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蘭州天慶實驗中學 張靜
蘭州市中考改革正式啟動,該市將從2018年入學的七年級學生開始,實施高中階段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試點工作。通過完善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制度,建立健全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改革招生錄取辦法,實現(xiàn)中考合理分流,促進高中階段學校特色化、多樣化發(fā)展,更好地滿足不同潛力學生的發(fā)展需求,提高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水平,完善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人才培養(yǎng)體系。
根據對文件的解讀,中考改革變化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考試內容上,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是強調嚴格按照國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命題的水平性考試,減少了單純記憶、機械訓練性質的內容;試卷的整體難度適當,緊密聯(lián)系社會實際與學生生活經驗,注重對能力的考查,杜絕偏題、怪題。二是改革考試方法。以筆試為主,探索面試、口試、實踐考查、實驗操作和技能測試等多種方式。三是在成績呈現(xiàn)方式上,提出可以采用分數(shù)、等級等多種形式呈現(xiàn),鼓勵有條件的地區(qū)實行“等級”呈現(xiàn),適度減輕學生的考試壓力。四是在錄取計分科目的構成和數(shù)量上,要求在語文、數(shù)學、外語3科以及體育與健康科目之外,沒有納入總成績的科目考試成績合格即可。
中考是九年義務教育的成果考試,是向高中輸送人才培養(yǎng)的樞紐環(huán)節(jié)。它的權威性、公平性無可替代。但隨著社會發(fā)展的節(jié)奏愈來愈快,對于全面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導致對于人才的綜合性培養(yǎng)必須提前。強調全面性、基礎性,扭轉片面的應試教育傾向,更好地引導素質教育,形成育人合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防止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只會“死讀書”,而不會“用書”。中考考試模式的改革對初中階段的化學教學提出了更新、更嚴、更全面的要求,教學方法要同步改革換代,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能力,引導學生積極地投入化學學科的學習中。
化學本身就是一個以操作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瘜W的產生和發(fā)展,無論是化學理論、化學概念還是各類元素特征,均是基于大量實驗而摸索、總結出來的自然規(guī)律和現(xiàn)象,它的科學性和嚴謹性也是來自各種科學實驗。想要學好化學這門學科,光靠死記硬背是完全不夠的,更多的是通過帶領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化學實驗,教會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認識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從而正確引導學生對科學的探索,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達到真正的自主學習的目的。
1.要求課前預習。課前預習可以掃除課堂學習中的基本障礙,對教師講解的內容可以結合自己本身自主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從被動接受教育到主動拓展學習,學習效果更良好。
2.注重聽課質量。在上課過程中,作為學生,作為受教育者,最重要的都是集中注意力,認真聽取教師在課堂當中闡明的觀點和道理,學習教師在講述過程中的思維形式、知識規(guī)律和運用方法。課上聽課質量不高,不僅浪費了寶貴的課上學習機會,而且也將占用課后的時間,得不償失。
3.及時復習。俗話說“趁熱打鐵”,形成高頻度的復習習慣可以再次鞏固對知識點的記憶和內容的理解,防止快速遺忘。隨著記憶的加深,復習的頻率可逐步放緩,也有利于新知識的接收。
結合教材內容和中考考試重點,在化學學科的日常教學過程中,注重由淺入深,帶領學生逐步開拓視野,走向未知而奇妙的自然領域。
化學學習方法總結起來就是“觀”“動”“記”“思”。
“觀”指觀察。基于書本但又脫離書本,引導學生觀察周遭的事物和現(xiàn)象,觀察“反應前——反應中——反應后”的狀態(tài)差異和進行順序,觀察包括氣味、顏色、狀態(tài)等現(xiàn)象,并學會如實記錄、尋找規(guī)律,然后結合書本知識及教師的講解,讓學生自行分析、概括,得出結論。
“動”指動手操作。很多學生對化學抱有較大興趣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化學實驗,通過實驗,不同的元素、不同的操作防范、不同的環(huán)境條件,產生的實驗結果均不相同,在自己動手實驗操作的過程中,可以不斷加強學生對于化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相較于傳統(tǒng)的書本教學,更能加強學生的知識印象。
“記”指知識記憶。初中化學是高中化學的基礎,它沒有復雜深入的知識考點,但是基礎的化學理論對于初中生而言是較為復雜和繁多的,單純的背書是行不通的,還需要融入課堂的認知及自我的解讀,實驗操作是加強記憶的一種有效方式。此外,還可以通過列舉圖表法、對比法、數(shù)字符號法、規(guī)律觀察法、聯(lián)想記憶法等方法,將知識點融入日常生活中,使書本化的知識變得立體化、生動化,才能記得清、記得牢。
“思”指問題思考。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灌輸生硬的書本知識,不如教會學生如何思考問題,化學本身的發(fā)展歷程就是人類不斷發(fā)現(xiàn)并思考的進程。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要形成多向學生問題的習慣,利用實驗觀察、內容聯(lián)想、課堂交流、實踐活動、小組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分析問題、思考問題,主動地參與討論,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