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庾南
學生們課后常跟我聊天,有時候會問我:“李老師,您為什么還不退休?我奶奶早就退休在家享福了,比您還小兩歲呢。”有的學生說:“李老師,我奶奶每天早上去晨練,然后打打牌。您每天還要到學校工作,我們早早到校,您也早早到校,何必這么辛苦?”有的學生說:“李老師,您還要教兩個班,做兩個班的班主任,太辛苦了。”我覺得,學生問這些話,實則隱含或表明了他們一定的價值觀和幸福觀取向。價值觀決定人的自我認識,它會對一個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標、追求方向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因此,我想上一堂班會課,幫助學生感悟和校正生命的意義和生存的價值,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知識目標:在思考與討論中對自身的價值有更深入的理解。
情感目標:通過分享勵志故事,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幸福觀。
行為目標:用實際行動實現(xiàn)人生價值。
(教師在黑板上板書尼采的名言: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師:同學們,大家注意到我們學校對面是什么了嗎?
生:體育館啊!很多人在那里放音樂、跳舞,我每天從校門口走,都能聽到呢。
師:有同學問我為什么還不退休,早上還要騎著自行車來上班,為什么不到那里去跳跳舞,同學們,你們知道李老師怎么想的嗎?
生:李老師熱愛事業(yè)。
生:李老師熱愛做老師,喜歡我們。
師(微笑著點頭):是的。同時,李老師認為,我也在跳舞!我比跳舞有更多的收獲。
(教師微笑著,停頓不語,學生們滿臉疑惑)
師:我每天騎自行車,經(jīng)過那個燈光球場門口時,伴隨著音樂,我的腳踩得也很合節(jié)拍,不相當于在跳舞嗎?跳舞的目的不是鍛煉身體、愉悅心情嗎?我的腳伴隨音樂在踩,我感到心情愉快,也達到了鍛煉的目的。同時,我覺得自己比那些在廣場上跳舞的人有更多的收獲。為什么呢?
(學生們期待地看著我,等待答案)
師:廣場上跳舞的人也許鍛煉完就回家洗洗澡,曬曬太陽。我每天來上班,跟你們一起學習知識,討論做人、做事的道理,你們說哪個更有價值?
生(恍然大悟):哦!
師:也有同學問我,為什么還上課,還做班主任。同學們知道我的課為什么能上到今天這個水平嗎?這就是上了幾十年,天天上、天天磨的緣故。中國有句古話,“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我如果離開了課堂,那么,對教材、對知識的理解就會慢慢減少,變得生疏。我不做班主任,不走到你們中間去,我就不了解你們怎么想、怎么做的,我就不能有效地幫助你們解決問題。大家一定知道“實踐出真知”的道理,我在教學研究上之所以能歷經(jīng)30 多年而根深葉茂,生機勃勃,就是因為有了實踐的沃土。離開了課堂這片土壤,離開了實踐這個源頭,我的教學研究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師:同學們都知道,我只是一個高中畢業(yè)生,沒有上過大學,這是我一生的遺憾。走上講臺以后,我有一個志向:要做一名好老師。我為自己立下的“好老師”標準有哪些?有三點:第一,孩子們喜歡聽我的課,需要我教;第二,家長想把孩子送到我教的班級,信任我;第三,社會認可我。這也是我的工作目標,我一直為實現(xiàn)它而努力。我沒有讀過很多的心理學、教育學書籍,怎能教好數(shù)學,做好班主任呢?那就是實踐。課堂教學、班主任工作就是我的實踐陣地。我就是在實踐中成才的,也是和一屆屆學生一同成長的。我要繼續(xù)生長,不斷成長,我不能離開課堂,也不能離開大家。
師:我一直堅信,不只是專家教授,每一位教師都可以憑自己的努力留下自己的印跡。同學們知道什么是我最大的幸福嗎?
(學生們自由討論并發(fā)言)
師:作為一名老師,我認為最幸福的就是學生喜歡、家長信任、社會信賴。我已經(jīng)80 歲了,本來,人老了,人家可能會說,這個人老了,不中用了。雖然我現(xiàn)在已成為“李奶奶”了,可是,我就是因為一直和你們在一起,一直在課堂,還被你們所需要,所以覺得精神飽滿,渾身充滿活力,生活充滿希望。(稍做停頓)我感到我活得很有意義、很有價值,我活得很驕傲、很自豪、很幸福!
師:其實,我也是受到一些英雄模范、革命前輩精神的熏染,才形成這些人生觀的。同學們也是在我們這個英雄模范人物輩出的年代成長著,大家先以小組為單位,分享感動過你、激勵過你的故事,等會我們再邀請代表在全班分享。
(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分享故事)
學生代表1:我想起2018 年“感動中國人物”之一的張玉滾的故事。張玉滾大學畢業(yè)后,放棄在城市工作的機會,回到家鄉(xiāng),從一名每月拿30 元補助、年底分100 斤糧食的民辦教師干起,一干就是18 年。他所在的學校比較偏僻,路沒有修好,他就靠一根扁擔把學生的課本、文具挑進大山,一挑就是5 年。學校缺老師,他就潛心鉆研每一門課程,苦練教學本領(lǐng),千方百計上好每一堂課。學校寄宿的孩子多,他學縫衣做飯,甚至學開藥方治病。18 年堅守深山,張老師送走了一屆又一屆學生,在日復一日的忙碌中,黑發(fā)熬成白發(fā),但他未曾想過離開。張老師的堅定執(zhí)著與奉獻精神讓我感動,我想,也許大山里的孩子需要他,這就是他堅守山村教育的最大動力吧,他的生活雖然清貧,但我覺得,他的人生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值得我們稱贊和學習。
學生代表2:對于《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倫·凱勒,大家一定不陌生。她很小的時候,就因為生病而喪失視力和聽力。原本,她覺得自己人生失去了價值,因為她的生活一片黑暗,完全就是一個廢人。但是,莎莉文老師的到來為她的人生帶來了光明。在莎莉文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下,海倫·凱勒獲得了新生。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海倫·凱勒在學習中堅持一個信念:她一定能夠把自己所學習的知識記下來,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為此,她每天學習10 個小時以上。最終,她成了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真正實現(xiàn)了“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的理想。海倫·凱勒在那么艱難的條件下通過努力都能為社會做出貢獻,讓自己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比起海倫·凱勒,我們要幸運得多。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偷懶、享福呢?
…………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人要活得有價值,這個價值標準是什么?就像我們不少同學說的那樣,應該是對他人有貢獻,對集體有貢獻,對國家有貢獻,對人民有貢獻,對人類有貢獻。我80 歲了,依然走遍全國上課,2019 年暑假還到新疆講學,上示范課,做講座。
(屏幕展示2018年11月教師在蘭州坐在輪椅上為來自全國各地的數(shù)百名實驗學校教師上課的照片)
師:那時候我腳受傷了,只能坐在輪椅上上課。本來同行的老師都勸我不要上,說聽課的老師、學生一定能理解的。但我想,與會代表來自全國各地,是來觀摩我的課、聽我講座的,讓人家白來,那怎么行?我的個人利益必須服從集體的利益。成千雙眼睛期待地看著我,成千雙耳朵等著聽我講,在這種情況下,只要還能爬起來,我就必須站到講臺上去。所以,我就坐著輪椅上課了。同學們請看,照片中那些聽課的學生那么專注,大會堂坐滿聽課的老師,大家都在鼓掌。那一刻,我感覺我的存在是教育的需要、孩子們的需要、各地教師的需要。我覺得無比感動,萬分幸福。大家說,我這樣做值不值得?
(學生自由討論)
師(總結(jié)):我都80 歲了,仍然在課堂上生長,在工作崗位上“享?!保螞r正值青春年少的你們呢。人生是有限的,但人生必須要有點精神,這個精神應該定格在什么上面?你活著必須有價值,不一定要做出大的貢獻,但是有人需要你,信任你,這就是價值。讓我們都能成為一個有點精神的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被人需要、被人信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