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長路
油是人們生活中的主要調味品,菜中無油,乏味難咽;油多菜香,格外誘人。
油,分植物油和動物油。植物油有豆油、菜油、芝麻油、花生油、菜籽油等,近幾年來又涌現(xiàn)出了玉米油、紅花油、米糠油、葵花籽油、橄欖油、山茶油等后起之秀。動物油有豬油、牛油、羊油、雞油、鴨油、魚油等,其他較少見的野生動物油也屬于這個范圍。
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肪,脂肪由各種脂肪酸構成,其中的亞油酸、亞麻酸、花生四烯酸等,在人體內(nèi)不能合成,必須由含油類食物供給。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伯爾夫婦,通過動物實驗發(fā)現(xiàn),這些脂肪酸的缺乏是造成頭發(fā)干脆易脫落、皮膚粗糙脫屑的主要原因,而這些脂肪酸供應充足就會使頭發(fā)烏黑發(fā)亮、皮膚潤澤光滑,無怪乎有人稱這些脂肪酸為“美容酸”。油脂還是人體產(chǎn)生熱能極高的燃料,為機體活動的正常發(fā)揮提供能量、產(chǎn)生動力。每克脂肪在體內(nèi)能產(chǎn)生38千焦熱量,比同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產(chǎn)生的熱量高2 倍多。在人體必需的各種維生素中,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 必須溶解在油脂里才能被機體吸收利用。
如此說來,油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嗎?也不是。在正常情況下,食物的消化是靠消化液和胃腸的運動來完成的,一般食物在胃里只停留兩三個小時。如果盡吃油膩大的食物,在嘴里不易嚼爛就到了胃里,客觀上加重了胃的勞動量,又會使胃里分泌的消化液減少、運動減弱。這樣一“加”一“減”,食物就很難得到充分的消化。沒有足夠的營養(yǎng),人體還談什么健康。油脂類食物,特別是過多食用油條、油餅一類,還會影響大腦的功能,對老年人影響尤大,是造成老年性癡呆高發(fā)的原因之一。如過多食用動物性油脂則更糟糕,它含的對機體必不可少的不飽和脂肪酸微乎其微,而飽和酸則相當豐富。飽和酸會使血液中的膽固醇增加,并沉積在血管壁上,形成動脈硬化。過多的脂肪還會堆積在皮下,使人發(fā)胖,肥胖則是引起人體正常功能衰減和導致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等疾患的重要因素。結論:油是調味品,不能吃得過多,特別是中年以后,動物油應適當限制,而代之以對身體有益的植物油。
那么,動物油就不能吃了嗎?這個問題,不能用絕端的觀點去看待。適當吃點肥肉也不會立即造成對機體的重大損害。過于消瘦的人、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在寒冷地區(qū)工作的重體力勞動者、正處于生長發(fā)育階段的青少年,都需要大量的熱量,是可以適量進食些動物油的。動物油與植物油相比,吸收率也相差不多,植物油溶點低,可達99%左右,而動物油也在97%上下。
食哪種植物油最好?一般說來,豆油、玉米油、米糠油、紅花油、葵花籽油、橄欖油、山茶油較好,芝麻油、花生油、菜籽油稍次之。前一類油價格都較高,有些人還食之不習慣,因此,可采取將這些油搭配食之的方法,過一段時間換一二種油。芝麻油香味襲人,是北方居民喜食的品種;人工方法加工的“小磨香油”,更受到人們青睞。芝麻有黑、白之分,均含有豐富的磷脂、維生素E、氨基酸、鈣、鐵等,是補肝腎、補腦的佳品。習慣認為,黑芝麻作用更強。芝麻含油率達45%~50%,有潤腸通便之效,是主要的藥用油,同時還對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營養(yǎng)不良和缺鐵性貧血有治療作用。其他常用油類各有千秋,不作詳細介紹。
近年來興起的一些新型植物油,人們相對比較陌生,我們粗略作點介紹。
1、米糠油。含有較高的人體必須的脂肪酸,其中亞油酸含量達38%~42%;維生素含量也很豐富,尤其是維生素E 的含量較高。它在體內(nèi)的吸收率,也優(yōu)于其他食油,并且含有天然的抗氧化物質,穩(wěn)定性好,不易變質。日本有試驗研究報告說,一組年輕婦女在食用米糠油后,膽固醇下降率達19%。
2、紅花油。紅花是重要的中藥材,具活血通經(jīng)、祛瘀止痛之功,紅花子具有活血解毒的功效。紅花油有與米糠油類似的優(yōu)點,亞油酸含量高達56%~80%,維生素含量也較高。常吃紅花油,有明顯的降低膽固醇和血脂含量的作用。經(jīng)國外實驗證明,其降低血清膽固醇的效力比花生油、豆油、菜油高26 倍。
3、山茶油。山茶含豐富的維生素E,其對人體易吸收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達85%~97%,油酸含量超過80%,食用后易被人體吸收、消化,而較少轉化為脂肪,特別適合中老年人食用。美國國家醫(yī)藥中心的一項實驗報告稱,山茶油對降低膽固醇和抗癌有一定的功效,故在國際上有“長壽油”的稱謂。同時還具有美發(fā)、美膚作用,洗發(fā)或洗澡時,在清水中加入山茶油數(shù)滴,可令頭發(fā)富有光澤、肌膚美白。
4、玉米油。含有豐富的亞油酸、油酸和多種維生素,經(jīng)常食用能降低血壓。油質清淡,穩(wěn)定性好,且原料來源廣闊,生產(chǎn)潛力大。
5、麥芽油。含有80%的人體必需脂肪酸,其中亞油酸占50%以上,并含有大量的維生素E。國外認為,經(jīng)常食麥芽油能增強人的肌力和條件反射。日本還用它作強腦健身劑,使老年人精力充沛,記憶力提高。
把傳統(tǒng)的植物油作為防病治病的藥物,是中醫(yī)的創(chuàng)造。如每百克含維生素E 高達90~1100 毫克的豆油,有驅蟲、潤腸之功,對腸梗阻、大便秘結有較好的治療作用。芝麻油能潤腸通便、解毒生肌,外用或內(nèi)服可以達到治療腸燥便秘、蛔蟲和食積引起的腹痛及瘡腫、潰瘍、疥癬、皮膚皸裂的目的。《名醫(yī)別錄》中用之生發(fā)、《千金方》中用之治游面風、《本草綱目》中用之解食物中毒、《藺氏經(jīng)驗方》中用之治新生兒大小便不通、《仁齋直指方》中用之治癰疽發(fā)背、《圣濟總錄》中用之治急喉痹、《普濟方》中用之治梅花禿癬的方法,至今還為我國民間所習用?;ㄉ退幱猛緩綇V泛,有報道用其治療急、慢性菌痢的,有效率達76.6%;治蛔蟲性腸梗阻、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傳染性急性結膜炎等,也都有可靠療效;還可進行穴位注射,用于麻醉。棉籽油,可外用搽涂,治療惡瘡、疥癬。
食用油,最好吃新鮮油,油放久了會走味、變質,甚至使人產(chǎn)生慢性中毒現(xiàn)象,引起惡心、食欲減退、頭昏腦脹等癥狀。使用中,要盡量避免一次加溫時間過長和反復加溫使用,也不要用陳油與新油勾兌連續(xù)加溫炸制食物。一時吃不完的油,要妥善保管,最好是放在小口陶瓷制品、深色玻璃制品或搪瓷制品內(nèi),切忌在銅制品或生銹的鐵制品及塑料制品內(nèi)長期存放,還要注意避免光照過多和溫度過高。有人圖省事,喜歡把油放在做飯的爐灶旁,這種做法最不可取。如若發(fā)現(xiàn)油的顏色變黑、質地變稠、起泡或產(chǎn)生異味,就不應當再吃了。有人對烹調油煙進行了專門研究,發(fā)現(xiàn)其中含有醛、烴、酮、羥酸、苯并芘等200 多種有害物質,有些屬于致癌物質。51.60%的肺鱗癌和60.09%的肺腺癌的發(fā)生,與家庭油煙污染有關。其中與反復使用加溫過的油和燒菜時油溫過高有直接關系,與油的種類也有關系。試驗證明,菜籽油的污染程度最高,比豆油高2 倍、比花生油高4 倍、比精制油高9 倍,最好減少食用量。
油多菜香,是感官的享受;用油講科學,才能真正香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