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莎莎, 魏建麗
(河北工程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邯鄲 056038)
莊子是戰(zhàn)國時期最富有浪漫情懷、生命體驗和批判頭腦的詩人哲學家。他繼承和發(fā)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一生貧寒,無欲無求,更具有視千金如糞土、棄相位若弊履的傲骨,寧愿做在污水中快樂游玩的泥鰍也“不為有國者所羈”的灑脫,更有親人離去臨尸而歌、妙解生死、漫畫人生的曠達與幽默。在政治黑暗、諸侯紛爭的戰(zhàn)國中期,他對于昏君亂象以及趨炎附勢之徒無比的憎惡,而對于苦難中的平民百姓寄予了無限的同情。所以作為一位哲學家,他以自己獨到的見解為世人提供了一種安身立命的處世哲學。
《莊子》一書共三十三篇,分“內(nèi)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內(nèi)篇中的《人間世》最集中表現(xiàn)莊子的處世之道。莊子的作品想象奇特,語言瑰麗,文章汪洋恣肆,思想淵博深厚,有如山水畫,飄逸灑脫,更如香醇的淡茶,值得細細品味和解讀??v觀莊子哲學思想,里面充滿了暢快淋漓的批判,瀟灑達觀的處世之方,順其自然的和諧之道,使人贊嘆和向往。本文通過解讀內(nèi)篇《人間世》,來體味莊子處世哲學中“心齋”的玄妙,“順物無己”的巧妙,“無用之大用”的奧妙,以及“一生死”的奇妙。
詮釋莊子的處世哲學,必須先了解莊子其人與莊子所處之世。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載:“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馀萬言,大抵率寓言也?!溲詻惭笞皂б赃m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贝笠馐钦f莊子是蒙人,據(jù)考證此地處于宋國國都商丘附近,因此莊子是宋國人。莊子名周,莊子在《知北游》中道:“周、遍、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币苍S是其對于自己名字的特地解釋。莊子繼承和發(fā)展老子的學說,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所著《莊子》一書三十三篇,六萬五千多字,分內(nèi)篇、外篇和雜篇三部分。莊子的寫作風格洋洋灑灑,不拘一格,但是其思想統(tǒng)一,以寓言為主,可能是為了規(guī)避當時君主政權(quán)的打壓限制,所以引用言辭晦澀的寓言來表達其思想。莊子一生除了做過漆園吏之外,沒有做過別的官。
莊子所處的時代是前369年——前286年,其間正是中華歷史屈指可數(shù)的暴君宋康王在位之時,《呂氏春秋·淫辭》記載:“宋王謂其相唐鞅曰:‘寡人所殺戮者眾矣,而群臣愈不畏,其故何也?’唐鞅對曰:‘王之所罪,盡不善者也;罪不善,善者故為不畏。王欲群臣之畏也,不若無辨善與不善而時罪之,若此則群臣畏矣?!訜o何,宋君殺唐鞅?!北┚?shù)?,民不聊生,對此莊子只能說“當今之世,免于刑焉”。春秋時代,社會動蕩,戰(zhàn)爭頻繁,百姓的生活十分艱難,而統(tǒng)治者卻荒淫無道,殘酷壓榨百姓,階級對立異常嚴重。戰(zhàn)爭使得奴隸大量逃亡,奴隸制度瓦解,封建制度正在形成,莊周就生活在封建社會初步形成時期。與此同時,社會的變動帶來了人們思想的變動和活躍,各種思想派別應運而生,形成了學術(shù)史上諸子百家的繁盛時代。面對政治黑暗、諸侯紛爭的人間世,莊子對于昏君亂象以及趨炎附勢之徒無比的憎惡,對于苦難中的平民百姓寄予了無限的希望和同情。因此,作為一位哲學家,莊子以自己獨到的見解為生活在夾縫中的世人提供了一種安身立命的處世之道。
莊子處世哲學的核心是“心齋”,這一方法是通過孔子與顏回的對話表達出來的,《人間世》開篇先講述了顏回適衛(wèi)的故事。顏回聽說衛(wèi)國君主無道,秉著“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yī)門多疾”的救世思想去匡扶衛(wèi)國、治亂救民。莊子借孔子之口否定了顏回,陳述了人際關(guān)系特別是與統(tǒng)治者相處的艱難。他認為“德蕩乎名,知出乎爭”,道德的喪失是由于好名,智慧的外漏是由于好爭,這種汲汲進世的作為必定是爭名奪利的行為,即使自己不與他人爭奪,但未必會被人理解,必定會招來禍患。而且勉強以自己的仁義規(guī)范來規(guī)勸暴君,屬于“以人惡有其美”,用暴君的缺點來凸顯自己的美德,這不就是在害人嗎,害人者必反而害之。況且衛(wèi)國君主必定會鉆空子施展他的巧辯,那樣面對君主的權(quán)威,你就會卑恭屈從于暴君,就等于是以水救水,以火救火了。顏回說他將內(nèi)心誠直,做到“與天為徒”“與人為徒”“與古為徒”。也就是說“與天為徒”不在乎別人對我的看法,這樣世人會稱我是不失赤子之心的孩子,也就是與自然同類;“與人為徒”,外表恭順,秉承做人臣的禮節(jié),這樣別人也不會指責我;“與古為徒”,用古人的教訓來規(guī)勸君主的過失,這樣語言直率些也不會招來禍患??鬃诱J為這樣做還是不足以感化衛(wèi)君,達到濟世的效果,于是提出了與暴君相處的處世哲學——“心齋”。
首先,“心齋”就是心靈所做的齋戒,齋戒掉所有的東西,使心靈呈現(xiàn)虛靜空靈的狀態(tài),再也沒有任何東西。在人間世中我們最難齋戒掉的就是對于功名的欲望,特別是儒家告誡我們要舍身求義,功名是我們體現(xiàn)人生價值最首要的選擇,所以我們很難擺脫那些外在功名的誘惑。但是這些功名利祿等身外之物,堆積成了厚厚的隔膜遮蔽住了我們本來純真虛靜的心靈,使它被沉重的形體所拖累,而無法逍遙自在地追求本真的自我。莊子在《逍遙游》中就已經(jīng)告誡我們“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那個肩上一直扛著自己的肩吾,由于放不下自己,放不下是非、功名等成見,總是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事物當然不會理解悠然自得的神人之境。如果我們放下那些是是非非、功名成就,突破人世間的任何阻隔,就會活的坦坦蕩蕩逍遙自在,同莊子筆下的至人、神人、圣人一同凌虛蹈空,放浪形骸遨游于“無何有之鄉(xiāng)”。
其次,“心齋”要有與世無爭的生活態(tài)度。當我們放下了對功名的執(zhí)著,放下了是是非非的欲望,真正地使心靈虛靜空明了,我們也就不會再與他人攀比、爭奪?!肚f子》外篇中有一則“紀渻子為王養(yǎng)斗雞”的寓言,紀渻子給周宣王養(yǎng)斗雞,十日后問雞可以斗嗎?紀渻子回答說不可以,正虛浮驕矜,自恃意氣呢;又過十天,紀渻子認為雞還是不能斗,因為它聽到雞的聲音,看到雞的影子還是有反應;再過十日還是不能斗,目光還是銳利,心氣還是旺盛;又過了十日,雞已經(jīng)呆若木雞,別的雞看見它轉(zhuǎn)身就走,再也沒有能夠與它爭斗的雞了。也就是做到了老子所說的“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梢娂o渻子養(yǎng)斗雞的方法就是讓雞的心氣和斗志不斷地虛化,使它的內(nèi)心凝定無爭,也就達到了“心齋”的入道境界,當它與世無爭,別的雞也就不敢與它爭斗。這種虛化對于我們?nèi)藖碚f,就是要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切外在功力價值以及個人的情感意志不斷地剔除和超越,擁有與世無爭的生活態(tài)度,保持內(nèi)心的虛靜、純潔、恬淡和自然。當我們都擁有了這樣的心境,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爭、不斗,世界也就擁有了和平。
最后,“心齋”是一種空明的入道境界,把它運用到處理人際關(guān)系上,也是莊子理想化、極致化的說法。在這個紛紛擾擾的人世間中,我們先要調(diào)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再去試圖影響熏陶別人的心境。當我們的心靈虛靜恬淡了,謹記自己最初的本心,在與人交往時才不會喪失自己的原則,在壓抑的社會現(xiàn)實中保持自己內(nèi)心的那一份天真。
順物無己是莊子處世之道的又一方面。首先,應該先理解順物無己中“無己”的含義。這個“無己”也就是在對待萬事萬物的時候不要摻雜自己的是非成見,不要將自以為是的知識、看法強加到其他的事物上,因順自然,讓萬事萬物呈現(xiàn)他的本來面貌。莊子教我們要“聽之以氣”而不能“聽之以耳”和“聽之以心”。因為“氣”是虛的,流通的,“聽之以氣”我們就可以不摻雜欲望、偏見和堅持,可以不和他物發(fā)生沖突“虛而待物”,和天地萬物通為一體。而“聽之以耳”和“聽之以心”都會摻雜個人的偏見、知識和堅持,對于人來說,只有某些聲音和事物是入耳和順心的,有一些則是不入耳、不順心的,這樣就會產(chǎn)生分別、有了沖突和隔膜。青原惟信禪師的參禪語道:“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幾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息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盵1]這一點南禪宗的思想精髓與莊子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在第一境中,我是“聽之以耳”,物我是分離的,我站在世界的對面看世界;第二境中,我是“聽之以心”,物是在我眼中的,看物就摻雜了我的知識和成見,山已不是山,水已不是水;第三境中,我是“聽之以氣”,做到了“無己”的觀物,山水不是知識性的存在,而是純?nèi)蛔栽诘拇嬖?,就是山水本身。真正的做到“無己”就是放下我們的成見,不要用自己的有色眼光看待事物,要看到純?nèi)蛔栽诖嬖谥氖挛锉旧?,剔除了我們強加到其他事物上的看法,還原事物的本來狀態(tài),真正地了解事物的所思所想,因順自然,因地制宜的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認清事物本身,更好地與之和諧相處。不管是物是人,我們與之相處,關(guān)鍵要放下成見,坦誠相見。
莊子告誡我們在與人相處時,因順自然,多考慮些別人的需求,順應對方的本性,不要師心自用將自己的想法強加于人,最后使結(jié)果適得其反。所以,我們不如順其自然,靜觀水流花落,春去春來,以超然的心態(tài)對待世事滄桑,既不強人所難,也不顛倒是非,這樣可能會在不經(jīng)意間歸入永恒的境地。但是,“順物無己”并非是一種退讓或者妥協(xié),它只是要求我們在為人處世時能夠尊重萬事萬物,任憑花落花開、潮漲潮落,萬事萬物能夠在自己本真的軌道上有條不紊地運行著,一切都“安之若命”。在莊子看來,“命運”是人生中的一大“戒律”,我們很難和命運抗爭,但它也是天成的規(guī)律;從來沒有不會終止的喜劇,也從來沒有不會扭轉(zhuǎn)的悲?。凰砷_手,反倒會擁有一整片天空。溫柔和順的對待命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管是艱難險阻還是皆大歡喜,一切都會過去的,只要你內(nèi)心寬容平和,再頑劣的命運也會屈服。但是要以一己之意強加于萬物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即使是出于善意,也可能事與愿違,這就是莊子所說的“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莊子還多次用樹來形象的表達自己“無用之用”的處世之道,在《人間世》中有一棵商之丘的大樹,它的樹枝彎彎曲曲的不能做棟梁,枝干的木紋旋散不能做棺材,它的枝葉舔一下就爛嘴巴,聞一下就會狂醉三天不醒,子綦評論說:“此果不才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還有一棵礫社樹,它的木質(zhì)無用,做成船會沉,做成棺材會腐爛,做成器具會折毀,做成門窗會流污漿,做成房屋的柱子會被蟲子咬噬,所以逃過了被砍伐的命運,得以保存下來長得特別高大粗壯,成為了人們祭祀社神、觀賞的社樹。這些樹都是因為自己本身的“無用”而得以終年,所以不要小看“無用”,更不要因為“無用”而自責痛苦或者抱怨氣餒,“無用”必然有它的大用。上天一定是公平的,他沒有賜予你能巧的雙手,華麗的外表,但他卻給與了你安逸的人生。
當我們得志的時候,以儒家的信念汲汲進取;但當懷才不遇時,莊子哲學就成了我們自我理解的精神依托。莊子“無用之大用”的哲學思想非常重要,甚至拯救了一大批文人墨客。柳宗元在受到貶謫的時候,不僅沒有想到死,還苦中作樂,寫出《天對》來解答屈原的疑問,懷才不遇的賈誼,苦悶至極時也曾想到死,但是想到莊子的思想,反而不理解屈原式的自殺了。劉小楓在《拯救與逍遙》中寫道:“道家信念的確立為中國文人自我解脫提供了依據(jù),它沖淡了中國士人對儒家信念的責任感,使他們再不會因思無所依而自殺。”[2]
其實,“無用之大用”的處世哲學并不是真正的平庸無能,一無是處,而是處于“有用”與“無用”之間,也就是莊子所說的“緣督以為經(jīng)”。莊子在《山木》篇中講了山木與家雁的寓言。莊子與弟子看到一棵枝繁葉茂,碩大無比的山木說:“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然后來到故人家,故人要殺家雁來款待莊子,豎子問家雁一只能鳴叫,一只不能鳴叫,要殺哪一只,故人說殺不能鳴叫的那只。所以在復雜多變的人間世中,我們要明哲保身時,可以像山木一樣“不材”得以終年,但是這種一味的逃避,也不是長久之計,沒有一技之長也會像不會鳴叫的家雁一樣被殺掉。所以要處于“材”與“不材”之間,要讓自己有一技之長,在“材”與“不材”之間轉(zhuǎn)換變通,最終打通“有無之間”的界限,讓心靈消融在萬物之中,從心靈深處打破各種界限和分別,讓思想不受限制,自由翱翔。
莊子處世哲學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淡定從容地面對紛紛擾擾的人間世,尤其是他“一生死”妙解人生的豁達情懷。莊子對于生死是這樣認為的:“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币馑际牵郎拖袢找菇惶嬉粯佣际亲匀灰?guī)律,是我們不能過分強求的事情。如果一味地留戀生命而畏懼死亡,必然會帶來精神痛苦,遭受“遁天之刑”。我們應該看破生死,順應自然,從人生的困束中解脫出來。就像莊子在面對親人的離去時,不是痛苦悲傷不能自拔,他選擇了臨時而歌坦然的面對生死。對于生死莊子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在莊子眼中死亡并不是一件壞事,他撫慰了我們對待死亡的恐懼。在《大宗師》中道:“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者也。”必須明確在莊子思想中,不會悅生惡死,但他也絕不會輕生?!案改赣谧?,東西南北,惟命是從。陰陽于人,不翅于父母?!?《大宗師》)我們淡定坦然地接受死亡就像是兒女對父母惟命是從一樣聽從大地母親的安排,在大地母親沒有安排我們死亡的時候,我們決不能自尋短見。莊子在評價老聃這一生時,“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就是這樣的一生,正當該他來時,老聃應運而生;正當該他去時,老聃順勢而死。因此,在“大載”沒有“息我以死”之前,說明我們還有生的意義,還有未完成的人生價值,就絕對不能夠輕生,況且輕生是沒有聽從大地母親的安排,這樣是不可取的。莊子能夠如此淡定從容地面對生死,真的不愧為一位偉大的哲學家,他慰藉了我們受傷的心靈,撫慰了我們對于死亡的恐懼。莊子用其視死如歸的心態(tài)擁有了笑對生死的情懷,人生如夢的心境讓他擁有了洞察生死的感悟。面對生死尚且能夠如此淡定從容,在面對紛紛擾擾的人間世時更應該做到淡定從容。如果連死亡都不怕了,那么人世間的煩惱、憂愁和艱難困苦還算什么,一切都能夠淡定從容地面對,順應自然地發(fā)展,一切都不必強求,該是我們的就是我們的,不屬于我們的我們決不強求,坦然淡定地面對一切艱難困苦,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竭盡全力解決困難,什么都不是問題。
時過境遷,莊子的時代雖然已經(jīng)不復存在,但是莊子與眾不同的哲學思想一直流傳至今,可謂影響深遠。在當今社會,面對快速的生活節(jié)奏、巨大的生活壓力,我們的精神家園不知道如何安放。莊子哲學注重精神修養(yǎng),對于我們豐富精神,解放心靈具有重要的意義。透過莊子的處世哲學,仍然還有很多值得我們認真汲取吸收的精髓。當然,我們不能忽視莊子哲學中的消極思想,因為,當今社會,不允許我們做自由意志和解放心靈的精神貴族,還是應該要做敢作敢為、自強不息的時代英雄。但莊子哲學是我們疲憊困頓時的精神涼茶,有莊子一樣的逍遙心態(tài)、順應自然、善待自己、寬帶他人的處世哲學,在當今激烈競爭的市場經(jīng)濟下我們才能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