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南
(廣州城建職業(yè)學院 廣東廣州 510925)
中國教育事業(yè)不斷改革發(fā)展,相應的民辦高校也不斷崛起,新建的高校也比較多。但是,一些民辦高校仍然不夠成熟,這是由它們自身的因素造成的。還有一些民辦高校中的師資力量不夠雄厚,教育水平不高,這也給學校的發(fā)展帶來了許多問題。因此,如何在民辦高校中科學地運用雙因素激勵理論,鼓勵民辦高校教師積極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已經成為民辦高校教師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诖?,本文分析了一些民辦高校的管理現(xiàn)狀,并且提出了激勵措施的具體實施辦法。
雙因素激勵理論,它有兩方面的含義,其中一個是激勵因素,還有一個是保健因素。激勵因素主要表現(xiàn)在工作中,比如,在學校工作中,學校要給與教師賞罰政策,讓優(yōu)秀的教師能夠獲得滿足感,提升教師的專業(yè)能力和水平,使所有教師向優(yōu)秀的老師看齊;保健因素指的是一些與工作沒有直接關聯(lián)的事物,屬于外部因素,比如,工作人員自身的健康狀況、物質條件上的滿足等,這些因素也與教師更好地開展教育事業(y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也需要引起學校的高度重視。[1]
中國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在此基礎之上,高校的畢業(yè)生逐漸增多。由于教師的社會地位和工作性質,吸引了許多大學生去教育單位工作。但是,一些民辦高校在管理過程中卻普遍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服務性質過強,這就導致教師的工作性質發(fā)生了變化。教師在學校中是教育活動的引導者,因此,學校需要充分尊重教師的工作。當前,一些民辦高校雖然因勢進行了一些實質性的改革,但是還是存在著一些難以克服的問題。例如,民辦高校教師的工資增長的幅度不大,不能很好地滿足民辦教師的基本物質需求;民辦高校教師的成就感不足,這也不利于教育工作的開展。[2]
學校要設立一個高效的激勵政策,需要雙因素激勵理論做引導。因此,學校要真真切切地將激勵理論應用到對民辦高校教師的管理中,真正發(fā)揮作用。學校相關管理者還要充分地了解民辦高校教師的個人特點和工作水平,制定切合實際的激勵策略,這樣才能起到預期的效果。因此,高校管理者要制定出有效的激勵機制;除此之外,不僅要給予教師充分的尊重,教師的精神需求也很重要。
為了加強對民辦高校教師的管理,更好的為學校的教育服務,學校必須采取一些方式和措施,來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其中,激勵制度就是一項可行的措施。受制于傳統(tǒng)賞罰模式的影響,激勵制度多傾向于個人主義,這并不利于教師對良好教學策略的探討,也不能調動教師加強自身教學能力的積極性。但是,雙因素激勵理論能夠產生很好的效果。因此,學校要完善綜合考評制度,因人而異地捕捉每個民辦高校教師的優(yōu)點,加以整合,統(tǒng)籌兼顧,建立一套完善的公開考評制度。這樣,教師就會充滿信心,增強探究優(yōu)質教學方式的積極性。如果每個人都有所進步,那么,整個學校的教學力度就會大大提升,進而更好地服務教育。在平時的管理中,學校要有針對性地加強對教師的管理,同時也要給予每個民辦高校教師個人表現(xiàn)的機會,評選出最佳人選,增強教師的獲得感,讓他們感受到學校的溫暖,進而可以提升教師教學的興趣。學校通過賞罰激勵策略,如果民辦高校教師表現(xiàn)良好甚至優(yōu)秀,就可以對教師進行物質以及精神上的獎勵,這樣可以起到鼓勵教師的作用,讓老師積極加強對教學模式的探索,想到更有利于學生有效學習的辦法;反之,教師如果做不好,就應該懲罰,同時也要給予一些激勵,不要讓他們感覺到自己一點價值都沒有,這樣能夠讓老師意識到自身的不足,進而改進完善自我。因此,這種賞罰結合的方式,能夠很好地調動老師在教學中的參與度,為以后服務社會奠定科研人才基礎。[3]
學校做好民辦教師的職業(yè)規(guī)劃,可以起到雙重的激勵作用:首先,對教師個人來講,使其能夠從工作過程中得到成長;其次,是從高校的角度來看,給高校教師制定符合他們心理需求的職業(yè)規(guī)劃,這樣能夠增強民辦高校教師的獲得感。但是,學校在制定職業(yè)規(guī)劃過程中,也要遵循幾方面的原則:首先,結合民辦高校的發(fā)展,給民辦高校教師提供多方面指導,幫助高校教師實現(xiàn)職業(yè)目標;其次,建立良好的反饋機制和激勵政策,也是加強對民辦高校教師管理的重要手段,但是,這在許多民辦高校中經常被忽視。因此,在民辦高校教師的管理過程中,學校要加強與教師的溝通,廣泛征求意見,了解激勵政策的實施情況和一些高校教師的個人感想,做到實事求是。同時,學校還要讓高校教師提出更加合理的建議,助力高校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4]
總之,民辦高校教師的激勵方式應該不斷優(yōu)化。學校要根據(jù)校情,科學運用雙因素激勵理論,制定合理的激勵政策,將激勵政策的作用充分發(fā)揮,以此提高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教育教學水平,提升教師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宿感,促進學校健康高質量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