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興
(甘肅省臨洮縣椒山初級中學 甘肅·定西 730500)
當今社會急速發(fā)展,教育發(fā)展定不能落后,在素質教育大力推行的當下,歷史作為一門重要學科,逐漸走入大眾視野,且歷史學科具有其獨特的綜合性、知識性等特點,也是發(fā)展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向,但是,由于長時間受應試教育影響,歷史學科的教學逐漸僵化,只顧照本宣科,能動性較差,學生提不起興趣,課堂效率較低,因此,教師更應該積極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轉變教學理念,采用生動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效率。
(1)學生對歷史不感興趣。小學升到初中,科目忽然變多,剛開始學生對于任何一科都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可時間一長,興趣慢慢下降,尤其是對于歷史這門學科,所學知識皆為前代舊事,對于現(xiàn)代并無直接借鑒意義,需理解其中含義才能應用,這類過程過于晦澀與枯燥,無法吸引青少年的關注點,致使學生對于歷史學科興趣不高。
(2)教師教學方法不合理。在傳統(tǒng)應試教育體制下,教師只是填鴨教學,一支粉筆一張嘴,照本宣科,重復課本內容。教學目標往往草率定論,只顧讓學生死記硬背,從而提升知識儲備量,但這種方法嚴重忽略了學生的感受,并不能從直觀上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3)教學資源相對匱乏。相對于其他學科,歷史學科的教學資源較為匱乏,輔助教學資料相對短缺,例如,地理學科有地球儀有地圖,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較為抽象的概念,物理化學學科,具有實驗工具,所謂實踐出真知,這樣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識,而歷史不同,除了課本,一無所有,尤其是在農(nóng)村中學,此類現(xiàn)象更加嚴重。
(1)培養(yǎng)孩子的三觀。初中階段,正處于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剛剛從小學過渡到初中的他們心智還并未成熟,而此階段的學習,為今后完美人格的塑造打下良好的基礎。歷史學科,具有較強的綜合性與知識性,對于青少年思維的鍛煉與培養(yǎng)有不可多得的促進作用,又因為他的綜合性,對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推動作用。雖然歷史學科與現(xiàn)實的差距過于遙遠,還會給人以虛無縹緲的感覺,且就業(yè)問題相對于其他專業(yè)也比較難以解決,但是,歷史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傳授基礎知識、培養(yǎng)學科能力、進行世界觀、人生觀教育、陶冶情操等方面,起著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2)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過去的歷史教學過于死板,使得學生與老師都沒有較大的自我發(fā)展空間,而隨著歷史課堂效率的提高,教師與學生的潛力正在同時被不斷地挖掘,隨著素質教育的普遍推進,教師的教學方法也隨之改進,更加開闊了教師的視野,從而對教學有了更深層次的看法和理解,進而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也提升了教師的工作熱情。
在推進新課改之前舊的歷史課本,里面的知識點較為片面與破碎,無法系統(tǒng)化的認識與理解,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出臺的課本,在這種情況下的歷史教學,枯燥無味,晦澀難懂,失去了歷史本該擁有的趣味性,以至于歷史學科的課堂效果不佳,學生學習效率極低。而新課改之后,推行的新課本中,對知識點具有系統(tǒng)化的梳理,并聯(lián)系實際,具有較大的創(chuàng)新,而在新課改的指導下,教師應仔細研究新課本內容,加深對教材的理解。
另一方面,在新課改的推動下,在進行教學之前,應先確立合適正確的教學目標。過去的教學目標,是根據(jù)應試教育的教學大綱,伴隨著舊課本逐步形成的。而在推行新課改素質教育的當下,伴隨著新課本的推出,教學目標并不僅僅是讓學生死記硬背,記住知識點,像一個機器一樣去應付考試,應該是在對新課改研究下樹立新的教學目標。在新課改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不再只是關心學習的最終結果,而是偏重于學生學習的過程的參與度,是不是有積極表現(xiàn),主動思考,學生有沒有一直隨著教師同步走,不離于課堂教學。
情境教學是一種情感教學,依托教學情境的設置,實現(xiàn)學生與文本的情感共鳴,從而達到理解文本內容構建知識與技能以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目的。情境教學切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巧妙地將學生身臨其境,聯(lián)系起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樣不僅可以解決一直以來教學中忽視情感教學的困境,也可以克服教學難以實現(xiàn)學生與文本有效交流的困境,從而實現(xiàn)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情感的完美構建。并且,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將情境教學貫穿始終,可以促進學生積極加入課堂當中,主動思考,從而獲得成就感和學習的快樂。所以,情境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是初中歷史教學的創(chuàng)新,不僅可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實現(xiàn)教學目標,也可以促進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熱愛歷史關心時政,學生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歷史成績,也可以樹立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初中歷史教材描述了很多赫赫有名的歷史場景,一直以來的歷史教學方法,教師只是照本宣科,草草通讀一下便算完成教學任務,其實,教師可以用生動的語言構建歷史場景,實現(xiàn)歷史場景在學生頭腦中的活靈活現(xiàn)。以《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的黃海大戰(zhàn)為例,教師可以這樣描述“日軍軍艦的炮彈連珠火球一般打向致遠艦,致遠艦身中數(shù)彈,千瘡百孔,船身已經(jīng)在歪斜中前進,不幸中的不幸,雖然致遠艦英勇向前,卻撞上了魚雷,沉船之際,隨從拋給了鄧世昌一個救生圈,但是鄧世昌決定與致遠艦將士共存亡,拒絕了唯一的逃生機會,并且在愛犬咬著他的肩膀時,鄧世昌果斷摟著愛犬一起沉沒,沉沒在黃海的槍林彈雨中,沉沒在黃海的血海尸山中?!苯處熇谜Z言創(chuàng)設的情境,既可以讓學生深刻感知那一場悲觀壯烈的戰(zhàn)役,也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精神。
采用小組討論的課堂組織方式。在一直以來的傳統(tǒng)客養(yǎng)中,教師注重于“教”而并沒有注重于學生的“學”大多數(shù)的時間以老師授課為主,而忽略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造成了一種“教”大于“學”的不合理現(xiàn)象,使學生內心不自主的產(chǎn)生壓迫感,從而影響學生自主學習效果。而小組教學的方式,具有較大的能動性,并且以學生為主體,弱化了老師的威嚴形象。這種將課堂充分還給學生的做法,大大消除了照本宣科與滿堂灌的弊端,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互相討論,互相幫助,更好地促進課堂上知識的吸收與消化。
采用多媒體教學的方式。歷史學科本就枯燥無味,并且與現(xiàn)實實際聯(lián)系較少,有些虛無縹緲的感覺,再加上教學資料本身缺乏,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多媒體教學不同,利用現(xiàn)代科技與古代知識相碰撞,充分體現(xiàn)了二者的相對優(yōu)勢,并且也互相彌補了對方的缺點。例如,在學習宋代商業(yè)史時,利用課間插入水滸傳的視頻,使其充分理解宋代商業(yè)發(fā)展的前提與背景,插入清明上河圖的圖片,讓同學們感受宋代商業(yè)的繁華與高估發(fā)達的商業(yè)體系,這樣既可讓學生較好的學習與掌握相關的歷史知識,同時,也能夠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當中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從而有效地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
歷史學科本身具有自身的特點,即空間跨度和時間跨度,歷史涉及的時代久遠,并且有時歷史背景復雜,歷史事件之繁多,造成學生對歷史的厭學情緒,從而提不起學生對于歷史這門課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由此,改變目前這種局面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積極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通過創(chuàng)設活躍的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將歷史故事引入課堂中去,積極響應了課堂要求的號召,選取引起學生興趣的歷史故事,并且此故事有利于課堂任務的開展,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還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教師在進行實踐教學時,教師不知如何開頭,有時生硬地開始教學課堂,往往不能有效進行,學生一時之間接受不了,無法跟上教師的思緒,容易對歷史這門課程產(chǎn)生逆反心理,從而大大降低教學質量,但如果教師注重開頭的導入,利用歷史故事來導入新課程,可以帶給學生不同的聽課感受,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跟隨教師的思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例如學生在學習《伐無道,誅暴秦》這一課程時,若教師一開始便直入主題,學生手足無措,難免對于課程不感興趣,也無法跟隨教師的講課步伐,導致課堂效率不高,然而若一開始教師便以秦統(tǒng)一六國的故事為引,引起學生的聽課興趣并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為后續(xù)教學內容做鋪墊,則可以有助于課堂的順利進行,并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由此,教師需要在課程的引導方面仔細斟酌,根據(jù)學生的特點,選取一些與課程內容貼切又能吸引學生的歷史故事來引導學生學習和思考,這樣學生會跟隨教師設置的教學思路,并與老師產(chǎn)生共鳴,產(chǎn)生較為頻繁的師生互動,從而既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可謂一舉兩得,例如在講述“安史之亂”時,教師可選取有關楊貴妃的故事作為引導,楊貴妃是大家比較熟知的歷史人物,她的故事會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可適當提出一些問題供學生思考,從而為后續(xù)的課程埋下伏筆。
綜上所述,伴隨著初中歷史課程教學改革,初中歷史教學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都需要創(chuàng)新,才能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實現(xiàn)初中歷史教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