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qū)第一中心小學
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重要組成部分,在于培養(yǎng)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傳統(tǒng)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已不適用于當前作文教學。我們必須尋求基于因材施教理念下的分層指導,使不同層次學生的作文水平均有所提高,實現(xiàn)預期課程目標。對此,本文將從多方面分析因材施教的作文指導策略,與廣大教師交流探討。
分層是因材施教的首要條件,教師在分層之前需全面了解學生情況,從多方面考查學生學習方式、智力、語文水平等,之后根據(jù)考查結果將學生劃分為基礎層、發(fā)展層和提高層三個學習層次。
其中A層學生語文基礎知識扎實,對寫作有著濃厚的探究和學習興趣,思維靈活、嚴謹,并具備較強的探索精神和學習能力。B層學生能掌握寫作基本知識,具備自覺學習習慣,也有一定的學習方法和能力。C層學生寫作基礎水平較差,對寫作無較大的興趣,缺乏作文學習動力。確定分層后則需要運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在期中和期末兩個重要節(jié)點再次調(diào)整分層,最大限度發(fā)揮因材施教的優(yōu)勢,促使所有學生均朝著高層次提升和發(fā)展。教師在此過程中應充分認識到分層教學并非對教育分層,而是基于因材施教原則實施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挖掘學生的潛能。
課堂是學生作文訓練的主陣地,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應堅持因材施教原則,使每個水平的學生均有所提升。在訓練內(nèi)容方面,B層和C層則集中于標點、字、詞、句等方面,讓學生將每句話和每段話寫通順,A層學生重點在于謀篇布局和雕琢語言,指導學生正確選材立意,梳理層次結構。
例如語文作文要求寫植物特征,教師可讓學生嘗試寫自身熟悉的學習用品特征,其中B層和C層學生要求細致觀察學習用品某個方面,語言生動具體;A層學生則要思考如何使文章更具有新意。正因寫作任務不同,難度也自然不同,每個層次學生均得到鍛煉。B層和C層學生在指導訓練中掌握刻畫局部技巧,A層學生則獲取全新創(chuàng)作機遇,有效調(diào)動學生參與作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還可結合現(xiàn)實生活指導學生寫作,因為生活是寫作源泉,教師只有貼近學生生活才能使作文指導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例如教師設置“美食節(jié)”寫作主題,由于該主題緊貼學生日常生活,學生均有較強的參與興趣。但很多學生無法具體描寫燒烤食物的過程,教師則指導B層和C性學生寫出燒烤時動作和食物變化,讓A層學生寫出食物在燒烤中的具體變化以及周圍同伴的語言、動作、表情以及自身心理活動,如此一來不同層次學生均成功寫出燒烤食物過程,更提高了寫作水平。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培養(yǎng)人好似種植花木,要明確各種花木的特點,才能有區(qū)別性的對其施肥和培育,因材施教的理念也是如此?!闭Z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每個學段都有不同的寫作目標,但即使相同年段,其寫作水平也會存在差異。如果教師在這種情況下批改作文仍舊要求所有學生均達到同一標準,必然會打擊寫作水平較差學生自信心,還會影響水平較好的學生繼續(xù)拔高。因而分層批改非常重要,可以使每個學生均能明白自身存在的不足,并予以改進,提高寫作水平。
首先明確寫作水平存有差異:第一層次學生作文錯別字多,語句不通,文章結構混亂,段落間缺少聯(lián)系。第二層學生雖然語句通順,條理清晰,但內(nèi)容較為空洞,缺少細節(jié)描寫和真情實感。第三層學生遣詞用句極為熟練,邏輯結構合理,有具體細節(jié)和情感描寫。教師明確班級學生寫作水平后,就能在批改中提出針對性意見,有利于提高學生寫作水平。其次修改要求多層次:語文教師可結合學生不同寫作基礎,在批改中提出相應的要求,使不同層次學生均能達到教師提出的要求。例如針對第一層次要求文章無錯別字,明確寫作重點。對第二層學生則要求寫出1-2處生動細節(jié),對第三層學生則以推敲字詞和句子表達效果為主。對于寫作基礎很差的學生,只要能文從句順且明確寫作重點即可,如果要求過高,則會打擊學生寫作的自信心,降低批改效果。針對寫作水平較好的學生,教師可在批閱中提出“美中不足”的修改意見,激發(fā)學生潛力,提高寫作水平。
總之,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其寫作能力、語文基礎知識、學習水平等均存在差異,如果教師在作文教學中依舊運用統(tǒng)一的教學模式,必然不利于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影響課堂教學效率?;谝虿氖┙痰姆謱幼魑闹笇茏屆總€學生均獲得不同程度的提升,能讓其在學習中產(chǎn)生幸福感、成就感和歸屬感,在提高作文教學效率的同時為其終身學習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