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賓 潘朝勇 吳家圣 梁威飄 邱國時 陳廣幸
【摘要】目的 探討分析早期介入栓塞治療對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臨床療效,以便為今后在決定介入栓塞治療的時機上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方法 86例重癥醫(yī)學科(ICU)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均進行介入栓塞治療,根據患者入住重癥醫(yī)學科后至送人介入手術室進行介入手術治療時間的不同分為甲組(早期介入栓塞治療,34例)和乙組(常規(guī)時機介入栓塞治療,52例)。比較兩組患者的療效及輸紅細胞量、止血時間、住院時間。結果甲組有效率為91.18%,高于乙組的73.08%,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甲組患者的止血時間(6.670±1.395)h、住院時間(10.785±3.413)d均短于乙組的(19.590±5.139)h、(15.553±3.140)d,輸紅細胞量(4.055±1.141)U少于乙組的(7.191±1.350)U,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介入栓塞治療作為對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救治方法之一,療效確切,而在治療時機上選擇早期進行介入栓塞治療,不但可以提高臨床療效,還可以減少患者輸紅細胞量,節(jié)約用血,縮短止血時間和住院天數(shù),減少醫(yī)療費用,具有重大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早期;介入栓塞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臨床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6.023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臨床中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急癥之一,尤其是大出血,往往病情危重,病死率高;隨著介入放射學診療技術的發(fā)展,通過對出血相關部位的血管進行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針對造影劑外溢或病變部位經血管導管注入藥物或栓塞物,從而達到止血目的,介入栓塞治療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提供了一種微創(chuàng)且確切有效的治療方法[1]。然而,在臨床工作中常常是根據常規(guī)的治療方式,先給予內科藥物保守治療,等到了大出血無法控制時才考慮行介入栓塞治療,由此往往會導致延誤病情,喪失最佳治療時機,影響治療效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為探討分析早期介入栓塞治療對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臨床療效,以便決定治療時機,選擇本院重癥醫(yī)學科2014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并進行介入栓塞治療的86例患者作為研究主體,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重癥醫(yī)學科2014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并進行介入栓塞治療的86例患者作為研究主體進行回顧性研究,所有患者均有大量嘔血和(或)排黑便、血便,伴頭昏、乏力、心悸、出冷汗等癥狀,嘔吐物或胃液和大便潛血陽性,并出現(xiàn)難以糾正的低血壓、心動過速、血紅蛋白進行性下降,短時期內出血量>1000ml等臨床表現(xiàn),符合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診斷標準[2]。根據患者入住重癥醫(yī)學科后至送入介入手術室進行介入手術治療時間的不同將患者分為甲組(早期介入栓塞治療,34例)和乙組(常規(guī)時機介入栓塞治療,52例)。甲組患者中男19例,女15例;年齡17-81歲,平均年齡(57.5±14.5)歲。乙組患者中男29例,女23例;年齡18-80歲,平均年齡(58.2±14.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入住重癥醫(yī)學科后,兩組患者均常規(guī)進行禁食、容量復蘇、使用質子泵抑制劑(PPI)抑制胃酸、藥物止血、配血、輸血、應用血管活性藥等支持對癥治療,輸血時濃縮紅細胞與血漿按1:1的比例進行,即(濃縮紅細胞IU:血漿100ml),冷沉淀視纖維蛋白原是否<1.5g/L而決定輸注,同樣血小板視是否<75×109/L而決定輸注,所有患者均請消化內科、普外科、介入科等科室急會診,會診結果均不宜急診進行內鏡下止血和外科剖腹探查手術止血治療,可以考慮介入栓塞止血治療。介入栓塞治療方法的選擇主要是根據是否為靜脈曲張性出血而決定,對于非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患者,選擇應用動脈造影治療的方法:即在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術(DSA)血管造影機下,穿刺股動脈后插管至腹腔干動脈,行動脈血管造影,以便于判斷造影劑外漏部位,發(fā)現(xiàn)造影劑外漏可使用明膠海綿、微球或彈簧圈等進行栓塞,然后對出血動脈及其他血管進行復查造影;對于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患者,選擇行經皮經肝穿刺門靜脈行胃冠狀靜脈及胃底食管靜脈栓塞術或經頸靜脈肝內門腔靜脈分流術(TIPS)治療[3]。甲組患者入科后完善介入術前準備后及時進行介入栓塞治療(<6h);乙組患者入科后按常規(guī)治療方式先予藥物保守治療,無效后才進行介入栓塞治療(>6h)。
1.3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療效、輸紅細胞量、止血時間、住院時間。療效主要以消化道出血停止作為判定依據。有效:介入手術治療后患者再無嘔血及血便的發(fā)生,患者血紅蛋白水平保持穩(wěn)定或者有所上升,血壓恢復到正常水平,大便顏色從黑便逐漸轉為正常,腸鳴音由活躍轉為正常;無效:介入治療后48-72h內患者仍舊出現(xiàn)黑便及嘔血,血壓不穩(wěn)定,血紅蛋白持續(xù)下降,腸鳴音活躍,機體循環(huán)在補液后并未恢復正常[5-6]。有效率: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淮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表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甲組有效率為91.18%,高于乙組的73.08%,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止血時間、住院時間、輸紅細胞量比較 甲組患者的止血時間(6.670±1.395)h、住院時間(10.785±3.413)d均短于乙組的(19.590±5.139)h、(15.553±3.140)d.輸紅細胞量(4.055±1.141)U少于乙組的(7.191±1.350)U,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膽管和胰管等病變引起的出血,是臨床上比較多發(fā)的一種消化系統(tǒng)疾病;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主要是指在24h內上消化道大量出血致血流動力學紊亂、器官功能障礙等這類危險性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這類危險性出血臨床占有的比例為15%-20%,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難以糾正的低血壓、鼻胃管抽出物可見紅色或咖啡樣胃內容物、心動過速、血紅蛋白進行性下降或<80g/L,往往短期內的出血量>1000ml.嚴重的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7-9]。
對于上消化道出血目前的治療方法主要有藥物保守治療、內鏡下止血治療、放射介入栓塞治療和外科手術治療10]。對于大出血患者由于出血量大,血液成分丟失過多,患者多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而且藥物起效時間慢,特別是動脈性出血,內科藥物保守治療往往不能達到止血目的,效果很差;而內鏡下止血治療雖然直觀,又能明確出血部位和病因,但由于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常常存在休克、意識改變不能配合、心肺功能不全等禁忌證及內鏡下視野不清、操作困難等因素難于進行。外科手術原本是解決消化道出血的最佳治療方法和終極手段;但由于存在休克、心肺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礙等因素,患者往往不能耐受麻醉和剖腹探查止血手術,同時出血原因及部位難以臨床明確診斷者盲目進行手術,不僅風險高,而且也有6%-9%的病例找不到出血病灶,使外科醫(yī)生不會積極采用[11]。而放射介入栓塞治療是通過對相關出血部位血管進行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通過造影劑外溢來明確出血部位,并通過血管導管向出血血管注入明膠海綿、微球或彈簧圈等栓塞物進行栓塞,堵塞出血血管,阻斷血流,從而達到止血目的;由于介入栓塞治療創(chuàng)傷小,療效迅速確切,安全性高,即使患者處于休克狀態(tài)或心肺功能不全,在積極行液體復蘇的同時也能比較安全地進行手術,目前介入栓塞治療在具備放射介入治療條件的醫(yī)院,已經作為對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法[3]。然而,由于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出血量大,病情進展迅速,短期內就將導致血流動力學紊亂和器官功能障礙,如若還遵從以往傳統(tǒng)的常規(guī)治療方式和經驗先予藥物保守治療,輸血輸液,等病情進展至無法控制出血時才進一步考慮介入栓塞治療,這將極大地影響介入栓塞治療的效果,甚至因為出現(xiàn)休克、生命體征極不穩(wěn)定而喪失治療時機,嚴重影響患者預后,而且還由于大量出血,大量丟失血液成分如紅細胞、血小板、血漿凝血因子等,需要反復輸注濃縮紅細胞、血漿、冷沉淀、血小板等血制品來補充,嚴重浪費血液資源,極大地加重目前臨床用血的供需矛盾。因此對于這類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在介入栓塞治療時機上,可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選擇早期介入栓塞治療方式,通過血管造影,及時發(fā)現(xiàn)出血部位,并對出血血管進行栓塞治療,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止血效果,而且療效確切,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提高搶救成功率,促進患者早日治愈、康復。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甲組有效率為91.18%,高于乙組的73.08%,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甲組患者的止血時間(6.670±1.395)h、住院時間(10.785±3.413)d均短于乙組的(19.590±5.139)h、(15.553±3.140)d,輸紅細胞量(4.055±1.141)U少于乙組的(7.191±1.350)U,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于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來說,在決定治療時機上,選擇早期介入栓塞治療,可以提高止血效果,有效縮短止血時間、住院時間,極大地減少輸血次數(shù)和輸血量,減輕用血壓力,有效節(jié)約血液資源,對緩解目前血源緊張形勢,降低住院費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張凌,曹維軍.介入栓塞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臨床研究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學報,2008,42(2):202-203.
[2]何秋娟,陳蘭,廖少媚.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臨床護理研究.河北醫(yī)學,2010,16(7):872-873.
[3]張利,郭雪松,李紅梅.等.上消化道大出血放射介入治療的臨床分析.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2018,2(2):34-35.
[4]周明,史有喆,馬劍.上消化道大出血放射介入治療27例臨床分析.甘肅醫(yī)藥,2016,35(3):220-221.
[5]陳鵬飛,任建莊,韓新巍,等.醫(yī)源性上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診斷和栓塞治療.介入放射學雜志,2016,25(2):111-115.
[6]趙年,李春華,李德秀,等.上消化道出血SATE診斷及介入栓塞止血的臨床觀察.西南國防醫(yī)藥,2016,26(8):881-883.
[7]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急診醫(yī)師分會.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診診治流程專家共識.中國急救醫(yī)學. 2015(10):865-873.
[8]段軍民,李素森,劉麗珍,等.雙介入栓塞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7,33(18):2828-2830.
[9]王浩,陳光,高海軍,等.急癥動脈性消化道大出血的介入治療價值分析.中華介入放射學電子雜志,2015,3(1):4-8.
[10]于丹.189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診療分析.新疆醫(yī)科大學,2017
[11]張紅,喬宏寧,王曉白,等.消化道出血的介入診斷與治療.廣東醫(yī)學,2005,26(1):23-24.
[收稿日期:2019-11-13]
作者單位:526060 廣東省肇慶市第二人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