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嬋玉,孫云
1.江西婺源茶業(yè)職業(yè)學院,江西 婺源333200;2.福建農林大學園藝學院,福建 福州350002
何為“北苑”?北苑最早是五代十國時期福建省閩北地區(qū)建州轄內鳳凰山上的一座官焙御茶園,隸屬閩國官方所有,是王閩政權御用貢茶的核心產地之一[1]。
閩國、南唐和宋朝3 個時期都高度重視北苑官焙茶的采造,閩國時期有建州大團、香臘片等,南唐時期有研膏、臘面、京鋌等,宋朝時期特制龍鳳模,形成獨特的龍鳳茶系列。北苑茶文化建立在閩北茶區(qū)斗茶風習的基礎上,歷經閩國和南唐2個時期的發(fā)展。
進入宋朝后,隨著龍鳳茶極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逐漸形成以建茶、建盞和點斗為核心的茶飲藝術體系,即今人所熟知的宋代點茶文化。尋根探源,北苑茶文化的形成主要有唐代歷史名茶的基礎、閩國新工藝的植入和南唐及宋朝文化藝術的熏染及工藝的不斷革新。
唐代是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最發(fā)達的時期,中晚唐之后茶葉經濟文化得到快速發(fā)展,出現“茶興于唐,且盛于唐”的局面[2]。受中原主流茶飲文化的影響,閩地也開始重視茶葉經濟與文化的發(fā)展,方山露芽、晚甘侯等福建名茶開始出現在一些史籍雜記上。
北宋宋祁、歐陽修等人編撰的《新唐書》記載:“福州貢臘面茶,蓋建安未盛以前也”[3]。當時唐朝的貢茶地區(qū)有16郡,福州長樂郡是其中之一,并有在唐朝武德六年(623)進貢臘面茶的歷史。武德六年屬于唐朝初期,唐高祖李淵當政,福建在這個時候已經進貢臘面茶,這表明福建臘面茶在唐初甚至唐以前就存在。
中唐時期的陸羽(728—804)在其《茶經》“八之出”中記載:“嶺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極佳”[4]。由此可見,福建省的福州和建州這2 個產茶區(qū)在當時已有一定的知名度。
南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中引《球場山亭記》內容:“唐憲宗元和間(806—820)詔方山院僧懷惲麟德殿說法,賜之茶。懷惲奏曰:‘此茶不及方山茶佳。’則方山茶得名久已”[5]。僧人懷惲是唐朝福建籍的著名僧人學者,善于品茶,從他對福建方山茶的推崇可以看出:第一,當時福建的方山茶還不為人知;第二,僧人懷惲在中原宣揚佛法的同時,也在極力推廣家鄉(xiāng)名茶。在緊隨其后的《唐國史補》中有提到作為貢茶的方山露芽:“福州有方山之露芽”“建州大團”[6]。由此可見,福建僧人對福建茶葉的推廣起到很大的作用。
北宋陶谷《荈茗錄》中的“晚甘侯”條目里記載:“孫樵《送茶與焦刑部書》云:‘晚甘侯十五人遣侍齋閣。此徒皆請雷而摘,拜水而和。蓋建陽丹山碧水之鄉(xiāng),月澗云龕之侶,慎勿賤用之’”[4]。孫樵是晚唐時期的進士,關東人。這說明至少在晚唐時期,福建建陽和武夷山一帶的茶葉已經被部分人悉知,并作為貴重的禮品流行于中上層社會。從孫樵的“慎勿賤用之”可以看出此茶的難得與珍貴。
唐宋時期福建海貿十分發(fā)達,福建茶葉往往通過海路運銷到其他沿海地區(qū)。唐朝楊曄《膳夫經手錄》記載:“建州大團,狀類紫筍,又若今之大膠片。每一軸十斤余,將取之,必以刀刮,然后能破。味極苦,唯廣陵、山陽兩地人好尚之,不知其所以然也,或曰療頭痛未詳已上以多為貴”[7]。可見,當時福建茶葉的市場已經拓展到江東地區(qū)的廣陵、山陽一帶,通過海貿,建州茶已擁有固定的消費群體。
福建茶葉在中晚唐時期,由晚甘侯、方山露芽、建州團茶等珍品名茶的推廣而引起關注。這些名茶雖然產量不大,聲譽也不見得特別高,但它使福建成為唐朝重要的茶葉產地之一載入史冊,并在名茶輩出的唐朝貢茶中占有一席之地。唐代福建名茶的出現和茶葉經濟的初步發(fā)展,無疑為“王閩政權”著重發(fā)展茶葉經濟作鋪墊,也是福建孕育出北苑茶的基本前提[8]。
五代十國時期,福建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政策,為茶業(yè)進一步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同時,也孕育出福建茶業(yè)史上一朵絢麗的花——北苑茶。
(1)閩政權的建立
唐朝末年,各地軍閥割據混戰(zhàn),社會動蕩不安。為避開中原戰(zhàn)亂獲得更好的生存空間,王潮和王審知兄弟攜領整個宗族跟隨王緒的軍隊遷移。886年,“二王”隨王緒軍隊入閩,不久后奪得王緒軍隊的主導權。此后,王氏兄弟的軍事勢力在閩地逐漸擴大,形成割據政權。王閩政權在閩地前后統(tǒng)治50余年。王氏等江淮宗族群體的入駐,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很大程度上推動著閩地人文、科教、農業(yè)、海貿等方面的發(fā)展[9],尤其在茶葉加工技術的改良上,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2)茶葉的政策
王閩政權內部的宗族群體,主要來自江淮一帶的光州和壽州,這兩州在唐代是著名的產茶區(qū),掌握著唐代最先進的制茶技術。故此,王閩政權對茶葉經濟的發(fā)展尤為重視,鼓勵茶葉的種植和貿易。許多跟隨王閩政權入駐閩地的權貴常常圈地為園,發(fā)展茶葉經濟。一方面擴大了閩地的茶園面積,另一方面也將先進的植茶和制茶技術傳播到閩地,使先天條件優(yōu)越的閩茶,在品質上取得很大的飛躍。
據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載,933年的閩國中后期,在建州發(fā)生了一樁私人獻茶園給官方的事件:里人張廷暉把他在建州鳳凰山一帶的私產茶園獻給官方。鳳凰山出產的茶葉品質極佳,被視為閩茶之最,又因鳳凰山位于福州之北,遂更其名為“北苑”。從此歷史上多了一處名叫“北苑”的官焙茶園,而福建茶文化也開始進入以“建茶”“北苑”“北苑貢茶”為代名詞的歷史。繼閩國之后,南唐管轄建州,北苑成為南唐宮廷的御用茶園。繼南唐之后,宋朝接管建州,宋朝官員素聞北苑貢茶之名,不僅延續(xù)北苑的御茶園地位,還專制龍鳳模型,使北苑貢茶區(qū)別于其他茶類,彰顯其獨特與珍貴。
945年閩國滅亡,建州被南唐占領。在南唐的影響和推動下,建茶的發(fā)展有了新的突破。不僅表現在制茶工藝的提升上,還在茶葉市場的開拓方面取得重要成績。
南唐治閩時期,由于吳越國盤踞了包括閩江中下游在內的閩東北地區(qū),并且與南唐關系勢同水火[10]。因此,建茶主要通過與江西毗鄰的關口走出去,由此帶動關口附近的村鎮(zhèn)成長為小型貿易集散中心。建州進入江西的道路主要有兩條:第一,通過溫嶺鎮(zhèn)(崇安)過武夷山分水關進入江西鉛山再到余干水沿水北上;第二,通過邵武過武夷山杉關進入江西南城順水(撫河)而下到洪州(南昌)等地[11]。其中,通過溫嶺鎮(zhèn)過分水關進入江西是建州茶葉貿易的主要路徑。
建茶從閩國時期以福州為貿易重心,到南唐時期以江南為貿易中心。貿易中心的轉移,不僅是品飲群體的變更,更重要的是新市場的開拓和閩茶文化的傳播。
南唐的統(tǒng)治使建州茶葉貿易重心從沿海轉向內陸,讓建茶有機會大舉入侵江淮茶葉市場。通過南唐的茶葉政策可以了解建茶在這一時期的發(fā)展情況。
第一,南唐實行半榷茶政策,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篇》記載:“江南諸州官市茶十分之八,余二分復稅其什一,然后給符,聽其貨鬻”[12],雖然榷茶政策一向被認為是以政治手段阻礙商業(yè)發(fā)展的弊政,但對于新起的建茶來說,這無疑是在給它保駕護航。
第二,南唐統(tǒng)治者很重視建茶,馬令《南唐書》記載:“嗣主李璟命建州制的乳茶,號曰京鋌。臘茶之貢自此始,罷貢陽羨茶”[4],這種以政治光環(huán)拉動經濟效應的方法非常見效,建茶聲名鵲起,成為南唐文士貴族爭奇斗艷的新寵。
北苑茶文化的形成得力于兩個動力:第一,南唐文士貴族精奢茶風的外部牽引力;第二,地域茶葉加工技術共享提升的內部推動力。這兩股力量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推動北苑茶文化的形成。
南唐是五代十國時期南方最強大富裕的國家,發(fā)展到中主李璟時代,自上而下的官僚貴族階層都很講究“琴棋書畫詩酒茶”這樣精致、奢侈、有情調的生活[13]。求新、求異、求精致,這種凡事都追求物盡其美的享受風氣,極大地推動著茶葉加工技術的革新和產品的更新?lián)Q代。建茶在這種高強度、高利潤的壓力下,加工技術迅速上升到新的高度。
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載:“五代之季,建屬南唐。歲率諸縣民,采茶北苑,初造研膏,繼造臘面。既又制其佳者,號曰京鋌。其狀如貢神金、白金之鋌”[4]。從“研膏”到“臘面”再到“京鋌”的工藝遞進,體現建茶整體向高品質、精細化方向發(fā)展的過程。
北苑官茶加工技術的進步,帶動建州茶葉加工技術的全面發(fā)展?!缎捅痹坟暡桎洝酚涊d:“太平興國初,特置龍鳳模,遣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龍鳳茶蓋此始”[4],北苑貢茶在北宋時期才開始形成等級森嚴的貢制,這反過來說明南唐時期北苑所造官茶和貢茶不存在太多的技術壁壘,研膏、臘面、京鋌等并非皇家專屬的非賣品,精品茶同樣會通過官茶渠道參與市場貿易,由此引起同一地域私茶跟風模仿在所難免,這對建茶品質的整體提升極為有益。
工藝品質的提升是硬實力,它在推進并穩(wěn)固建茶地位的同時,也在促進著建州北苑評茶斗茶風氣的流行,作為建茶之最的北苑茶名氣高漲,逐漸形成北苑茶文化體系。
福建位于我國東南沿海,面朝大海坐擁山川,丘陵巖壑勾連起伏,使其擁有最適宜茶樹生長的自然氣候。經過閩國和南唐2 個時期的發(fā)展,福建茶不僅在工藝技術上位居時代前列,也在茶文化風俗方面形成獨具一格的地域特色——建州之北苑,黑盞之兔毫,點茶之斗法,盈盈一水間,形如堆雪飄絮,燦若朗月星辰。
在福建茶葉一步步走出閉塞的山川、走進廣闊的商品經濟市場的同時,也是福建作為一個海濱邊陲之地,一步步靠近中原燦爛文化、融入先進思潮的時候。閩茶地域特色在經濟和文化的推動下逐漸走向成熟,為宋朝更加豐富多彩點茶文化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