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文娟
(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第六中學 甘肅天水 741400)
在高中音樂課程中加入民族音樂的教學內容,既能擴展學生的音樂認知范圍,也能傳承和弘揚民族音樂,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本文談一談民族音樂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和滲透。
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認知是高中音樂課程的基本教學任務[1]。民族音樂的加入能讓學生見識到受我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而形成的音樂形式,擴展學生對音樂的認知范圍,擴大民族音樂的影響力。民族音樂具有民族性、區(qū)域性和傳承性,各個民族的音樂或不同區(qū)域的音樂有著截然不同的表現風格。學生通過學習多重風格的民族音樂,能夠了解到更多民族和區(qū)域的差異性,增長見識。
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態(tài),最基礎的作用就是藝術欣賞[2]。因此,將中國民族音樂加入高中音樂課程,既為高中學生增添了音樂欣賞的素材,也為學生接觸民族音樂提供了機會。
民族音樂大多具備文化屬性,蘊含著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思想,能夠讓學生在學習民族音樂的同時體驗到傳統(tǒng)文化的色彩,并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對民族音樂的喜愛。因而,將民族音樂滲透到高中音樂教學中,在擴散民族音樂的同時,做到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音樂欣賞是高中音樂課程中的重要內容。教師可以將民族音樂加入欣賞課程,讓學生通過欣賞民族音樂,學習民族音樂的專業(yè)知識,了解民族音樂的文化背景。尤其在當代社會,外來多元文化的劇烈沖擊,讓我國民族音樂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很多年輕人連聆聽民族音樂的興趣都沒有。這就造成民族音樂面臨嚴峻的發(fā)展挑戰(zhàn)。音樂教師必須加強民族音樂的賞析課程,陶冶學生情操,讓學生體會民族音樂的美感。
比如,在學習“獨特的民族風”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通過讓學生欣賞《遼闊的草原》和《嘎達梅林》這兩首樂曲,思考這兩首蒙古族民歌的特點,如速度、節(jié)奏、旋律等方面的差異性。學生通過對比后發(fā)現,《遼闊的草原》旋律悠長,綿延起伏,節(jié)奏自由,句幅寬大,富有濃郁的草原氣息,伴奏主要以馬頭琴為主;而《嘎達梅林》結構規(guī)整,節(jié)奏整齊,句幅短窄,字多腔少,具有敘述性的特點。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入長調和短調的概念,幫助學生從專業(yè)的角度理解兩首歌曲的不同之處。
歌唱是音樂藝術最主要的表現形式之一。因此,高中音樂教師還要做好在課堂上教導學生演唱民歌的準備。我國的民歌大多由勞苦百姓口頭創(chuàng)作,沒有曲譜,全憑人們口口相傳,逐漸流傳至今。當今的民歌大多數已經根據個人的喜好、地區(qū)的差異或民族的文化而進行了加工和整改,但總體來說還是具備即興性和生活性,主要體現人們對真善美的贊揚和追求。
比如,在學習“高亢的西北腔”這節(jié)課時,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勞動號子、山歌以及小調這三種民歌的典型體裁;其次,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學習《上去高山望平川》這首特色鮮明的西北民歌,了解西北地區(qū)的民歌風格通常都以豪放、高亢為主要的表達情緒,在演唱的過程中,也要多用假聲和真假聲結合的方式來凸顯西北民歌的獨特腔調。
音樂既是一種藝術,又是一種載體。中國民族音樂的文化載體作用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事實上,文化與民族音樂之間是相互感染的。民族音樂受到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具備獨特文化色彩的音樂形式,而文化又能通過音樂來傳承和傳播,擴散文化的影響力。因此,高中音樂教師可以利用音樂課堂,以民族音樂為載體,對學生進行文化熏陶。
比如,在學習蒙古族民歌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介紹一下我國的蒙古族。他們主要聚居于內蒙古自治區(qū),千百年來,一直以游牧生活為主要的生存方式。蒙古族人奔放豪邁,身強體壯,擅長騎馬、射箭和摔跤,也喜歡唱歌和跳舞,其民族音樂一方面展現草原的遼闊,悠揚舒緩,節(jié)奏自由,另一方面則歡快起伏,節(jié)奏整齊,有利于人們圍著篝火,一邊唱歌,一邊跳舞。
總之,將民族音樂加入高中音樂課程有特殊的意義,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認知,增強學生對音樂藝術的欣賞能力,還能達到文化傳承的效果。因此,高中音樂教師需要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為傳統(tǒng)文化遺留下來的音樂藝術開辟持續(xù)傳承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