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爽
(山東財經大學 山東 濟南 250014)
自2013年9月和10月由習近平總書記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以來,截至2019年11月,中國政府已與137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簽署了197份政府間合作協(xié)議,“一帶一路”周邊國家和國內相關省份均獲益良多。2019年4月舉辦的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共有38個外方領導人、150個國家、92個國際組織、6000余名外賓參會,達成6大類283項建設性成果”①,共建“一帶一路”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共識。共建“一帶一路”的倡議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潮流,為“中國文化走出去”帶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和發(fā)展空間。
當前,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共建“一帶一路”,各參與國就商業(yè)、交通、能源、數(shù)字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合作越來越頻繁,合作、共享的范圍正在擴大,相關政策正在逐步完善,主要表現(xiàn)在:
第一,“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指導思想和最高目標,“一帶一路”是中國為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方案,它彰顯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理念。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導下,通過共建“一帶一路”不斷拓展中國與世界各國特別是周邊各國的合作,“全方位構建合作共贏的國際關系,形成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雛形,為最終實現(xiàn)‘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偉目標打下堅持基礎”②?!爸腥A民族文化共同體是以共同的語言文字、歷史記憶、傳統(tǒng)價值觀和共同心理特征等為紐帶組成的民族文化有機體”③,各民族文化在保有特色基礎上的交流、合作不僅有助于本民族文化的傳播和發(fā)展,也有助于構建人類文化共同體,文化共同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構成。
第二,加強政策制定的前瞻性和政策溝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保障。制定政策條文的前瞻性能夠在面對和解決問題時有據可依、便捷高效,如2015年7月7日公布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若干意見》,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一系列新型法律糾紛提供了一定程度的高效公正的司法解決渠道④,有助于為“一帶一路”建設營造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在具體的政策溝通層面,通過頂層設計,促成沿線國家形成趨向基本一致的戰(zhàn)略、決策、政策和規(guī)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可以就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和對策進行充分交流對接,共同制定推進區(qū)域合作的規(guī)劃和措施⑤。政策、規(guī)則等趨向的一致性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了相對一致的標準支持。
第三,中國政府聯(lián)合沿線各國政府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具體舉措包括:高層引領推動(如:習近平主席、李克強總理先后出訪沿線20多個國家與各國領導人會晤并達成共識)、簽署合作框架(與部分國家簽署合作備忘錄及中長期合作規(guī)劃)、推動項目建設(通過與沿線各國磋商推進一批成熟的重點合作項目)等。
第四,國家層面的政策鼓勵和專項支持,成為共建“一帶一路”中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強大助力。2014年11月8日,習近平主席宣布中國將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資源開發(fā)、產業(yè)合作和金融合作等與互聯(lián)互通有關的項目提供融資支持⑥,該基金的成立初衷是“以建設融資平臺為抓手,打破亞洲互聯(lián)互通的瓶頸”;2017年起,商務部啟動了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設,并最終確定了13家在文化貿易方面基礎扎實、成效顯著的國家文化出口基地;鼓勵建立并完善文化貿易中介組織。文化貿易和交流以文化企業(yè)為先導,以平臺為支撐,且多建立在基礎設施和文化投入的基礎上,因此國家層面的政策鼓勵和專項支持為中國文化走出去夯實了基礎。
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主要方式是對外文化交流、文化外交和對外文化貿易,共建“一帶一路”的倡議為中國“走出去”的文化內容建構帶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
“一帶一路”有助于“以文化主體性發(fā)掘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構建中華文化認同”⑦。文化主體性對內生成文化凝聚力,對外產生文化吸引力,是精神獨立性、認同自覺性和話語系統(tǒng)性的集合⑧。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不僅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發(fā)展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就中國文化走出去而言,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主體和本位的文化傳播、文化交流活動和文化內容產品開發(fā),能夠在充分發(fā)揮我國傳統(tǒng)文化深厚的歷史積淀優(yōu)勢、與現(xiàn)代聯(lián)通的理念優(yōu)勢和資源可開發(fā)性等優(yōu)勢,使其在現(xiàn)代化適應過程中形成中華文化認同,通過創(chuàng)新實現(xiàn)其對內的文化凝聚力、對外的文化吸引力。
“一帶一路”為中外文化資源提供了整合機遇。隨著對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貿易的逐步深入,中外合作制作文化內容屢見不鮮(比如中外合作制作的影視作品等),同時文化事業(yè)領域的中外合作的內容和形式也趨于多樣化,如2014年6月22日,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聯(lián)合提交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為中國首例跨國聯(lián)合申遺的典范⑨??鐕?lián)合申遺體現(xiàn)了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體現(xiàn)了“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共建共享”原則,跳出資源歸屬權意識,為文化資源保護和傳承開拓了新的發(fā)展思路。
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定制性”內容構建。除了商業(yè)性的內容生產(如影視制作等)外,為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各國依托中外交流史的脈絡,發(fā)掘、構建和定制的文化內容,如反映中外友誼的歷史故事挖掘、“一帶一路”故事叢書《共同夢想》的出版等。我國2019年出版了《共同夢想》“一帶一路”故事叢書第一輯的6種語言版本正式出版,故事內容涉及中國與馬爾代夫、塞爾維亞、肯尼亞、埃及、俄羅斯、西非等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交流故事20個?!豆餐瑝粝搿愤€會繼續(xù)出版第二輯、第三輯……,是對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文化交流活動的歷史回顧和當代故事構建,屬于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而進行的“定制性”內容構建。
“一帶一路”為中國文化內容走出去構建新的契機,比如2019年6月9日巴基斯坦駐華大使馬蘇德·哈立德代表巴基斯坦總統(tǒng),向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執(zhí)行主席龍宇翔頒授“巴基斯坦之星”榮譽勛章⑩。文化交流領域中的名人效應不僅體現(xiàn)在跨國娛樂明星及其作品演繹,文化交流中的跨國榮譽既是對文化交流過程和效益的認可,對于后續(xù)文化活動還能起一定的引導作用,文化交流之“星”還可以在跨國政府文化外交、文化交流乃至文化貿易中發(fā)揮重要的“意見領袖”作用。
中國文化走出去說到底是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依照美國學者拉斯韋爾的“5W”傳播模式,“誰(Who)”是傳播活動的開端和主導,因此傳播主體在中國文化走出去中也占據重要地位。“一帶一路”為“中國文化走出去”帶來了多元化的傳播主體(如政府機構、公益性文化組織、文化企業(yè)、網絡媒體、自媒體及個人等),且不同主體專長的領域各不相同。
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政府機構在文化外交和文化交流中發(fā)揮重要的主導作用,公益性文化組織主要起輔助作用。政府機構結合共建“一帶一路”的進程,在頂層設計層面對中國文化走出去進行全局規(guī)劃,包括國家層面的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加強國家間文化交流機制建設,成立由政府機構、文化機構、專家學者組成的國家智庫對中國文化走出去定措施、出方案等。具體實踐過程中,以政府機構為主導的文化藝術創(chuàng)作和展出交流活動,包括文物展覽、藝術品展覽、由商務部組織編撰《共同夢想》“一帶一路”故事叢書等。公益性文化組織在文化交流活動中同樣不以盈利為目標,可以充分發(fā)揮其傳承文化、滿足文化需求的功能,包括公益出版、公益文化交流、公募資金、培育及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技藝等。公益性文化組織在中外文化交流和文化外交中起重要的輔助作用。
“一帶一路”背景下,文化企業(yè)是對外文化貿易的核心主體。2017年我國共有文化骨干企業(yè)5.5萬家?。2018年,我國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為1023.8億美元,其中,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達184.8億美元,占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的18.1%?。2018年,我國文化、體育和娛樂業(yè)對外投資額為16.9億美元,占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額的比重為1.3%?。2019年我國文化產業(yè)繼續(xù)保持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結構不斷優(yōu)化。文化產業(yè)是關系中國文化開放傳播、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以及國家文化安全等文化走出去策略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文化產業(yè)運營的主體是文化企業(yè)。
多媒體融合成為國際文化傳播的主要策略。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中華文化逐漸突破語言障礙、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差異,在國際話語體系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逐步構建起“講好中國故事、展現(xiàn)中國風貌”的國際傳播新體系?。海外華語廣播作為國際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斷增強國際話語權,截至2016年底,我國國際廣播電臺在全球擁有101家海外整頻率播出電臺,每天播出近3000小時節(jié)目,覆蓋50多個國家的首都或主要城市約5億人口;在海外建有地區(qū)總站、駐外記者站、節(jié)目制作室、廣播孔子課堂等近100個機構和4115個聽眾俱樂部,漢語覆蓋全球98%以上的受眾?。與此同時,我國很多電視劇、電影、綜藝節(jié)目、文學作品等借助“中國故事”的“共情效力”走進國際文化市場,落地電視臺和網絡平臺是其主要傳播渠道,并取得驕人的成績。從上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一批優(yōu)秀的名著翻拍作品如《紅樓夢》《西游記》《濟公》等在海外引起引發(fā)了收視熱潮,20世紀90年代的《三國演義》《雍正王朝》等獲得了東南亞觀眾的歡迎,2014年《甄嬛傳》榮登美國HBO電視網,2015年電視劇《瑯琊榜》在美國的舊金山KTSF26播出,隨后在韓國、加拿大、日本、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等國也相繼播出。影視內容產品借助網絡媒體的海外傳播逐漸成為中國故事走出去的主要渠道。
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四全”媒體(即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講話,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指明了方向,自媒體平臺和用戶力量在中國文化對外傳播中的作用日益凸顯。首先,“四全”媒體時代有利于借助用戶力量在海外進行中國文化傳播,相關研究表明,“海外受眾主要通過傳統(tǒng)媒體、新媒體及中國產品、中國游客來感知中國,感受中國文化。前三者的比例分別是:61%、43%、41%”?,“2019年入出境旅游總人數(shù)3.0億人次,中國公民出境旅游人數(shù)達1.55億人次”?。中國公民出境游和外國民眾入境游發(fā)展迅速,公民成為行走的文化符號和文化傳播媒介,再加上Facebook、Twitter、Linkedin等社交平臺的加持,中國文化通過人員流動中的社交信息正多向傳播至世界各地。其次,以社交網站為代表的自媒體平臺和用戶聯(lián)動帶來巨大的微內容傳播效應,國際社交平臺成為重要的文化傳播突破口。國內媒體借助社交平臺互動達成內容傳播的例子也屢見不鮮。如2019年出版的《共同夢想》“一帶一路”故事叢書為方便讀者在線閱讀,“一帶一路”故事叢書編輯部開設“一帶一路故事”微信公眾號,陸續(xù)推送故事的中英文電子版、音頻及故事相關的花絮等。2016年,國際廣播電臺受眾反饋(互動)總量達5530萬;開設社交媒體賬號228個,粉絲總數(shù)8117萬;媒體日均閱聽量約2600萬?。其次,用戶個人借助國際社交媒體平臺進行的內容制作和傳播在中國文化國際傳播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以李子柒為代表的自媒體人上傳至國際社交平臺上的中國傳統(tǒng)鄉(xiāng)村生活視頻贏得全球粉絲的持續(xù)關注,短視頻中李子柒對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服飾文化、音樂文化和鄉(xiāng)村生活特色等進行了多角度演繹,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內容創(chuàng)新和渠道創(chuàng)新的典范。根據Alexa統(tǒng)計數(shù)據顯示,在YouTube訪問量前40名的國家地區(qū)中,包含亞洲、歐洲、非洲、南美洲等區(qū)域的24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以YouTube為代表的國際社交平臺不僅充當著內容傳播的平臺、信息反饋的平臺,更為用戶的再生產、共情式的再傳播提供了便利的渠道。
各高校和科研機構、海外留學生等也廣泛參與到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活動中。在新時期人文交流語境下,文化“走出去”的主體應該減少政府行為,鼓勵市場、民間參與?。中國文化走出去各主體的功能雖有差異,但彼此間建構的交互式聯(lián)動機制有助于推動“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和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一帶一路”背景下文化全球化伴隨著文化多元化,追求“和而不同”是中國一貫的文化理念,“一帶一路”戰(zhàn)略呼喚著文化共生?!耙粠б宦贰苯ㄔO使中國與世界各國聯(lián)系更加緊密,跨文化國際交往和人際交往日益頻繁,中國文化面臨多元文化挑戰(zhàn),既要繼承自身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個性,又要廣泛吸納其他文化優(yōu)良成果?。因此,從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zhàn)略高度出發(fā),要引導中華文化真正在海外落地生根、開枝散葉,實現(xiàn)入鄉(xiāng)隨俗的本土化和共存共融的主流化??!耙粠б宦贰北尘跋隆爸袊幕叱鋈ァ币诒S刑厣幕A上,實現(xiàn)落地生根需要做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借助文化內涵實現(xiàn)的民意相通是中國文化海外落地的內源性動力;“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文化與沿線國家間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有助于穩(wěn)固和加強中國文化海外落地的內源性動力?!耙粠б宦贰背h以“和而不同”“文化共生”為理念,沿線各國的固有價值理念與中國文化理念、價值理念間的“和諧共生”為中國文化在沿線各國“落地”提供了核心指導。中國文化走出去,應當努力降低中華文化走出去給所在國家原有價值理念可能帶來的沖擊乃至不安全感,始終為當?shù)囟嘣幕椭C共生提供中華文化優(yōu)質資源和美好價值,使中國智慧成為滋養(yǎng)他國日常生活與情感的人文養(yǎng)料和精神元素?。文化內涵和文化價值的內化認同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目標。
“一帶一路”有助于充分發(fā)揮和挖掘中國與沿線各國間的地緣優(yōu)勢。從地理空間上看,“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文化與中國文化歷史上是“和諧共生”的,其中包括多元化的宗教與中國文化在歷史上的融合互動(如佛教、伊斯蘭教等)、敦煌等地出土的文物見證了中外文化交流和藝術交流的歷史事實、“西學東漸”和“東學西漸”的歷史進程說明中外文化交流由來已久且從未間斷、中國文化(包括語言文字、禮儀、商業(yè)貿易、政治制度等)對臨近各國的文化發(fā)展影響深遠、“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中國與世界文化間是交流、融合和共生的關系等。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將充分發(fā)揮國內各地區(qū)比較優(yōu)勢,加強東中西互動合作,比如發(fā)揮新疆的區(qū)位優(yōu)勢和向西開放重要窗口作用,發(fā)揮廣西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鄰的獨特優(yōu)勢,利用長三角、珠三角、海峽西岸、環(huán)渤海等經濟區(qū)開放程度高、經濟實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優(yōu)勢,利用內陸縱深廣闊、人力資源豐富、產業(yè)基礎較好優(yōu)勢等?;中國四大區(qū)域全面開發(fā),相對于歷史上中國與沿線各國交流合作的地理區(qū)位而言,“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區(qū)位優(yōu)勢更強勁、更有針對性也更能發(fā)揮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資源優(yōu)勢。
國外受眾對于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程度,便取決于中華文化對其生產生活需求的相互關聯(lián)程度?。“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與沿線各國間的人員流動、貿易往來等越來越密切、貿易互補性強、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旅行為代表的服務貿易合作態(tài)勢良好?,中國文化走出國門的內容、形式和頻率都得到了多元化的增強,中國文化資源開發(fā)與沿線各國民眾的生活關聯(lián)度日益緊密,中國文化內容、中國故事和中國文化產品在沿線各國的辨識度有所提高,并且隨著互利貿易的推進、貿易的繁榮,沿線各國受眾對中國文化的關注、認知、理解和認同程度會隨之增強。綜上,“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文化在沿線各國“落地”提供了內涵相融相通的內源性動力、價值理念和諧共生的理念指導、區(qū)位優(yōu)勢和關聯(lián)性的文化認同等機遇。
因此,面對“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文化走出去帶來的政策機遇、內容構建機遇、傳播主體多元化機遇和“落地”機遇,中國文化應當以何種形式、如何高效地走出國門并使之為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發(fā)揮功效就成了亟待探究的問題。
【注釋】
①《攜手奔向互利共贏的康莊大道——習近平主席出席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紀實》,新華網,2015年 04月 28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4/28/c_1124429866.htm。
②李月明:《“一帶一路”建設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關系研究》,《實事求是》2020年第1期,第40頁。
③傅才武、嚴星柔:《論建設21世紀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5期,第63頁。
④孔慶江:《服務國際合作大局 提升自身業(yè)務水平 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司法保障》,《人民日報》2015年09月18日,第07 版。
⑤《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愿景與行動的20條“干貨”》,新華網2015年03月28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03/28/c_1114794890.htm。
⑥《絲路基金的“五個W和一個H”》,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silkroad/。
⑦張耀軍:《對新時代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幾點淺見——兼論中華文化“一帶一路”傳播的可及性》,《江淮論壇》2020年第1期,第141頁。
⑧胡鈺、薛靜:《論人類新文明視野下的中華文化建設》,《出版發(fā)行研究》,2019年第1期,第7頁。
⑨柳絲:《申遺,用文化聯(lián)通世界》,《光明日報》2014年6月23日,第05版。
⑩《巴基斯坦總統(tǒng)授予龍宇翔“巴基斯坦之星”榮譽勛章》,新華網2019年6月10日,http://ydyl.news.cn/2019-06/10/c_1124603391.htm。
?《中國文化產品進出口連續(xù)多年保持順差》,人民日報 2018年 10月 02日,http://www.xinhuanet.com/2018-10/02/c_1123514045.htm。
?國家統(tǒng)計局:《文化事業(yè)繁榮興盛 文化產業(yè)快速發(fā)展——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fā)展成就系列報告 之 八》,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7/t20190724_1681393.html。
?國家統(tǒng)計局:《文化事業(yè)繁榮興盛 文化產業(yè)快速發(fā)展——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fā)展成就系列報告 之 八》,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7/t20190724_1681393.html。
?國家統(tǒng)計局:《文化事業(yè)建設不斷加強 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成績顯著——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fā)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七》,http://www.stats.gov.cn/ztjc/ztfx/ggkf40n/201809/t20180913_1622703.html。
?國家統(tǒng)計局:《文化事業(yè)建設不斷加強 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成績顯著——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fā)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七》,http://www.stats.gov.cn/ztjc/ztfx/ggkf40n/201809/t20180913_1622703.html。
?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課題組:《2016-2017年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分析報告》,《對外傳播》,2018年第2期,第18-21頁。
?周音:《2019年中國入出境旅游總人數(shù)3億人次 同比增長3.1%》,中國新聞網2020年03月10日,http://www.chinanews.com/cj/2020/03-10/9120457.shtml。
?國家統(tǒng)計局:《文化事業(yè)建設不斷加強 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成績顯著——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fā)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七》,http://www.stats.gov.cn/ztjc/ztfx/ggkf40n/201809/t20180913_1622703.html。
?隋璐怡:《YouTube社交平臺網紅傳播力分析——兼論李子柒海外走紅的案例啟示》,《國際傳播》2020年第1期,第80頁。
?王娟、龍俊:《人文交流視角下中國文化“走出去”路徑建構》,《新聞研究導刊》2018年第14期,第74頁。?覃玉榮:《“一帶一路”建設下廣西與東盟多元文化融合的思考——基于跨文化交際視角》,《廣西社會科學》2017年第12期,第67頁。
?姚億博:《讓走出去的中國文化也能“余音繞梁”》,光明日報2018年01月25日,第07版。
?孫宜學:《中外文化共生:問題與對策》,《對外傳播》2018年第07期,第55頁。
?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 動》,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fwydyl/zcwj/201511/20151101193007.shtml。
?張耀軍:《對新時代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幾點淺見——兼論中華文化“一帶一路”傳播的可及性》,《江淮論壇》2020年第1期,第142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8年秋季)》,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綜合司2018年11月12日,http://zhs.mofcom.gov.cn/article/cbw/201811/2018110280551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