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
3~12歲是美育和家庭教育發(fā)揮重要作用的階段。音樂教育是兒童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在音樂教育體系中,音樂美育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除了學校的課程教育,家庭音樂教育對兒童音樂美育的作用也不容忽視。近年來家庭音樂教育逐漸趨化為帶有嚴重功利性的教育,這樣的教育形式嚴重違背了音樂教育的初衷,讓兒童在學習音樂時過分功利化、機械化,忽略了學生對音樂本身的興趣,從而導致了當前音樂教育事業(yè)發(fā)展進程的緩慢。
在當今倡導素質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音樂教育不只是教授給學生基礎的樂理知識,更注重發(fā)揮音樂教育的美育功能,即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的智慧、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本文探討了音樂美育對兒童成長的意義,并對家庭音樂教育中美育的缺失現(xiàn)狀進行了分析,旨在深化家庭音樂教育中的美育觀念,為兒童音樂素養(yǎng)的提高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
吳冠中先生曾說過:“中國的文盲已經(jīng)不多了,但美盲卻不少。”音樂美育不僅能陶冶人的情操,還能發(fā)散人的思維,讓人的心靈和智慧獲得啟發(fā)。音樂美育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并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音樂中包含了無限的想象,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和道理,是傳達美、發(fā)揚美的載體,學生可以通過學習音樂開闊自己的視野,提高自我的認知,用美的眼光去審視一切問題。因此,不管是學校音樂教育還是家庭音樂教育,都應該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fā)點,讓學生從內心熱愛音樂,同時還要尊重學生的想法,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近年來,很多家長會給自己的孩子報課余培訓班,比如美術、音樂、圍棋、書法等等,占據(jù)了學生大部分的課余時間。部分家長不顧孩子的個人喜好和意愿,將學習音樂當作孩子必須完成的任務,把考級、參加比賽當作是孩子必須達成的目標。還有一些家長過度關注孩子音樂學習的成績,關心孩子是否能得到更多的榮譽,無形中給孩子增加了許多壓力,導致很多孩子對學習音樂產(chǎn)生了抗拒心理,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發(fā)展。這種音樂教育的理念和方式不僅無法達到音樂教育的目的,反而會讓孩子失去學習音樂的樂趣,感受不到音樂真正的魅力。
對于3~12歲的兒童,音樂美的教育才應該是他們學習的重點。機械、功利性地學習音樂,只會讓兒童變成學習的機器,感受不到音樂中的美,忽略了音樂學習的本質。這種本末倒置的音樂教育,會打消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失去對音樂世界的美好向往。
兒童階段的音樂美育需要家庭的支持,要求家庭教育秉持正確的音樂教育觀念。家庭音樂教育與音樂美育,兩者應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關系,因此,在家庭音樂教育中,家長應讓孩子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獲得快樂,體驗學習音樂帶來的樂趣,感受音樂中的美,從而開闊孩子的眼界,提高孩子的審美能力,這才是音樂教育的目的與本質。家庭音樂教育是孩子音樂美育的第一課堂,因此,家長在音樂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孩子的音樂學習方向及孩子對音樂的態(tài)度。
家庭音樂教育應構建正確的教育理念,明白音樂的本質是給人帶來快樂和美的享受,家長應將孩子的興趣和意愿放在音樂教育的首位,重視孩子在音樂學習中獲得的體驗。不可否認,功利性的音樂教育形式可以為學生帶來學習的目標和動力,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孩子成就感,同時也是家長檢驗孩子學習成果最直接的方式,但真正檢驗孩子音樂學習成果的,還是要看孩子是否明白音樂美的本質,能否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獲得認知的提高,并對音樂、生活產(chǎn)生熱愛的情感。因此,家庭音樂教育要用音樂去感染孩子,用音樂激發(fā)孩子真實的內心,讓孩子的心靈得到滋養(yǎng),從而促進孩子素質教育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