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芳
夏日雨后的清晨,置身于荔枝園,一串串鮮紅欲滴的荔枝果垂掛在被壓彎的枝條上,與深綠色的樹葉相映成趣,四野飄溢清香。那如畫的景色十分誘人,不禁讓人想起唐朝張籍的詩句來:“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p>
荔枝,古稱荔支、離支、離枝、丹荔、紅荔。最早記載的典籍,是西漢司馬相如的《上林賦》:“睞離支,羅乎后宮,列乎北國?!眲罘Q皇時就曾收到南海尉趙佗從嶺南進貢的荔枝,從此荔枝成了貢品。東漢文學(xué)家王逸稱荔枝“卓絕類而無儔,超眾果而獨貴”。唐代名宰相張九齡贊荔枝“味特甘滋,百果之中,無一可比”。
唐代李肇撰寫的《唐國史補》一書中記載:“楊貴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庇钟惺窌险f唐玄宗為滿足愛妃食新鮮荔枝的嗜好,命人在涪州(今重慶涪陵)建優(yōu)質(zhì)荔枝園,并修整涪州至長安的道路,騎快馬千里絕塵運送荔枝。當時,這驛道上時常見到用竹筒盛裝荔枝,馬脖上系鈴鐺,快馬加鞭,日夜兼程送往長安的驛吏。楊貴妃在宮樓上看到專程送荔枝的人來了,嫣然一笑,后來“妃子笑”成了一種荔枝的品名。于是,在杜甫詩中就有“憶昔南州使,奔騰獻荔枝,百馬死山中,至今耆舊悲”的描繪。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以及蘇東坡的《荔枝嘆》“十里一置飛塵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顛坑仆谷相枕籍,知是荔枝龍眼來”,也是對這一情景的真實寫照。
大文豪蘇東坡也喜歡吃荔枝,他在《食荔枝》詩中寫道:“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边@首七言絕句,是古人詠荔詩中的名篇,是蘇東坡被貶謫廣東惠州時寫的,體現(xiàn)了他隨遇而安、樂觀曠達、追求美好事物的人生觀。蘇軾初嘗荔枝,甜汁沁脾,大為贊嘆,還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詩:“垂黃綴紫煙雨里,特與荔枝為先驅(qū)。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不須更待妃子笑,風(fēng)骨自是傾城姝?!?/p>
大畫家齊白石對荔枝情有獨鐘,他曾將荔枝喻為“果中之尊”,在《白石老人自傳》中寫道:“到欽州,正值荔枝上市,沿路我看見田果的荔枝樹,結(jié)著累累的荔枝,倒也常好看。從此我把荔枝也入了我的畫了。曾有人拿了許多荔枝來,換了我的畫去?!彼谝环独笾Α穲D中題道:“歸來時日霞相照,其色尤鮮,幸得主人至,得啖之,知果實之味,唯荔枝最美?!彼凇独笾π‰u圖》題“此果味美,天下人皆知”,還在《荔枝螳螂圖》上題“何處名園有佳果,徐寅已說荔枝先”。白石老人的畫面上畫出的荔枝猶如剛剛采摘,晶瑩的露珠掛在上面,鮮嫩欲滴,使人垂涎,詩情畫意中洋溢著老人對荔枝的贊頌。到了晚年,老人感到年事已高,便作了一首《思食荔枝》:“此生無計作重游,五月垂丹勝鶴頭。為口不辭勞跋涉,愿風(fēng)吹我到欽州?!奔耐凶约簩笾Φ臒o限思念。
荔枝果是一種高級滋補果品,雖然好吃,但難以保鮮。白居易在《荔枝圖序》中這樣描述荔枝,說荔枝“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日五日色香味盡去矣”??梢娎笾﹄m然艷麗,但其風(fēng)韻難以久留。但據(jù)蔡襄的《荔枝譜》記載,在竹林里砍下一棵大竹子,鑿開一個洞做成竹筒,把鮮紅色的荔枝放在水分充足的竹筒里頭,然后用泥或蠟密封。這樣一來,荔枝能保藏到次年的冬天,依然保持著新鮮和美味,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