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宇航
(天津輕工職業(yè)技術學院 外語教研室,天津 300350)
隱喻作為人類重要的思維方式,無論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政治論證上,其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為了拉近政治與民眾之間的距離,政治家們通常喜歡借助隱喻來把復雜的、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從而生動有力地傳達政治思想[1]。作為傳遞黨和國家信息和思想的重要途徑,黨政文獻中也會使用大量的隱喻,其翻譯在對外宣傳黨和國家的路線和方針以及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過程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和重要作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叢書作為重要的黨政文獻,其英譯本在對外傳播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和中國話語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其中文本和英譯本中所使用的大量隱喻更值得深入研究。因此本文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以下簡稱《治國理政II》)的中文本和英譯本為語料,對其中的隱喻翻譯案例展開研究,以期對黨政文獻的隱喻翻譯研究提供借鑒。
通過檢索發(fā)現(xiàn),近年來國內(nèi)關于《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叢書中隱喻翻譯研究的論文,主要切入點為“概念隱喻”(6篇)、“修辭學”(2篇)、“語篇隱喻”(1篇)、“語料庫”(1篇)。如竇智[3]以概念隱喻為研究視角,將《治國理政II》中的隱喻分為旅行隱喻、工程隱喻、戰(zhàn)爭隱喻、疾病隱喻、家庭隱喻和動植物隱喻等,并提出了相應的翻譯方法,如譯入相同或不同的概念隱喻、譯入明喻、取消或添加概念隱喻;黃鸝鳴[4]利用修辭學的理論分析《治國理政II》中隱喻的修辭功能,并認為譯者修辭意識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翻譯策略中,即直譯中西方共享的隱喻、將始源域替換為貼近西方受眾的隱喻表達、省略始源域并輔以對原文的釋義、保留始源域并增加相關解釋;徐云秋[5]運用語篇隱喻理論研究了語篇隱喻及其翻譯,并基于隱喻構建主題話語的方式,提出了相應的翻譯原則和策略;陳國興、菅愛麗[6]則通過自建語料庫的方式,分析了科技隱喻的人文性及工作機制,探討了科技隱喻的翻譯策略。
這些研究均以成熟的理論為基礎,提供了詳細的數(shù)據(jù)與案例分析,豐富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叢書中的隱喻翻譯方法和實踐經(jīng)驗,然而這些方法其實仍沒有離開直譯法、套用法和意譯法[7]的范疇,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叢書翻譯團隊中的譯者們作為不同的認知主體,雖會在隱喻翻譯中體現(xiàn)出不同的主體性,即作為主體的人所特有的主觀能動性[8],譯者們卻可以構建出合理且風格一致的譯文,既沒有過度改寫也沒有過度體現(xiàn)不同譯者的主觀意志,其原因在于,譯者對于源語隱喻的解讀與譯文的構建并非恣意,而是受到某種內(nèi)在機制或原則的約束,這種約束體現(xiàn)在譯者處理隱喻過程中,會依據(jù)自身的經(jīng)驗、知識、社會習俗、政治及宗教信仰等因素,對源語隱喻的可譯性及譯法做出自我協(xié)調,進而達到自我認同,這種認知機制正與主體自洽原則[9]86如出一轍,那么主體自洽原則能否作為一種認知機制在《治國理政II》的隱喻翻譯中被使用?此外,上述研究中所提及的翻譯策略都有著相似的內(nèi)涵且都凸顯了一個共性的現(xiàn)象,即譯文隱喻和源語隱喻往往不是直接的詞匯對應翻譯,譯者在目標語中可能采用不同的隱喻概念或作非隱喻性的意譯,那么導致這個現(xiàn)象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基于王文斌教授提出的主體自洽原則,探討該原則作為隱喻翻譯的認知機制的可行性,以主體自洽所導致的異隱喻性為新的切入點,結合《治國理政II》中的隱喻英譯案例,嘗試對以上問題做出解答。
主體自洽原則是在對概念合成理論的吸收與批判的基礎之上生成的,認為雖然隱喻意義的實現(xiàn)是概念合成的結果,但一切的概念合成都是認知主體自洽的產(chǎn)物,是認知主體主觀推理和主觀判斷的結果[9]115。該原則主要用于對隱喻的認知構建與解讀的分析,而解讀與構建恰是隱喻翻譯必然涉及的流程。
隱喻構建與解讀的總體主體自洽原則(下文簡稱為自洽原則):認知主體若想構建或解讀一個隱喻,就需要推定隱喻中的始源域A與目標域B在內(nèi)在或外在的至少某一個方面或某一點上具有相容性。若相容性這一條件得到滿足,那么認知主體對隱喻的構建與解讀便會自我允準,否則,便會自我否定[9]226。主體自洽過程包含“連接”“沖洗”“合流”三個認知機制[9]115,“連接”是人們憑借記憶中各種事物的特征來認識新事物的重要思維能力,是將各種具有不同特點而又具有共性的事物統(tǒng)一起來的手段,若沒有“連接”思維,世間萬物在人的頭腦中將變成孤立的個體,因此,對于隱喻的構建和解讀來說,認知主體首先要做的就是將始源域A和目標域B這兩個輸入空間進行“連接”,依憑自身的世界知識、人生經(jīng)驗、記憶等因素在域間進行“沖洗”,對輸入空間內(nèi)的所有信息進行篩選,沖洗掉一切和隱喻無關的信息,認知主體會進行自我協(xié)商、自我核定等一系列無意識的認知活動,淘撿出被其認同的A和B之間共享的特征,從而實現(xiàn)自我滿足和自我允準,這意味著“連接”成功,并進一步導致兩個輸入空間內(nèi)共同點的“合流”,需要指出的是,此處的“合流”并非是共同點的簡單相加,而是認知主體的格式塔心理作用的結果,即把這些共同點整合并知覺為一個隱喻思想的整體。若經(jīng)過“沖洗”后,沒有發(fā)現(xiàn)域間的共享特征,則A和B“連接”失敗,且無法“合流”。
根據(jù)自洽原則,譯者在翻譯源語隱喻時,首先作為受喻者對該隱喻進行解讀,依憑自己的世界知識、人生經(jīng)驗以及對源語文化和社會常規(guī)的把握等因素對隱喻所表達的概念進行揣摩,將始源域和目標域進行“連接”,通過“沖洗”來剔除一切無關信息,尋找始源域和目標域共享的特征,以期找到作者(施喻者)所認定的域間相容性,從而實現(xiàn)“合流”?;谛闹堑捏w驗性原則[10],隱喻之所以如橋梁一般將譯者(受喻者)和作者連接起來,是因為二者對隱喻概念有著相同或相似的體驗,譯者和作者才可達到思想的共鳴,隱喻的作用也因此得以實現(xiàn)。倘若譯者在生活中對于該隱喻缺乏體驗,必然會導致相關的人生經(jīng)驗和世界知識的缺乏,從而無法做出合理的解讀,隱喻構建的意義及譯文目的也就無法實現(xiàn),譯者極有可能在不影響譯文功能及接受效果的前提下,對該隱喻省略不譯,因此,源語隱喻的合理解讀是譯者成功構建目標語譯文的首要條件。
在對源語隱喻做出合理解讀之后,譯者將以目標語中施喻者的身份進行譯文的構建,譯者能否構建出相應的目標語隱喻,或構建出非隱喻性譯文甚至省略不譯,仍取決于譯者的主體自洽。根據(jù)主體自洽原則,譯者若要以目標語來表達自己對源語隱喻解讀后的認識或思考A,首先要通過自己的世界知識、對目標語文化中的社會常規(guī)的把握、人生經(jīng)驗等因素,在目標語中找到相對應的隱喻概念或有關聯(lián)的概念范疇B,并將A和B“連接”到一起,譯者經(jīng)過自我協(xié)商和自我核定,“沖洗”掉所有關聯(lián)性較小的旁枝末節(jié),只留取A和B共享的又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從而達到自我滿足和自我允準,A和B“連接”成功并進一步“合流”出整體的隱喻意義,若譯者經(jīng)過“連接”“沖洗”之后沒有找出A和B 間的共享特征,那么“連接”就會失敗,A和B就無法實現(xiàn)“合流”,譯者此時很難再構建出隱喻性譯文,而往往會選擇解釋性翻譯或作明晰化處理。
(1)為發(fā)展航船定好向、掌好舵。[11]19
譯文:set the direction andsteerthe way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12]19
在(1)中,譯者首先作為受喻者對“發(fā)展航船”“掌好舵”進行解讀,根據(jù)自洽原則把“發(fā)展”與“航船”作為兩個輸入空間進行“連接”。譯者作為認知主體之所以可以將二者“連接”起來是因為人類對言語交際中的概念鏈具有連接貫通特性的預設性期望,這種期望正是空間連接的觸發(fā)機制[9]194。但是譯者在“連接”之后可能發(fā)現(xiàn)二者存在語義概念上的沖突,因為“發(fā)展”與“航船”畢竟是兩回事,然而,隱喻的突出特點之一是語義沖突,它是隱喻產(chǎn)生的基本條件。語義沖突也可稱為語義偏離,指在語言意義組合中違反語義選擇限制或常理的現(xiàn)象[13]。因此這種語義概念的沖突正是“發(fā)展航船”這個隱喻可以產(chǎn)生的基本要素,且關鍵在于譯者對這兩個空間的“沖洗”,譯者依憑自己的世界知識、對社會常規(guī)的把握、人生經(jīng)驗等因素,對兩個輸入空間的全部信息進行篩選,沖洗掉一切不相關的旁枝末節(jié),尋找共享的特征,最后發(fā)現(xiàn)“發(fā)展”是可以如同“航船”一樣,為了達到目的,二者都需要有明確的方向,而控制方向的關鍵就在于“掌好舵”,隨后譯者便會對這個解讀達到自我滿足和自我允準,并合流出這個隱喻片段的解讀意義:“發(fā)展”如“航船”一樣,都需要“掌好舵”來控制方向。
在目標語譯文構建中,譯者身份將轉變?yōu)椤笆┯髡摺?,根?jù)自洽原則,譯者結合其解讀意義,依憑自己的世界知識、對目標語文化中的社會常規(guī)的把握、人生經(jīng)驗等因素在目標語中快速尋找并認定兩個輸入空間:ship和development,考慮到目標語受眾的理解程度,將其完善為ship和national development,譯者對其“連接”后進行“沖洗”,很快發(fā)現(xiàn)二者共享的特征為direction以及need to be controlled,隨后達到自我滿足和自我允準并合流出目標語隱喻:the ship of national development,而steer一詞正好可表示:to control the direction in which something (such as a ship, car, or plane) moves。因此初步構建出譯文:set the direction and steer the way for the ship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由于steer本身具有為“船”掌舵之意,故為了避免同意重復,將譯文優(yōu)化為:set the direction and steer the way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譯者根據(jù)自洽原則進行源語隱喻解讀與譯文構建時,在特定的情況下,對同一個目標域往往會出現(xiàn)空間交替和視角轉變的情況,且譯者的世界知識、人生經(jīng)驗以及對社會常規(guī)的把握等因素在不同情況下可能會發(fā)揮不同的認知作用力,這必然會導致異隱喻性(heterometaphoricity)的產(chǎn)生,即施喻者心目中的隱喻與受喻者心目中的隱喻兩者之間可能存在的差異關系[9]198,語際間隱喻翻譯的差異也會由此出現(xiàn)。畢竟,(1)的翻譯過程是一個較為理想的過程,通過對比《治國理政II》的中文本和英譯本其他的隱喻案例,可以發(fā)現(xiàn)譯文隱喻和源語隱喻往往不是直接的詞匯對應翻譯,而是采取語際間異隱喻性的翻譯方式,筆者結合雙語文本中隱喻的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在下面3種情境中,源語隱喻會被譯為不同的隱喻或作非隱喻性翻譯,有些非隱喻性文本也可能在譯文中被隱喻化。
1.譯者作為受喻者在特定情況下,對同一個源語隱喻有可能形成與原義不同的解讀意義,由此產(chǎn)生對同一個隱喻的不同的體驗認知,譯者在此通常會作出語境化處理之后進行自洽及譯文構建。
(2)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guī)矩。[11]181
譯文:Nothing can be accomplished withoutregulations and rules.[12]198
要對例2中的“準繩”“規(guī)矩”做出合理的隱喻解讀,譯者首先要憑借其世界知識來知曉句子原義:要想知道平直與否,一定要依靠水準墨線;要想知道方圓與否,一定要依靠圓規(guī)矩尺。在《呂氏春秋》中,作者實則想借此表達出“人主欲自知,則必直士”的意義,譯者根據(jù)自洽原則會將“準繩、規(guī)矩”與“直士”進行“連接”, 依憑世界知識、人生經(jīng)驗和對社會常規(guī)的把握等因素“沖洗”掉一切無關信息之后發(fā)現(xiàn)共享的特征,“正直之士”如同“準繩、規(guī)矩”一樣,可以使人發(fā)現(xiàn)自己是否正確或符合某種標準,隨后“合流”出整體解讀意義:“直士”之于“人主”如同“準繩”之于“平直”,“規(guī)矩”之于“方圓”。
然而“準繩、規(guī)矩”在此處并沒有被譯為leveling instruments and compasses,是因為在《治國理政II》中,習近平總書記想借此強調“紀律嚴明是加強和規(guī)范黨內(nèi)政治生活的內(nèi)在和重要保證”[11]181。而且,當代語境下對典籍的闡釋不能去政治化,而是應該賦予譯本更強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14],因此,考慮到該隱喻的當代話語重建,譯者根據(jù)自洽原則,將“準繩、規(guī)矩(圓規(guī)矩尺)”與“紀律和規(guī)矩”進行“連接”,依憑新語境下的人生經(jīng)驗、世界知識和對社會常規(guī)的把握等因素進行“沖洗”,隨后發(fā)現(xiàn)二者共享的特征在于,它們都會對事物的發(fā)展起到規(guī)約作用,能及時發(fā)現(xiàn)產(chǎn)生錯誤的趨勢并避免錯誤,于是“合流”出新的意義:紀律和規(guī)矩之于政黨如同“準繩”之于“平直”,“規(guī)矩”之于“方圓”。在當代語境下強調政治紀律和規(guī)矩的重要性,譯者選擇弱化其原義理解及隱喻效果,故構建出譯文:Nothing can be accomplished without regulations and rules.
2.譯者作為施喻者,經(jīng)過自洽后發(fā)現(xiàn)源語隱喻不適合在目標語中使用,譯者對同一個目標域,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可能構建出不同的始源域,由此造成語際間同一個目標域不同的隱喻性關照或非隱喻性解釋。
(3)不能做表面文章。[11]92
譯文:(We should not) paylip service.[12]98
黨政文獻的譯者需要有著極高的政治素養(yǎng)以及對黨政知識的掌握。根據(jù)自洽原則,譯者應知曉“表面文章”出自鄧小平在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意為“敷衍塞責,表里不一”,習近平總書記在此用其來告誡黨員干部,脫貧攻堅工作要實打實干,要為貧困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然而,譯者并不會簡單地采用字對字的翻譯:superficial article,因為在其對目標語文化中的社會常規(guī)的把握進行自我協(xié)商之后發(fā)現(xiàn),superficial article和“敷衍塞責,不切實際”之間并無典型的共享特征,無法進行成功“連接”,而lip service作為目標語中已存在的隱喻,恰可以表示support for someone or something that is expressed by someone in words but that is not shown in that person’s actions。譯者為了認定二者間存在共享的特征,將“表面文章”與“l(fā)ip service”進行“連接”,憑借其已掌握的知識與理解,在“沖洗”之后發(fā)現(xiàn)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即只在言語層面有所表達,但未付諸實際有效的行動,lip service在目標語中的隱喻效果與“表面文章”在源語中的隱喻效果極為相似,因此在構建目標語譯文時采用新的隱喻并得出譯文:(We should not) pay lip service.
3.譯者作為施喻者,為補償先前譯文中隱喻性的缺失,結合目標語文化,自身的世界知識,經(jīng)過自洽,對源語中非隱喻文本做出隱喻性翻譯。Nida[15]也曾指出,如果過多的修辭性表達變成了非修辭性,譯文的影響力可能會被削弱或消失。為補償譯文修辭性的缺失,一些源語中非修辭性表達可被譯成修辭性,以達到語際間的平衡。
(4)綠色循環(huán)低碳發(fā)展……我國在這方面的潛力相當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經(jīng)濟增長點。[11]198
譯文:Green, circular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We have huge potential in this regard, which could give rise to many newengines of growth.[12]218
考慮到譯者之前對部分源語隱喻所作出的非隱喻性翻譯,及可能導致的譯文影響力的削弱或消失,故譯者在此并沒有將“經(jīng)濟增長點”譯為new points of economic growth,而是在譯文中加入了額外的隱喻。在源語的解讀環(huán)節(jié)中,譯者對文本進行分析后得出:在“相當大的潛力”基礎上所形成的“點”必然會在其所屬范圍內(nèi)(經(jīng)濟)提供動力或能量。因此在構建譯文時,engine意為a machine that changes energyinto mechanical motion,發(fā)現(xiàn)engine可為“增長”提供能量,隱喻因此被成功構建。此外,由于“綠色循環(huán)低碳發(fā)展”所形成的“增長點”可以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經(jīng)濟方面,也可涵蓋其他方面,故譯者為精簡譯文且不影響讀者對文章的整體理解,將economic從譯文中刪除。在此需指出的是,譯者額外使用隱喻,還因為隱喻的產(chǎn)生往往是因為有些施喻者為了表示自己的特定感情,而這種感情已不能依賴常規(guī)詞語加以表達[16]。engine本身具有energy source的屬性,在譯文中可以比point更直接、更形象地傳達習近平總書記對“綠色循環(huán)低碳發(fā)展”的重視,以及對“增長”的肯定與期待。
《治國理政II》中的隱喻翻譯方法是靈活多變的,然而隱喻如何被譯以及是否可譯并不能取決于一組抽象的規(guī)則,而是依賴于文本范圍內(nèi)特定隱喻的結構與功能,我們很難用有限的翻譯方法去涵蓋復雜多變的隱喻,赫曼斯也曾說過,翻譯研究的基本任務,不是通過制定規(guī)則或規(guī)范來探求對翻譯實踐的直接介入,而是解釋發(fā)生在翻譯領域里的現(xiàn)象,包括人們看待翻譯的諸多方式[17]。毋庸諱言,譯者在隱喻翻譯中必然會受到某種認知機制的影響,對其展開研究有助于我們跳出固有翻譯策略的局限,探索新的研究范式。本文基于主體自洽原則,探討了該原則作為譯者進行隱喻翻譯時所遵循的認知機制的可行性,闡釋了其所包含的三個認知機制,即“連接”“沖洗”“合流”在隱喻翻譯中的作用,隱喻翻譯的成功與否在于譯者能否通過主體自洽對源語隱喻作出合理解讀并構建譯文。結合《治國理政II》中的隱喻英譯案例,探索自洽原則在黨政文獻的隱喻翻譯中的應用,以異隱喻性概念為新切入點,針對語際間隱喻翻譯差異的情況,在《治國理政II》的中英文本中找出3種異隱喻性翻譯情景,并佐以案例,在分析具體翻譯流程后發(fā)現(xiàn),譯者對輸入空間的“連接”是多方向的,有的是語內(nèi)的文本概念的“連接”,有的是語際間隱喻解讀意義和譯者選取的譯文間的“連接”,只要在“沖洗”后得出共享特征,找到二者相容性,便可“合流”出合理的解讀或構建意義,使譯文產(chǎn)生相似的隱喻效果并實現(xiàn)譯文的交際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