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敏
【摘?要】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習產(chǎn)生了濃烈的興趣,他們才會在學習過程中更加投入,進而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識。音樂課是初中教育教學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開展音樂教學不僅能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而且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為了構建高效的音樂課堂,初中音樂教師應采用多種有效方法,激發(fā)學生對音樂課學習的興趣。本文正是從這一角度入手,著重分析培養(yǎng)初中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方法。
【關鍵詞】初中音樂;學習興趣;培養(yǎng)策略
1靈活多樣的課前導入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相比傳統(tǒng)的“講解知識式”的導入,學生們更喜歡一些富有創(chuàng)意、新穎別致的導入方式,以七年級下冊的課例《青春舞曲》為例,筆者曾用過兩種不同的導入方式,結果起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第一次上此課題時,筆者給學生們講解了維吾爾族的風土人情、地貌氣候特征,學生們的反應比較麻木,沒有對課題表現(xiàn)出太濃厚的興趣,整堂課的課堂氛圍也很拘謹,教學效果也沒達到預期的想象。然而第二次上課時,筆者就特意調整了導入方法,帶了兩種新疆的特產(chǎn)小吃——葡萄干和巴達木,分別將它們裝進兩個非透明的袋子里。上課時我請了兩位同學上講臺前對應著這幾袋零食站好,并用眼罩蒙住他們的雙眼,讓他們去試吃各自對應的零食,并告訴全班同學他們品嘗到的零食是什么,產(chǎn)自哪個地方,由此引出課題。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斷觀察學生的反應,一開始的時候學生們就爭先孔后的想要參與品嘗美食,學生的注意力得到了成功吸引,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們都表現(xiàn)出了與第一堂課截然不同的熱情,為后面的新課教學環(huán)節(ji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整堂課的氛圍也變得活躍了起來,教學成果較第一堂課而言也有了顯著的提升。
2應用多媒體技術
由于初中階段學生年齡正處于青春期的關系,大部分學生在歌唱課堂上他們對演唱有所抵觸不愿意去唱。針對這種現(xiàn)象,多媒體技術在教學過程中就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首先,多媒體集成了圖片、文字、聲音等功能用動態(tài)的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直接吸引他們的注意,還可以為學生展示所要學唱歌曲的其他形式的表現(xiàn),提升學習興趣;其次,通過多媒體播放歌曲伴奏,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演唱情緒,為學生的演唱營造出了氛圍;還可以在上課時再利用多媒體錄音設備,將學生的獨唱、小組唱、齊唱的過程錄下來,這樣學生能夠通過錄音進行對比學習,在此過程中還能鞏固對歌曲的熟悉程度。聲音能夠直接的抒發(fā)自己的情感,而多媒體能將其獨特的功能與唱歌教學相融合,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為課堂增添活力,從而激發(fā)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比如在學習《國歌》時,通過視頻為學生展示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隊升旗的畫面,這種莊嚴的氛圍可以激發(fā)學生在演唱《國歌》時的威嚴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再加上教師生動的語言可以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想象力,使學生在課堂上敢于放聲演唱,再利用多媒體將學生的演唱錄制下來并播放,讓學生們聆聽自己的演唱,并找出不足之處加以改正做到聲情并茂的演唱歌曲,最后再配合伴奏看著升起的畫面進行完整演唱。
3融合民族音樂
生硬地要求學生理解和掌握民族音樂往往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因此,教師可以給學生找一些帶有民族音樂元素的現(xiàn)代音樂。比如,很多學生喜歡王力宏的作品,他的音樂中中國風的作品是一個數(shù)量非常多的類型,教師可以從他的作品入手,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一些民族音樂的東西,比如說《Man in the mirror》這首歌原本是流行音樂巨星Michael Jackson的一首代表作,但是經(jīng)過王力宏的改編,這首歌變成了一首中國曲風的作品,受到了廣大學生的歡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其中的五聲音階的運用和民族曲調的運用。這樣可以利用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現(xiàn)代音樂元素,從而引發(fā)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認同和理解。
4創(chuàng)立學動結合的教學形式
邊唱邊演是學生喜歡的一種教學形式,也是學生樂于參與的一種音樂活動,學生們更喜歡用動作來表達情感?!俺萁Y合”同時也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綜合能力的一種很好的形式。所以,在音樂課堂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的去想象、體驗、表現(xiàn),并通過各種途徑和手段,讓學生在感受音樂之美的同時創(chuàng)造美。教師應鼓勵學生自己創(chuàng)編動作,把歌曲的內容和內心的感受通過肢體語言繪聲繪色的表現(xiàn)出來。音樂教學中充分運用即興表演是十分重要的,通過表演,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這樣,既增強了學生們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例如,舒伯特的弦樂五重奏《鱒魚》(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是一首旋律優(yōu)美,充滿明朗靚麗的光澤,洋溢著生命的無限活力,而又帶有很強的故事性的音樂,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己當“導演”以及“演員”,把這首歌曲所要講述的故事隨著音樂表演出來,把歌曲編成音樂劇,有效的提高了學生們的參與度,創(chuàng)建了一個生動和諧的課堂,營造了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5結束語
總而言之,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征,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產(chǎn)生興趣時,他就會主動地、積極地、執(zhí)著地去探索。所以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音樂教師首先應該去激發(fā)學生心靈深處的強烈的探索欲望,其次應激發(fā)學生的認知興趣,音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chuàng)立學動結合的教學形式,融合民族音樂元素,在課前進行靈活多樣的導入,運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靈動的音樂教學情境,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只有當學生對音樂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他們的精神世界才會更加豐富,思維才會靈活、多變、流暢。
參考文獻:
[1].張倩,董靜.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視野下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J].教育導刊,2019,11
[2].羅金軍.探析中學生音樂興趣的培養(yǎng)[J].北方音樂,2014(05)
(作者單位: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qū)華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