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玥辰
摘要:緬甸是一個佛教國家,其國教為佛教,并且全國有95%的人信仰佛教,因而佛教思想在緬甸社會中可謂無所不在。從橫向來看,佛教思想存在于緬甸社會的方方面面,甚至領導人的講話中,為了使民眾更容易理解,也會穿插有佛教諺語。而從縱向來看,其作為一種不成文的“法典”根深蒂固于緬甸人的靈魂中,從他們呱呱墜地到入土為安,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其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以及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這些特征與道德品質自然而然地被作者投射到其文學作品中,因而在緬甸的文學作品中,無論是人物性格、理想和前途、命運和抉擇還是其所存在社會的倫理價值體系,隨處可見佛教元素。
關鍵詞:緬甸文學;宗教;琉璃宮史;天堂之路;寶鏡;佛教思想;布施文化
中圖分類號:K337.0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2177(2020)14-0018-02
1佛教在緬甸的傳播脈絡及本土化過程
佛教早在公元6世紀至10世紀,已經在緬甸流傳[1]。但是直到11世紀阿奴律陀建立蒲甘王朝,征服南方孟人建立的直通時,才開始成為國教,并且在16世紀東吁王朝四處征伐的過程中逐漸拓張,到貢榜王朝時逐漸成為全民信仰。
古代緬甸早期,尤其是蒲甘王朝(1044—1287)時,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力軍是僧侶,因而緬甸的文學自產生之初就包裹了一層濃厚的佛教色彩。蒲甘時期的碑銘文字主要記載的就是佛事活動。蒲甘王朝滅亡后是長達三百多年的分裂時期,這一時期雖然戰(zhàn)事頻起,民不聊生,卻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段。阿瓦王朝出現(xiàn)了許多僧侶詩人,如信摩訶蒂拉溫達、信摩拉塔拉達等。到了貢榜王朝后期,佛教文學傳作又上了一個新高峰,作家們依然熱衷于對佛本生就進行改編創(chuàng)作,其中吳奧巴達等人撰寫的《十大佛本生經故事》譯本最為著名[2]。吳金吳和吳邦雅的一些劇本也改編自佛本生經。
除了專門的佛教文學,世俗文學中同樣隨處可見佛教元素。緬甸最著名的一部史學著作《琉璃宮史》,開篇便是歌頌佛陀的“神圣釋迦王身帶輪寶武器,乘寶騎白象手執(zhí)法克敵,勝三界邪惡眾生頂禮膜拜,愿釋迦佛陀賜給非凡勝利[3]。”以及歌頌佛法的“十法如美妙白傘能遮擋優(yōu)煩,十法如高貴白傘能賜人平安,贊頌佛陀之法向法度虔誠膜拜,排除幸福障礙消泯諸般磨難[3]?!辈⑶移涞谝黄泻艽蟛糠值钠卺屽饶材岬钠缴洑v以及他涅槃后的佛系。緬甸的歷史是與佛教密不可分的,不同于中國史學家所撰寫的史書,緬甸的史書也可以看作佛教史,有非常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亦真亦假,或虛或實,唯有緬人對于佛陀的虔誠信奉、對于佛法的牢記于心毋庸置疑,“緬甸自從接受佛教以來,就一直把實現(xiàn)佛教教義作為自己道德的最高追求,形成了一整套的倫理制度,對個人行為有嚴格的限定……它滲透于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對緬甸來講,社會的組成和鞏固,它來自佛教的法論、戒規(guī)及其相關的傳統(tǒng)等密切相關[4]。”
2緬甸文學作品中所體現(xiàn)在佛教“印記”
緬甸文學作品類型眾多,佛學作品為僧侶所寫,因而其中佛教元素顯而易見并且佛法眾多又晦澀難懂。而世俗作品的主要目的并非宣揚佛法,而是敘述一個故事或者說明一個道理,因而并不會有長篇累牘的佛法。但是由于作者本身生活在緬甸這樣全民信佛的環(huán)境中,其本身也會帶有這個社會所獨有的特點。本文中筆者主要探討兩部古代小說《天堂之路》《寶鏡》。
2.1《天堂之路》
《天堂之路》是緬甸第一本小說,由緬甸詩圣信摩訶蒂拉溫達撰寫。它講述了八個榜樣性人物:兩位長老舍利弗和目犍連、兩位居士質多和訶塔拉瓦伽、兩位長老尼凱摩和烏巴拉和兩位女賢人庫祖德拉和難陀摩多的故事。它并非原創(chuàng),也取材于佛法故事。小說中兩位長老都擅長講佛法,舍利弗有德行,目犍連神通廣大。質多居士原是富翁,得道成為俗家大弟子。庫祖德拉由于嘲笑一位駝背的佛而在后世成為駝背,這點體現(xiàn)了佛教中的因果報應,庫祖德拉嘲笑他人因而造了口業(yè)。
書中目犍連繼承了父親的財產想要尋求長生不死之法,好友舍利弗便勸他出家,這里體現(xiàn)了南傳上座部佛教中“十波羅蜜”中的一項,即出家。他便舍棄了所有財物出家為僧“人在輪回之中總要有個伙伴,要依照自己所做的善業(yè)結伴而行[5]?!贝藶榉鸾讨械妮喕剞D世、因果報應思想。
文中佛祖在回答迦葉佛時這樣回答“人世間所有賢人的善心是使人愉悅的高貴財物;十善是人們要注意履行的,能帶來身心幸福的品德;實話等真諦是所有滋味之中最奇妙的滋味;用智慧謀生者的生活才是最美好的生活[5]?!?這段話中體現(xiàn)了佛教所推崇的真善美智。
文中的瑪拉伽蒂薩羅漢在剃度后回想起自己曾經殺過生,害怕墜入阿鼻地獄,因而盡力修行。這里也是佛教思想中正業(yè)中的離殺生戒,佛教認為眾生平等,萬物皆具有佛性,因而人不得捕殺其他動物。
“身處困境窮困潦倒還能進行少量的布施,可以稱之為等于成千上萬的布施。窮人施舍一小勺齋飯與有錢的富翁施舍上千份齋飯是相當的[5]?!倍峙c之對比的“害怕饑餓不去布施,饑餓是不施的劫禍。災難中肚饑和口渴,吝嗇自私人的惡果。愚人常受災禍折磨,人世輪回之間度過[5]?!斌w現(xiàn)了佛教中的布施文化,僧侶去化緣時全看緣分,被人給什么就吃什么,不求質也不求量,只求量力而行。緬甸人以布施為做功德,以為日后轉世輪回積德,這也符合佛教中的因果輪回思想。在南傳上座部佛教中,布施是“十波羅蜜”中的一種,是可以從生死輪回此岸到達涅槃彼岸的方法或途徑。
2.2《寶鏡》
《寶鏡》是緬甸古典小說的一部代表作,是一部天馬行空的神話作品。寫于貢榜王朝初期,也就是十八世紀中葉。小說講述了恩達貢瑪王子與慧如妙蘇瓦公主的愛情故事。雖然《寶鏡》成書年代是在古代緬甸,但是它的寫作方式更具有現(xiàn)代小說的特征,而且典型人物也具有超越時代的性格。不同于緬甸宮廷文學作品一貫塑造的“渣男”“浪子”形象,本書男主人公恩達貢瑪王子對愛情忠貞不渝,是一個標新立異的角色,具有典型人物的獨特魅力。但是在主角身份方面,《寶鏡》又更具備古典小說的特色,即非富即貴,文中描寫的都是王公貴族、俊男美女,沒有一個是普通老百姓。但現(xiàn)代小說例如《瑪杜達瑪莎意》講的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對母女的一生,現(xiàn)代小說比較關注小人物的生活。
《寶鏡》講述的是一對非常相愛的兄妹轉世成為不同國家王子與公主后,再續(xù)前緣的故事。同《天堂之路》一樣,本小說同樣存在輪回轉世,這顯然受到佛教觀念影響。小說在主線故事中還穿插了許多寓言性質的小故事,使小說情節(jié)繁復,框架宏大。不同于《天堂之路》作品語言的晦澀難懂,《寶鏡》的文學語言比較簡單易讀,除了開頭,也沒有大段大段的佛法,只是將其作為一些推動情節(jié)所需部分。
作者在開篇的引子里,就敘述了佛教的“四諦”(苦、集、滅、道)、“八勝處”“五障”(煩惱障、業(yè)障、生障、法障、所知障)、“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四果”(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十波羅蜜”(上座部佛教謂:布施、持戒、出家、智慧、精進、容忍、圣蒂、慈悲、信誓、罔聞)等。
作者在交代恩達貢瑪王子誕生之前的國家背景時,這樣形容他的父親“仰瑪尼亞的國王摩訶雅圣達遵循君王十戒……履行君王八法。王后阿杜拉黛維恪守八戒……” [5]君王十戒就包含有佛教教義中的樂善好施、恪守五戒十戒、修習八戒、抑嗔勿怒;而君王八法中包含有珍惜飛禽走獸,這點也與佛教中的殺生戒相吻合。
此外文中還存在有許多佛教名詞,如“善男”“掛單”(行腳僧投寺院暫住)“金剛杵”(用為摧毀魔敵的法器)、“六重天”(四大天王、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四惡趣”(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夏安居”(在雨季的三個月內,禁止僧尼外出,因容易傷草木小蟲,應在寺內坐禪修學,接受供養(yǎng))、“伽藍”(僧侶所住園林)、“天帝釋”(在本書中,天帝釋是男主人公恩達貢瑪王子的父親)、“鳩槃荼”“夜叉”“摩睺羅迦”以及佛教中的地名,如“北俱盧州”“須彌山”“香山”“南贍部洲”。
3結語
綜上所述,緬甸人對佛教尤其是南傳上座部佛教耳濡目染,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都表現(xiàn)出明顯的佛教徒特點,例如隨遇而安的性格、好善樂施為來時積德的傳統(tǒng)觀念,這些都是世俗國家或者其他幾種宗教國家所不具備的。這點在語言和文學作品中顯得尤為突出,緬甸詞匯中很大一部分是佛教詞匯,緬甸的文化與佛教密不可分,傳統(tǒng)節(jié)日也基本來源于佛教。而緬甸文學作品中也處處存留有佛教的影子。有的直接以說教形式表現(xiàn)出來;有的則隱藏在人物的性格特點、話語以及行為方式中;還有的以小故事的方式出現(xiàn),雖然與主線故事無甚關系,卻包含佛教哲學意味,更進一步突出作品的主旨以及作者絞盡腦汁想要構建的世界。緬甸現(xiàn)代小說中也都體現(xiàn)著佛教觀念,但是由于字數所限,僅能分析兩部作品,以小見大,淺談愚見。
參考文獻
[1]瑪格利特·黃.緬甸佛教與王權[J].南洋問題研究,2006(2):77-83.
[2]姚秉彥,李謀.緬甸文學概述[J].國外文學,1982(1):83-127.
[3]李謀,姚秉彥.琉璃宮史(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4]王何忠.緬甸人的佛教倫理思想[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72-75.
[5]李謀,林瓊.緬甸古典小說翻譯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責編:王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