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曉宇,李鎂
(南昌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西南昌 330099)
安源是中國工人運動的搖籃, 孕育了具有獨特內(nèi)涵的安源紅色文化精神, 同時安源紅色文化也是中國革命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萍鄉(xiāng)市安源地區(qū)擁有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 秋收起義和安源路礦工人補習夜校舊址等一批紅色文化資源, 建有國家級和省級紅色文化教育基地, 在傳承和發(fā)揚紅色文化精神方面具有代表性。而在如今大數(shù)據(jù)時代背景下,應用于英語學習的信息技術工具多種多樣, 近年來以移動學習APP 為主?!俺菍W習通”是超星集團研發(fā)的融資源、課程、學習、評測、交互一體的手機移動學習APP。它立足于信息化與各學科學習的深度融合,是面向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移動學習專業(yè)平臺。 學生可以在線上學習各類課程,共享課程資源,也可以建設課程資源供他人共享。 鑒于“學習通”上這一資源共享的特點,該研究依托超星學習通移動端的靈活、便捷,方便操作等多種特性,結(jié)合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移動平臺,建設安源紅色文化翻譯專題資源, 將紅色文化資源通過移動平臺進行呈現(xiàn),突出資源的開發(fā)與共享。
筆者出生在革命紅色文化安源區(qū), 深受安源紅色文化思想灌溉。 筆者作為紅色文化譯者多次探訪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 秋收起義紀念碑以及安源路礦工人補習夜校舊址等紅色文化遺址, 向老一輩親朋好友尋求意見,聽取老一輩紅色文化歷史故事,以及利用圖書館的相應資料,對收集到的中英文資料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了安源紅色文化英文資料少之又少, 而中文資料其語言特點有比較獨特。 首先安源紅色文化資料記錄了清末以來發(fā)生的革命歷史事件、存留的革命遺址,如同盟會舉行的第一次武裝起義, 震驚中外的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等這些具有大量歷史革命人物的歷史事件以及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等真實信息。其次資料中還含有大量的具有獨特內(nèi)涵的安源紅色革命文化語言以及對仗工整的成語、詩句、民間俗語,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文物等物質(zhì)文化形態(tài)和革命斗爭中形成的安源精神傳統(tǒng)、紅色風情,加深了譯者的翻譯難度,如“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武裝斗爭”“農(nóng)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寧死不屈,英勇斗爭”等。這些與紅色革命實踐相結(jié)合,既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思想的非物質(zhì)文化形態(tài)是安源紅色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又體現(xiàn)了安源紅色文化精神。然而將這些紅色文化資料翻譯,要與世界共享,在外國人不太了解中國近代史的情況下,就會造成對翻譯的誤解,從而不能較好地傳播紅色文化。 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結(jié)合中外語言的特點,補充相關背景知識,讓中外受眾都能夠清楚理解其表達的含義。
所謂直譯,就是既要保持原文內(nèi)容,又要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 譯文的語言(或目的語)與原文的語言(或始發(fā)語)常常用相同的表達形式來體現(xiàn)同樣的內(nèi)容,并能產(chǎn)生同樣的效果。 具體示例如下。
(1)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位于中國江西省萍鄉(xiāng)市安源鎮(zhèn),是紀念性革命博物館。前身是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遺址陳列室。 創(chuàng)辦于1956年,1968年興建陳列館,1969年開放,1984年8月改現(xiàn)名。該館占地面積200 畝,建筑面積3 245 m2,陳列面積2 400 m2。 Memorial Hall of Anyuan Road Mine Workers Movement, located in Anyuan Town, Pingxi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is a Memorial Revolutionary Museum. It is formerly known as the Anyuan Road Mine Workers Club site showroom. Founded in 1956, the exhibition hall was built in 1968. And it was opened in 1969 and the present name was changed in August 1984. The museum covers an area of 200 mu (a unit of area, 1 mu =666.67 square meters). The construction area is 3 245 square meters and the display area is 2 400 square meters.
(2)安源是中國工人運動的搖籃。
Anyuan, is the cradle of Chinese worker’s movement.
(3)安源精神文化是戰(zhàn)爭年代形成的革命傳統(tǒng),其核心是安源精神——義無反顧、團結(jié)奮斗、勇于開拓、敢為人先。
Anyuan spiritual culture is a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formed in the era of war, and the core of which is the Anyuan spirit——To proceed without hesitation, strive with concerted efforts, have the courage to pioneer, and dare to challenge bravely before others.
(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hinese revolutionary is like a single spark kindles a prairie fire.
以上這些例子,有的是介紹性文字,有的運用了明喻、暗喻的修辭手法,有的則是一些四字成語,通過采用直譯法,更能體現(xiàn)原文內(nèi)容,如“義無反顧”“勇于開拓”,直譯凸顯了這種精神的偉大;運用明喻和暗喻的修辭進行直譯, 凸顯安源的重要性以及中國革命的壯烈,引起共鳴。
所謂意譯,就是只保持原文內(nèi)容、不保留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譯文的語言(或目的語)與原文的語言(或始發(fā)語) 在許多情況下并不用同樣的表達形式來體現(xiàn)同樣的內(nèi)容, 更談不上產(chǎn)生同樣的效果。 在這種情況下,一般采用意譯為好。
(1)革命是解放生產(chǎn)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chǎn)力。
Revolution means the emancipation of the productive forces, and so does reform.該意譯雖形不似但神似,而且是地道的英語, 可以讓中外受眾獲得良好的語境效果。
所謂增詞譯法, 就是在原文的基礎上添加必要的單詞、詞組、分句或完整句,從而使譯文在語法、語言上符合譯文習慣和在文化背景、 詞語聯(lián)想方面與原文一致起來,使得譯文與原文在內(nèi)容、形式和精神方面都對等起來。
吊唁場的左方是一組名為“寧死不屈” 的石刻塑像,右方是一組名為“英勇戰(zhàn)斗”的石刻塑像。
On the left of the site is a group of stone statues named “I would die rather than surrender”, and on the right is a group of stone statues named “I would fight bravely in the war.”
該例子采用了增譯法, 在成語的翻譯中增譯了主語,從而使結(jié)構更加完整,便于受眾理解,同時也彰顯出革命烈士的紅色革命精神。
在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CNKI 中以“紅色文化翻譯”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截至2018年8月共有335 篇相關文章。 2004年—2010年間,關于紅色文化的翻譯研究較少,每年發(fā)表論文數(shù)都少于10 篇。 2011—2018年,關于紅色文化的翻譯研究開始呈上升趨勢,其中2016年達到高峰。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化自信”理論指導下, 江西紅色文化——安源紅色文化作為本土文化更應該受到弘揚,有效地“走出去”。紅色文化翻譯資源與共享立足于培養(yǎng)紅色文化意識, 了解紅色文化的內(nèi)涵,積極進行翻譯創(chuàng)新實踐,有利于打破信息孤島意識,增強共享,提高資源利用率。 同時構建紅色文化翻譯資源共享平臺是高效協(xié)同培育文化自信的需要,能夠聚全社會各方力量,將紅色文化資源翻譯合理整合,形成協(xié)同育人的共享資源, 更加有利于培育堅定的文化自信。 同時移動學習APP 作為紅色文化翻譯資源共享聯(lián)系平臺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傳播紅色文化翻譯資源,并擴大紅色文化資源大數(shù)據(jù)庫, 讓紅色文化翻譯資源發(fā)展起來。 而安源紅色文化是先進的革命文化, 在新時代,用好安源紅色資源,傳承安源紅色基因,講好安源革命故事, 通過對安源紅色文化翻譯資源的構建與共享,弘揚安源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
寫作技巧——方法
第一,寫作技巧是實現(xiàn)作者寫作意圖的重要條件。 一般來說,作者的寫作活動都具有一定的寫作意圖。 所謂的寫作意圖,就是指作者打算在文章或作品中表達什么樣的生活和思想內(nèi)容,以及通過這種表達達到什么目的。 而要使這一寫作意圖圓滿實現(xiàn),就必須依靠寫作技巧。
第二,寫作技巧是構成文學作品藝術性的內(nèi)在因素。文學作品的藝術性,即文學作品反映社會生活或表達思想感情所達到的完美程度。 這種藝術性的取得,決定于作者的世界觀、創(chuàng)作方法和寫作技巧。 在具體的作品中,藝術性表現(xiàn)在作家在一定世界觀的指導下,運用各種寫作手法,創(chuàng)造出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意境我典型形象,從而給讀者帶來審美愉悅。文學作品的藝術性雖不同于形式美,但它更多地體與內(nèi)容和諧統(tǒng)一的藝術形式之中,而藝術形式的完美創(chuàng)造,則依靠寫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