也一樣,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凸顯,脫離實踐,生命價值得不到體現(xiàn)。因此,只有服務于社會才能彰顯生命的價值。
例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東汽中學的教導主任譚千秋,在地震發(fā)生的那一刻張開雙臂,以雄鷹展翅的姿勢,死死護住桌子下的四個孩子,自己的后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四個孩子全部生還。譚老師在危急時刻,用自己的生命給黨和人民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體現(xiàn)了人民教師為人民的責任與當擔。如果說譚老師身為人民教師應該盡到保護學生的責任,那么全國勞動模范徐虎,他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水電維修工。他幾年如一日為居民解決水電急修的困難,把溫暖送到千家萬戶,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績。他曾說:“你不奉獻我不奉獻,誰來奉獻?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誰索?。俊薄靶量辔乙粋€,方便千萬家”這些樸實的話語表達了一個普通勞動者的社會責任感,更加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我們這個時代需要干大事業(yè)的人,但更需要千千萬萬在平凡崗位上扎扎實實、默默無聞做好本職工作的人。生命的意義在于奉獻,徐虎的所作所為雖然平凡,但是平凡之中才見偉大。如果沒有這么多兢兢業(yè)業(yè)、勤于奉獻的平凡人,哪有我們國家今天的發(fā)展?因此,要教育學生不因善小而不為,讓學生認真思考生命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要真正理解什么是奉獻、什么是責任與擔當,讓學生把生死與責任、擔當聯(lián)系在一起,告訴學生,人生總是會死的,沒有不逝的生命,可有的死輕若鴻毛,有的死卻重如泰山,要有意義的活著,讓自己的生命更有價值。
精神生命是指包括人的思想在內的生命的精神世界,它是人區(qū)別于其他一切生命的顯著特性,它決定了生命的深度。
精神生命體現(xiàn)在一個人的信念、信仰和價值觀中,它是一個人在面對挫折時表現(xiàn)出來的生命態(tài)度,展現(xiàn)了生命的韌性。例如,國外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甲乙丙三人是好朋友,其中甲乙兩個人同時被診斷出了癌癥,而丙是位腫瘤科的大夫。甲讓乙跟他一起去周游世界,甲認為既然不久于人世,還不如趁著現(xiàn)在能走路,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而乙在經過一番思想斗爭以后,聽從了丙的話,去醫(yī)院接受治療。一年半過后,乙經過手術治療最后還是去世了。正當丙以為甲可能早就去世了時,甲周游了好多國家以后回來了,丙作為醫(yī)生十分不解,為什么乙經過治療卻還是走了,而甲沒有任何治療,卻還活著。丙給甲做了全面檢查,發(fā)現(xiàn)甲已經全好了,為此,丙做了一項研究,研究表明一個人的精神狀況會對身體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甲根本沒有把得病這事放在心里,而是完全置身于旅游帶來的快樂中,因此,他的病竟然奇跡般的痊愈了。而乙由于一直都處于醫(yī)院那種很壓抑的環(huán)境中,面對每天都有病患離世的現(xiàn)實,他的內心其實很恐懼,這種心情非常不利于身體的恢復。丙為此很內疚,認為自己不應該讓乙接受治療,不如讓乙與甲快樂地周游世界。這個故事說明了精神因素在治愈疾病當中發(fā)揮的關鍵作用。良好的心態(tài)有助于自身免疫力的提高,可見人的樂觀精神是一劑良藥。
因此,在學校的生命教育中,要教育學生培養(yǎng)積極、樂觀、向上的生命特性,讓學生懂得生命是一個不斷充實、不斷豐富的過程。教育學生培養(yǎng)自己的精神生命要從平時的一點一滴做起:從經典名著的閱讀中汲取營養(yǎng),堅定信仰、信念,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養(yǎng)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愛好,并樂在其中,以陶冶自己的情操;堅持體育鍛煉,以強健體魄,磨練自己的意志;關注時事,培養(yǎng)自己的家國情懷及使命擔當。
綜上所述,自然生命、社會生命、精神生命作為生命教育的三個維度,彼此之間相互作用。自然生命決定了生命的長度,為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提供了前提和基礎;社會生命決定了生命的溫度,它是自然生命的延續(xù)。生命的價值在于奉獻,教育學生要心懷感恩,要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有責任、有擔當、有愛心的人;精神生命決定了生命的深度,它是建立在自然生命之上的,是一個人的信念、價值觀等意志品質的體現(xiàn),精神生命會對社會生命起到促進作用。因而要教育學生不斷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從經典中汲取營養(yǎng),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自己堅韌的意志品質,以更好地奉獻社會。親身經歷了危及生死的重大事件,學生們懂得了生命不僅有長度,更有溫度和深度,這就需要我們奉獻社會,用有限的生命體現(xiàn)無限的價值,這也是對生命教育的最好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