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麗
摘 要:“巴洛克”藝術隨著路易十四的溘然長逝被新興的“羅可可”風格取而代之,羅可可藝術之所以能在當時法國畫壇占有主導地位,是因為此時藝術家的畫風能被上到皇家貴族下到市井平民所接受。布歇的繪畫趣味多以情愛、享樂為主調,用炫麗輕快的格調傳達風流韻事和男歡女愛的貴族生活。這些作品的問世得到了法國當政者的大力支持和資助,也使布歇在此時達到了事業(yè)的巔峰。也許是貴族的荒謬奢侈的生活迷失了理性,使得他們不足以看清18世紀中葉的法國正處在大革命的準備時期。夏爾丹在自己的藝術道路上高舉啟蒙思想運動的精神信仰理念,沒有阿諛奉承,也沒有跟在當權者特有的審美情趣后面,而是勇敢面對自己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勞動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他的“特立獨行”使當時的法國畫壇充滿更多的生機和活力,欣賞者的范圍也從貴族階級擴大到基層。就在這樣的一個特殊時期內出現(xiàn)了時尚沙龍與現(xiàn)實生活的交響曲。
關鍵詞:布歇;夏爾丹;藝術表現(xiàn);畫面重構
引言
在繪畫作品中對于女性的表現(xiàn)已不再是“新鮮”話題,但它所帶來的外在表現(xiàn)方式與當時社會所蘊含的文化、經濟等都依附著歷史的車輪而前進。尤其是法國,這個時期的油畫對女性形象不管是從內涵上還是形式上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對這一現(xiàn)象發(fā)生的緣由卻探討甚少,布歇與夏爾丹雖然同處于一個時代,但是他們的繪畫特色以及對女性形象的自我詮釋卻是峰回路轉讓人深思的,就此本文選取18世紀法國畫家布歇與夏爾丹繪畫中對于女性的比較作為研究內容。
正文
“典型這個詞在希臘文里是Tupos,原意是鑄造用的模子,與Idea同義,又由此派生出Ideal,即理想?!盵1]所謂的典型就是接近理性的原型,具有一類事物所特有共性的典范。這也追究于西方繪畫藝術有著最本質的淵源,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希臘有著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和浪漫的神話傳說,在文學、藝術、數學、物理以及天文學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其代表人物畢達哥拉斯說:“數的原則是一切事物的原則”,“整個天體就是一種和諧和一種數”。[2]在我們看來這種說法過于生硬死板,片面的強調數字的駕馭能力以及它的不可替代性,但是他們潛意識能認識到事物的存在都是對立的,它還能促進事物有對立走向統(tǒng)一。
在典型再現(xiàn)的藝術表現(xiàn)過程中,需要繪畫藝術家通過真實的生活場景和自身的體驗轉移到自己的繪畫創(chuàng)作中。下面筆者通過夏爾丹的《集市歸來》和布歇的《日落》加以分析。
夏爾丹長年累月的為家人的生計四處奔波,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接觸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理所當然也無法接受貴族的學校的教育。如此逆生長的環(huán)境卻造就了一個史無前例的繪畫藝術的大師。夏爾丹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他生長的市井生活當中,一幅幅不朽的繪畫作品正是由于不斷涌現(xiàn)的創(chuàng)作靈感的激烈迸發(fā)。鍋、碗、瓢、盆、農婦等等千姿百態(tài)的生活物品和人物都一一陳列在了夏爾丹的繪畫當中。如果要集中精力忠實的再現(xiàn)出這些,我就必須忘記至今為止所看到的一切。而且甚至必須忘記其他畫家是如何表現(xiàn)這些對象的。我必須將這些對象置于遠處,以至于看不不到它們的細部。必須準確的表現(xiàn)出事物本身,它們的陰影、它們的色澤、它們的形狀、它們的光線和效果?!盵3]從這段話我們可以很好地看出夏爾丹自己對事物真實的再現(xiàn)的意圖。在大的人物背景中,他力圖通過自己的畫筆刻畫出玻璃或者金屬表面上微小的閃耀甚至小器皿手柄上的細小花紋;即使這樣,畫面的構成依然是結構、和諧和勻稱的。夏爾丹通過充滿自信的筆觸給予作品準確的構圖,排除掉所有表面上的因素,賦予作品以威嚴和質樸,也許這就是夏爾丹作品能夠真實再現(xiàn)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對于夏爾丹樸素真實的畫面內容而言,布歇則被裸露的女性形象充斥著整個畫面,它以最直接的方式來傳達當時法國的時代訊息,這不但是統(tǒng)治階級的審美趣味傾向,也是對當時社會赤裸裸的真實反映。濃厚的脂粉氣息、矯揉造作的動態(tài)、華麗筆觸的精心運用都在追求一種外在的美感。他的繪畫作品中變增加了些許“高級趣味”,奢華艷麗的衣著裝束,高貴典雅的室內裝置,貴重的金屬生活用品以及高檔的娛樂場所,無一不流露出生活的高貴和奢華,但這也是當時法國小部分人群的一種生活風格,盡管奢侈糜爛,但是布歇卻真實的再現(xiàn)了當時的真實景象。比如布歇的油畫作品《日落》(1752年布面油畫),是與他的作品《日出》成對的作品,也是布歇最優(yōu)秀的作品之一。
首先:在同一個時期兩者表現(xiàn)了不同的女性形象并得到了不同階層大眾的認可,盡管都是體態(tài)豐碩的法國女性,但是相差甚遠的環(huán)境、神態(tài)以及穿著裝扮卻折射出了不同階級的生活狀況,也許教育的差異、也許宗教信仰的不同,總之當時法國貴族社會繪畫內容完全擺脫了宗教題材的束縛,在神學和哲學相互作用的影響下提倡外在形式的和諧美、時代美的再現(xiàn),被全裸或半裸的女性以及極具羅可可特色的裝飾充斥著畫面。夏爾丹時期提倡的啟蒙思想運動,更大意義上是喚醒第三階級人民的思想道德意識,狄德羅也提倡作為藝術必須能提高人們的道德才能稱得上為藝術,由此可見啟蒙思想運動的發(fā)起對夏爾丹的繪畫藝術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在夏爾丹的繪畫上也不難看出道德教育的影子,例如夏爾丹的作品:《飯前禱告》、《家庭女教師》就能看出夏爾丹對道德教育思想的惻隱之心,畫面中精心刻畫了女教師和教育子女的母親形象,在全身心開發(fā)孩子智力的同時,也沒有停下對孩子道德教育的腳步。畫面內容不管怎樣嚴肅靜穆,質樸、善良、溫暖的情愫始終貫穿著繪畫的格調。在夏爾丹的另一幅作品《集市歸來》中,畫面中主人公的是標準的家庭主婦的形象,儉樸敦厚、粗狂豪放的外形,周圍簡陋、略顯寒磣室內裝置無一不流露出第三階級的生活窘態(tài)和她們對新生活的向往。
其次:藝術批評家狄德羅對羅可可繪畫藝術所表現(xiàn)的男歡女愛、紙醉金迷的上流貴族生活進行了強烈的批判。當時的法國社會在繪畫層面有對立的雙方,他們堅持著自己特有的繪畫藝術理念和對藝術的理解,他們各執(zhí)己見,用藝術來表現(xiàn)自己對現(xiàn)實生活的傳移模寫,盡管在繪畫題材、藝術風格和審美趣味上有著很大的差別,但這都是布歇與夏爾丹對現(xiàn)實生活的親身體驗。夏爾丹受啟蒙思想運動的影響,筆下所呈現(xiàn)的女性形象受封建觀念的束縛在倫理道德上表現(xiàn)的中規(guī)中矩,沒有一絲沖破舊思想桎梏的沖動。然而布歇筆下的貴族社會卻截然不同,崇尚個性,重視人權,嬌媚浮華,風情萬種引領時尚,獨領風騷。夏爾丹的繪畫完全表達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生活現(xiàn)象,注重主觀心理的描繪;布歇為了迎合統(tǒng)治階級的審美趨好,集美于一身,在西方模仿論的基礎上再現(xiàn)時代的嬌媚風情。布歇與夏爾丹的繪畫則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繪畫風格,夏爾丹安分寧靜的畫面與布歇不安分動態(tài)的重組構成可羅可可繪畫的絢麗篇章。比如布歇繪畫作品《遭到伏爾甘驚嚇的維納斯與馬爾斯》(1754年布面油畫)就是一個很完美的不安分畫面的重新組合,愛情似乎貫穿不懈的整個藝術的繪畫主題,他的作品中充滿了貪戀于調情的牧羊人和富有誘惑力的維納斯。很多時候,畫家將作品的情節(jié)連貫性壓縮到最小限度,但是這幅畫卻是個例外。畫面中人物的動態(tài)幅度之大,有種驚嚇之后焦躁不安的心理反應,這種不安分的畫面在重組給人的視覺沖擊力比較大,跟夏爾丹的安詳寂靜、唯美質樸的畫面形成鮮明的對比。布歇繪畫的情節(jié)內容是如此的跌宕起伏,夏爾丹的確實另一番清新淡雅的味道。
簡潔緊湊的構圖形式是夏爾丹在風俗畫創(chuàng)作中最明顯的標志,畫面中不多的人物形象顯得格外靜謐、寧靜祥和。夏爾丹一貫認為指導作畫的是感情,反對古板教條的臨摹,因為他覺得過于僵硬的作品根本無法超越帶著感情所創(chuàng)造的繪畫。夏爾丹胸有成竹的繪畫方法是自己的畫面帶有讓人感動地成分,仔細的觀察,設身處地的體會、揣摩對象的心理情感等,這都為他的畫面情感進一步錦上添花。在他的心里感情是繪畫的根基,而指引夏爾丹感情的正是一種啟蒙思想運動所帶來的道德教育品質。這也正是夏爾丹畫面中安分氛圍營造的主要因素之一。
注釋:
[1]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編.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
[2]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編.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M].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80年
[3]劉博《奢華的底線------羅可可藝術》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參考文獻:
[1][英]布歇.出版公司編輯.布歇[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2年版.
[2][法]夏爾丹.《世界美術家畫庫夏爾丹》[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1986年5月第一版.
[3]劉博.《奢華的底線羅可可藝術》.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2011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4]張杰.《西方繪畫大師》(夏爾丹繪畫圖片).重慶出版集團出版.2009年1月第一次印刷.
[5]王朝剛.《西方繪畫大師:夏爾丹》.山西教育出版社.(社會科學版).2002年版.
[6]布歇.《布歇——世界名畫家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7]李春.《夏爾丹的時代和他的藝術》.世界美術期刊.1980年04年01.
[8]李青倩.《靜穆與樸素——淺談法國畫家夏爾丹的繪畫藝術》.《科教文匯》.2007年第33期.
[8]鐘曉京.《平民生活與夏爾丹的寫實藝術》.西北美術期刊.2000年09月30.
[9]石欣.《法國羅可可繪畫藝術與布歇》.世界文化期刊.2001年01月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