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清
教師即課程,好的教師即好的課程,好的班主任就是好的德育課程。60 余年連續(xù)擔任班主任,培養(yǎng)了一批批優(yōu)秀的學子,僅此一點,就可以確認,李庾南老師是一位好班主任,要不然,她早就被時代、社會以及學生、家長等“謝絕”了??梢哉f,李老師本身就是好的德育課程。
李老師本身就是好的德育課程。她的確是更多教育者可以“拿來教人(包括教自己)”的、極具教育價值、極富育人魅力的“課程”?;蛟S只有極少數(shù)特別優(yōu)秀、杰出的教師才有狹義德育課程的價值與功用,這也是他們區(qū)別于一般教師的重要標志。
李老師把自己“修”成了好的德育課程。幼年失怙,青少年時期生活艱辛,姐妹三人靠母親為別人打零工的一點收入維持生計,勉強度日。作為長女,李老師自小養(yǎng)成獨立自主的品格。她靠人民政府接濟,讀完小學、初中和高中,高中階段,憑著不服輸?shù)木瘢蔀閮?yōu)秀畢業(yè)生。因為要早點工作養(yǎng)家,她沒有考大學,而是直接走上了教學崗位。她的大多(數(shù)學)學科知識和全部學科教學知識都是在工作和生活中自學、自練、自悟、自得的。而當她業(yè)已成為一名熟練的、優(yōu)秀的教師之后,還是沒有停下自學、鉆研和進取的腳步。1978 年,她開始進行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創(chuàng)立了“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獲評首屆國家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正如冰心老人所說:“成功的花兒,人們只驚羨她現(xiàn)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痹幸欢螘r期,“活在當下”似有成為社會主旋律的趨勢,時時、處處不乏“佛系青年”的身影,勤奮進取甚至被一些人調(diào)侃和諷刺。習近平總書記發(fā)出“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時代強音,使得艱苦奮斗的精神和意志又重新回到一代人的心靈深處。今天,我們有必要認真聆聽李老師的奮斗故事,挖掘她的奮斗史,讓她以及更多老一輩教育人身上所蘊含的可資成為優(yōu)質(zhì)德育課程資源的奮斗精神彌散于學校工作、師生生活之中,相信更多人將由此受益,實現(xiàn)人格境界的躍升。李老師長期修為、積久而成的這些“課程”正是“活的課程”,倘能活學、活用它,則一定會為各自的生命成長注入不竭的動力。
李老師善于用“最優(yōu)化教學”實現(xiàn)自身作為德育課程的價值,這里包含兩層含義:其一,正如赫爾巴特所說,沒有無教育(德育)的教學,每一門學科、每一種教學都有它一定的德育意蘊,都有它作為一種獨特的德育課程的獨到價值。李老師很好地發(fā)揮了數(shù)學“使人嚴密”的學科功能,并且始終如一。每一輪新的教學,她都不重復過往,總是重新備課、重構(gòu)新課;每一堂課,她都引領學生沉浸在數(shù)學學習的世界之中,和大家一起充分領略數(shù)學的理性之美以及嚴謹?shù)倪壿嬎季S所帶來的深度的(而不是膚淺的)學習樂趣。喚醒、重現(xiàn)和激活、放大學科自有的魅力,這是“教學道德”的應有之義;讓學生因喜歡數(shù)學、愛數(shù)學而學,這是數(shù)學教師德性光輝最重要的體現(xiàn);其二,“自覺覺人,自度度人”,李老師不僅用數(shù)學來教人,而且“用自我來教人”,她的教學行為閃耀著宗教般教育情懷的光澤。
佛教有“自度度人”之“教義”,而真正進入某種化境的教學一定是教者抵達了滲透學科知識的彼岸而又把學生度向彼岸的行為??梢哉f,每一堂課,李老師都是這樣“度人”的,更可貴的是,基于個人的“自學人生”,她也把自學的方法及其內(nèi)蘊的高度智慧、頑強意志等“度”與學生。李老師是自學成才的楷模,沒有一以貫之的自學,她不可能掌握高深的數(shù)學專業(yè)知識,不可能教給學生良好的自學方法,更不可能在改革開放之初便獨創(chuàng)與后來新課程精神(如自學、合作、探究)深度契合的教學法。在“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中,自學是基礎,失此便失去此種教學法的根本與全部。自學是一種自我教育,學科自學除了能使學生在相關知識和能力上獲益,也能對他們的德性自養(yǎng)、良知自育等產(chǎn)生正向的遷移和影響。從一定意義上說,自學也是“人”的自我確立。在較大程度上,自學即自育,自育能自立,能為社會或人類培養(yǎng)出更多合格之人、優(yōu)秀之才,可以也應當將“自學”確立為一個重要的邏輯起點。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一書中說:“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教育他自己的人,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睂罾蠋煻?,不是未來已來,而是未來早來;她不僅站在時代浪潮的前頭,而且也引領著時代的潮流。她把教學變革之矢射向?qū)W生自學與自我教育,射向(教師)對自學與自我教育的引導和促成,這就是一種“最優(yōu)化教學”;而為這種教學所用的不只是一般教材、普通知識,也不只是某種創(chuàng)新方法、藝術方式。在我看來,更多的是“她這個人”,或者說是“她整個人”,也是她的“自學人生”。
有怎樣的教師,就有怎樣的教學;有自育的教師,就有(指向)自育的教學。這樣的教學必定是道德性的教學,也是別樣的道德教育。
“教師即課程”,有學者將此分為緘默性課程、體驗性課程和生成性課程。本文分三個方面加以論述,它們無意中與上述分類基本對應。接下來,我將說說李老師基于自我人生經(jīng)歷的師本顯性德育課程的“生成”問題。
我們說李老師“敢于”,也至少包括兩個方面:其一,她有作為學生學習之優(yōu)質(zhì)德育課程的資源、資格和底蘊、底氣。我見過一些班主任,動輒鼓勵學生“做最好的自己”,這一說法本身妥不妥當姑且不論,有一點很現(xiàn)實且不容回避,那就是:我們自身有沒有努力地去“做最好的自己”?很多教師非但自己沒有做到,甚至根本就無意于將之付諸踐履。自己不想做的事卻要學生去做,豈非悖論和怪事?李老師堪稱“做最好的自己”之典范,她也一直在引領、促進學生“做最好的自己”,這在她那里,沒有半點矯情和勉強——她自己就是這樣做的,如此教人,自然而然,不厲而威;其二,她每每巧抓契機,和學生分享自己的奮斗經(jīng)歷、成長故事、成功感悟,此時,她不故作低調(diào),也不“琵琶遮面”,而是親切坦誠、磊磊落落。
李老師有許多故事,其中不乏“勵志篇”。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為選舉國家領導人投上神圣一票;外出講學,回來路上卻在顛簸的海輪甲板上完成一篇重要的教學論文;參加全國性數(shù)學工作會議,面對來自各地的名家,敢于發(fā)聲,使自我探索的經(jīng)驗及其理性思考受到關注,并由此初步躋入國內(nèi)初中數(shù)學名師之列;為彌補教育理論上的不足,于一天之中,穿梭于省內(nèi)三座城市,虛心向?qū)<艺埥獭瓕W生是喜歡聽故事的,尤其是聽自己非常尊敬和崇拜的老師的故事,這些故事把他們帶入較高的精神境界,使他們不免稚嫩的心靈時時響起清脆的拔節(jié)聲,甚至偶有“脫胎換骨”之感。是的,學生精神成長需要一些“關鍵事件”,這些會使其在歷經(jīng)較長時間的、悄然的“心靈量變”之后發(fā)生一次(次)質(zhì)變。李老師講述的故事此刻就生成了顯性的德育課程,它讓學生美妙的“心靈質(zhì)變”成為一種可能,進而成為一種現(xiàn)實。我們常說“行勝于言”,我們也折服于一些具有卓越人格的人們的嘉言懿行。無聲的行動可以成為一種好的隱性課程,而以實際行動作為強大支撐力量和生動注腳的言說,則是為當前學校教育所亟須的顯性課程。
隱性課程潤物無聲,使人悄然拔節(jié);顯性課程激蕩人心,使人昂揚向上。兩種形態(tài)的德育課程融為一體、交互輝映之日,也常常是學生道德成長態(tài)勢最為喜人之時。我們在李老師的班主任工作中,不時能感受學生如此喜人的成長態(tài)勢……
澳大利亞課程學者沃爾克說:“教師的日常生活已經(jīng)與課程整合在一起,教師與課程不可分隔,就像骨骼與肌肉不可分隔一樣?!逼鋵崳沃褂谌粘I?,李老師整個教育人生都與“德育課程”渾化無痕。她用60 余年“班級育人”的實踐,幾近完美地寫就了一部“教師即課程”的德育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