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艷, 趙俊峰
(沈丘縣農業(yè)科學研究所,河南 沈丘 466300)
從抽穗到成熟是小麥生育后期生長發(fā)育階段,是以籽粒形成為中心的開花受精、養(yǎng)分運輸、籽粒灌漿、產量形成的過程。一般田塊籽粒產量70%~80%來自抽穗后的光合產物(高產田由于前、中期氮代謝旺盛,干物質積累少,因此,籽粒產量基本上全部來源于后期的光合產物),而只有20%~30%是靠貯存于莖、葉、葉鞘等器官中的有機物質轉運而來(抽穗后光照不足或體內氮素水平過低時,轉運比例增大)。后期光合器官,尤其是旗葉,旗下葉等的功能過早衰退對有機物合成與積累影響很大,并進而影響到籽粒的飽滿度及品質。保證小麥開花至成熟階段有較長時間的光合作用持續(xù)期,延緩小麥早衰是提高小麥粒質量的重要途徑[1]。
小麥生育后期的階段耗水量占總耗水量的1/3以上,日耗水量30~45 m2/hm2。此期即使短時間缺水,也會造成植株凋萎,光合速率迅速下降,呼吸強度升高,物質消耗量增多。同時,水分是光合產物向籽粒中運轉的媒介和載體,當籽粒含水率低于35%時,灌漿過程停止。灌漿前期適宜的土壤相對含水量為70%~80%,灌漿后期為50%~65%。后期應澆好灌漿水(開花后15 d左右,即灌漿高峰前灌水)以養(yǎng)根護葉,防早衰,增粒質量。一般澆過灌漿水后,就不必再澆麥黃水,因為盡管麥黃水對麥田間套作物的出苗和生長及防止干熱風等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澆后土壤溫度降低,導致籽粒灌漿速減慢,成熟期推遲,植株易青干枯死,千粒質量和產量降低。此外,后期由于麥穗較重,灌水后土壤松軟,容易發(fā)生倒伏,應避免大水漫灌,不能使地面積水,并注意在大風時停灌。田間濕度大,會導致多種病害的發(fā)生和蔓延[2]。因此,多雨時后期應加強田間排澇防漬工作,疏通排水系統(tǒng),力使溝底不積水,防止根系早衰和葉片早枯,提高粒質量。
小麥后期仍需保持一定的營養(yǎng)水平以延長光合器官的功能期和根系的活力。如果該期脫肥,易導致綠葉面積減少,灌漿高峰來臨早且峰值小,灌漿期縮短,粒質量降低。后期田間施肥,可起到維持綠色器官的功能期、防早衰,增粒質量的作用。因此,在供氮、磷、鉀不足的麥田,抽穗—灌漿期當葉色轉淡,旗葉含氮量低于3%,葉綠素低于0.5%時,噴灑2%~3%的尿素溶液,或2%~4%的過磷酸鈣液,或0.3%~0.4%的磷酸二氫鉀液,或5倍草木灰浸泡1 d后的過濾液750~900 kg/hm2,可增加粒質量。據研究,后期噴灑氮、磷、鉀肥,一般可增加粒質量1 g左右。后期主要以葉面噴肥的形式補充植株營養(yǎng),但在一定情況下,也可結合灌水而采取田間施肥的方式進行。
抽穗至成熟期間的干熱風有兩級,即輕度干熱風(14:00≥300 ℃,大氣相對濕度≤30%,風速≥3 m/S,持續(xù)時間2 d以上)和重度干熱風(14:00氣溫≥320 ℃,大氣相對濕度≤25%,風速≥3 m/S,持續(xù)3 d以上)。
干熱風襲來,熱害和干害共同作用,使植株蒸騰加劇,細胞失水,呼吸作用初期升高后漸停滯,根系吸收能力下降,葉片葉綠素含量降低,光合產物減少,嚴重時導致植株死亡。干熱風導致減產10%~20%,嚴重者達30%以上。高溫危害小麥生育的另外一種形式是雨后青枯:小麥成熟前4~5 d,陰雨過后(3 d內)天氣突然放晴,并伴以30 ℃以上的高溫,這時由于土壤水分較多,根系缺氧,活力降低,地上部蒸騰加劇,水分失衡,植株正常生理活動受阻,莖葉在葉綠素來不及分解的況下即行干枯。小麥雨后青枯減產5%~20%??蛇x用耐高溫、抗干熱風的品種,改良土壤結構,提高抗旱能力;合理運籌肥水措施,促使植株健壯發(fā)育,抗逆性提高;在灌水澆足澆透的基礎上,后期噴灑0.3%的磷酸二氫鉀。
小麥生育后期病害常有銹病、白粉病、赤霉病,害蟲常有黏蟲、蚜蟲、吸漿蟲。病蟲危害導致千粒質量下降,產量降低。做好病蟲綜合防治,應大力推廣生物、物理、生態(tài)等防治技術。4月底—5月初及時防治穗蚜,一般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10%吡蟲味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噴霧防治。揚花期若遇連陰雨天氣,應注意預防赤霉病??蓪⑷~面噴肥、抗干熱風、病蟲綜防結合起來進行一噴多防。
可合理運用化學調節(jié)物質,在小麥揚花期噴施三十烷醇或蕓苔素內酯,能提光合性能,促進籽粒灌漿,增加千粒質量。
蠟熟末期至完熟初期,小麥粒質量達到最高,此時麥穗變黃,葉片枯黃,莖稈金黃,莖節(jié)微綠,籽粒內部呈蠟質狀,能被指甲切斷,為最佳收獲期。要抓住晴好天氣,及時收割,及時晾曬,防止遇雨和霉爛潮濕,做到顆粒歸倉。麥秸粉碎還田,以培肥地力。
另外,有關涉農部門應組織開展科技人員下鄉(xiāng)活動,組織有關專家和基層技術人員深入生產一線,查苗情、墑情、查病蟲害;切實做好技術指導,指導農民因苗、因時、因地制宜,切實落實好各項技術措施,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抓好高產創(chuàng)建,做好新技術利用,適時開展示范觀摩活動,充分發(fā)揮好示范帶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