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鵬
摘要:我國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國家,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一直是我國相關行業(yè)和教育教學領域中研究的要點。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使用合作化的形式開展教師的教學內容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課堂教學中受到了眾多教師的喜愛,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成果。但是,在創(chuàng)設的過程中仍舊存在一定的問題和局限性,需要進行詳細的整合和解決,進而推進初中歷史教學質量和水平的穩(wěn)定提升,幫助初中生在歷史課堂中得到自身全面和深化的發(fā)展。
關鍵詞:初中歷史;合作化;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03-0101
初中歷史在教學過程中會涉及到眾多的歷史事件與重要年份,教師應當根據教學內容進行合作化的調整,保證教學內容的選擇與設定能夠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合作化的教學內容,有效提升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感受能力與素養(yǎng),奠定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綜合發(fā)展的基礎。
一、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合作性教學中的注意要點
1.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教師在進行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生活情況加以整合和了解,通過科學有效的形式展開對學生的教育教學,處理好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教師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教師應當對學生當下感興趣的話題進行研究和整合,并且關注學生在接受歷史教學中出現的心理問題和困惑,通過高效的歷史教學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在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態(tài)度上加以調整,幫助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取得相應的成績。
2.合作化的教學語言
在初中歷史教學進程中,教師使用的教學語言對于學生的影響是十分直觀并且重要的。教師應當使用直觀的、生活性的語言對傳授給學生的知識進行整合,保證語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從而建立良好的課堂氛圍和秩序。教師在進行知識講解的過程中應當保證把握時代特點,給予學生新穎性和特殊性,將歷史知識轉化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
3.教師和學生關系的合作化
在各個學科之間的教學中,教師都應當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應當尊重學生在學習進程中的主體地位,保證學生能夠接受到直觀性和生活性的教學內容,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融洽關系中,二者都能夠降低一定的緊張感,建立教學與學習、情感與生活上的共鳴,保證學生能夠對教師的教學語言建立良好的理解結構。在課堂教學進程中,無論是教師的教學內容,還是教師的問題解答,學生都能夠根據教師的語言表達準確理解其中的含義。值得注意的是,當教師講授過程中出現令學生困惑的部分時,學生也應當大膽提問,教師則應當有效聽取學生的意見與建議,在教師教學形式出現問題的情況下耐心聽取意見和建議,有效提升自身的教學質量和水平。
二、當前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合作性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進程和教學規(guī)劃已經出現了相應的轉變和提升,但是其中存在的問題仍舊影響著初中歷史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教師的傳統(tǒng)教學觀念正在進行前所未有的提升,學生在嶄新的教學方式影響下也在逐漸摸索自身的學習形式和方法。
1.新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下,教學理念失衡現象明顯
在我國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負責對知識內容進行有效的傳遞,學生通過不斷的模仿和重復能夠掌握教師的教學內容。然而,現階段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是至關重要的,單一地將知識進行“灌輸式”的教育,與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之間存在較為深刻的矛盾。與此同時,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一味地重復教學大綱中的內容,沒有進行教學形式和手段的創(chuàng)新,學生在陳舊的教學環(huán)境中失去了對歷史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利于形成全面科學的歷史學習框架。
2.新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下,教學評價局限性顯著
教師在采取考評的過程中沒有認真研究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目的,在這種教學評價機制的影響下,學習較好的學生基本上能夠得到教師的肯定,而成績不是十分理想的學生則很難得到教師的認可。在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機制評定的影響下,學生無法獲得自身的全面發(fā)展,教師應當認識到學生的發(fā)展是屬于全方位的,而并非成績主導的,學生在此類評價機制中不能夠獲得自身的良好發(fā)展,阻礙了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提升。
三、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合作性作業(yè)設計特點
1.自主性
歷史反思的過程充滿了理性思維和主觀能動性,學生在進行自我反思的過程,實際上是將教師教授的專業(yè)知識與自身的實踐活動進行二次認識與自我評價的過程,并且調節(jié)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局限,在此期間能夠展現出教育教學中學生自身的主體地位。學生在進行反思的過程中,主要是基于自身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將自身的學習需求與教師的教授內容相結合,對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總結。
2.探究性
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使用反思性學習的基本理念便是探究歷史的抽象性和真實性。相關學者研究總結出,反思學習能夠發(fā)現并且解決存在的問題,進行資料搜索和探究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將教師教授的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在歷史學習中進行反思,不僅是回憶自身的心理活動和學習進程,而是在回憶的過程中明確其中存在的問題,通過自身的學習能力找到問題相對應的答案,這能夠體現出學生在反思學習中展現出的探究精神以及寶貴品質。
3.批判性
學生在進行反思的過程中對已有的知識進行二次思考,不僅是一種心理活動,更是秉承著批判性思維的原則,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此類思維形式能夠有效地保證知識系統(tǒng)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得更為完善以及牢固,學生在進行歷史學習和思考的過程中,思維形式會更加開闊與靈活,對歷史知識產生更加深刻的見解。
4.創(chuàng)造性
在反思性學習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反思性學習的最高階段,只有通過批判性的思維和矛盾的思維才能在反思中拓寬自身的知識面,優(yōu)化自身處理問題的方式,通過事物的一般規(guī)律分析出適合自身的學習形式,找到學習過程中的新問題與新思路,體現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創(chuàng)造思維與發(fā)散思維。
四、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合作性作業(yè)設計措施
1.利用作業(yè)互批,建立互動的反思關系
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學生按照分數劃分小組,建立作業(yè)信息小組,每一個小組負責其他小組的作業(yè)批改。學生將批改以后作業(yè)的相關內容與情況進行及時有效的整合與匯報。在鍛煉自身信息輸入、輸出整合能力的基礎上,還能夠有效降低教師的工作強度,并且實現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的反思能力。
首先,在學生進行作業(yè)批改之前,教師應當有效地進行作業(yè)批改的相關指導,有效地保證學生能夠明確作業(yè)批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保證批改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對于批改作業(yè)的學生提出嚴格明確的需求,要求學生能夠端正自身的批改態(tài)度,認真主動的負責相關的工作,對于其中存在的問題有效的整合,并且及時向教師匯報。這樣能夠及時地反映出作業(yè)完成中的相關情況,便于教師調整自身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
其次,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作業(yè)批改的過程中,應當涉及相關的批改形式和批改手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同桌作業(yè)互批小組成員互相批改,進而能夠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從事作業(yè)批改的相關工作,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進行信息的整合與輸出,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掌握相關的批改方法,促進學生在初中歷史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推進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提升。
最后,教師應當正確認識學生在作業(yè)批改過程中獲得的信息,并且將所獲取的信息與學生現階段的學習情況進行整合與總結,克服教學中的局限性和盲目性,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完善教學手段,給予學生更好的學習體驗。并且在學生進行作業(yè)批改的過程中也應當保證批改的準確性和有效性,不應當給學生布置較多的作業(yè),造成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壓力,避免學生在作業(yè)批改的過程中產生逆反心理,不利于信息的整合與反饋,也降低了教育教學中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作用。
2.培養(yǎng)對重難點習題的反思和領悟
課堂上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設置旨在為學生提供更加完善的歷史學習環(huán)境。教師在營造教學情境的過程中可以使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引進信息化教學、協(xié)同教學、微課、慕課等教學形式,進而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適當緩解較為復雜的歷史題目帶給學生的心理影響,推進學生掌握更為流暢便捷的學習模式,促進學生的綜合發(fā)展和長效發(fā)展。在現階段教學的基礎上,教師應當進行自我教學理念和意識的轉變,認識到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性。在學生剛剛接觸到歷史教學時,教師應當借助教學內容向學生展現歷史知識的神秘性和趣味性,提升學生的積極性。
五、合作化教學理念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
1.確立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
現階段的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當適度轉變自身的教學形式,在歷史教學中引進具有科技化和信息化的教學設備,將傳統(tǒng)教學形式中的局限性和滯后性加以轉化,這對于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和學習積極性具有一定的幫助作用。但是,并非傳統(tǒng)教學中的形式和方法均不可取,而是應當將其中存在的消極、落后的教學形式加以剔除,保證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發(fā)展、提升。
2.整合教學過程,保障教學質量
初中歷史合作化的教學主要展現在課堂教學中的語言使用和教學形式上。教師利用合作化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應當保證自身的語言應用也呈現合作化的發(fā)展趨勢。由于歷史教學中涉及到大量的時間、地點、場景、事件,教師在進行解釋的過程中應有效調整自身使用的語言,避免語言過于晦澀難懂,影響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與此同時,教師在使用教學方式的過程中應當保證學生自身的學習需求與教師設定的教學活動之間能夠確立較為穩(wěn)定的關系。
例如,教師可以將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的歷史教學形式加以整合,創(chuàng)建具有時代感的歷史教學框架,通過情景教學有效引導學生走進歷史學習中,對于知識內容進行全方位的設定和考量,進而保證學生能夠對于教材的內容展開全方位的理解,構建自身的歷史知識基礎。
3.完善教學內容,轉變教學方式
在當下的教育教育背景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僅將教學內容定位于教材大綱,而是應當將教材作為開展歷史教育的重要藍本,能夠給予學生豐富的文化知識和哲學教育。歷史教學內容中蘊含著大量的哲學思想和德育內容,眾多歷史上的著名人物能夠給予學生積極的影響和引導作用,教師應當將歷史教材中的重要內容滲透到日常教學中,推進學生精神文明的提升和完善,將教材中的知識與生活實踐緊密結合,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生活中的素材進行整合和利用,不僅能夠增強教師在教學進程中的流暢性,保證學生學習成績和效果的優(yōu)良,還能夠拉近學生與歷史知識之間的距離,給予學生更為生動豐富的學習環(huán)境,促進學生學習熱情的建立和增強。
根據上文的論述中能夠明確,初中歷史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使用合作化的教學形式,能夠有效保障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流暢性和穩(wěn)定性。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深化與落實,實現對于學生的全方位教育和深化教育是勢在必行的。合作化的教學形式對于學生的學習愉悅感、自信心的培養(yǎng)具有良好的引導和推進作用,這類教學改革能夠給予學生靈活性和多樣性的教學環(huán)境,并且促進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全面深化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朱可.初高中歷史銜接教學難因探析——兼談浙江省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現狀[J].教學月刊·中學版(政治教學),2019(12):42-44.
[2]項軍.淺析多元教學策略支持下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高效課堂的構建[J].考試周刊,2019(97):133-134.
[3]葉曉君.四四模式在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中的應用[J].中外交流,2019(38):259.
[4]蔡柳燕,陳國民.縱·橫·交·融:歷史與社會學科作業(yè)優(yōu)化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19(25):23-25.
(作者單位:浙江省玉環(huán)市楚門鎮(zhèn)第一初級中學317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