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理工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陜西西安 710048)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與世界的交流日益密切,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新詞不斷出現(xiàn)。這些政治新詞的出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今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中共十九大的報告中出現(xiàn)了大量體現(xiàn)中國新時代特征的政治新詞。本文以目的論為指導,以其目的原則、連貫原則以及忠實原則為切入點,研究了 《中共十九大報告》中的政治新詞,探討其翻譯原則和翻譯策略。
20世紀70年代,功能學派翻譯理論興起于德國,目的論是其中重要的理論之一,主要代表人物包括Katharina Reiss,Hans Vermeer和Christiane Nord。最初,Reiss把話語類型及其功能與翻譯策略聯(lián)系起來,由此初步形成了功能學派翻譯理論。接著,她的學生Vermeer挑戰(zhàn)了以源語文本為主體的重要地位,繼而提出了目的論。Vermeer認為翻譯具有目的性,最終產生一定的結果,翻譯行為可以較好地表現(xiàn)出原文作者的想法和意愿。由于他們在文化背景、交際需要和對譯文的期望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故想要正確解讀源語文本預期表達的思想,必須全面考慮原文作者的目的、交際需要和目的讀者的文化背景等。卞建華指出,譯者在翻譯的過程里要想和原文作者達成共鳴,將源語文本的理解和想法表達出來,則需要充分了解源語文本的語言環(huán)境,并結合自己的專業(yè)能力對原文作者的意圖進行推理,最終向目的讀者傳達自己了解到的相關信息。Nord認為,譯者是翻譯過程中不容忽視的重要角色。他不僅需要完全體會原文作者表達的想法,還需要向目的讀者準確傳達自己了解到的相關信息。此外,在翻譯的過程中,要避免簡單淺顯的分析原文,為了實現(xiàn)翻譯的特定目的,應該重點關注交際的目的,由此他提出了“功能加忠誠”原則。
(1)目的原則。Vermeer認為,源語文本都具有一個目的,并且圍繞著它,擺脫傳統(tǒng)對等翻譯的思維,實現(xiàn)以目的為基礎的自由翻譯。因此,根據(jù)給定的翻譯語境,譯者應該明確其翻譯的特定目的,并以此來指導翻譯的過程,從而選擇能夠完美表達原文意思的翻譯方法。
(2)連貫性原則。連貫性原則意味著翻譯必須使接受者能夠連貫地閱讀原文,這要求譯者必須掌握目標語言的語境。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不僅要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還要實現(xiàn)譯文的語言是連貫的,最后把作者的意圖和目的傳達給接受者。
(3)忠誠原則。該原則是由Nord提出的,他指出在處理文化差異和參與翻譯活動的人之間的關系上,忠誠原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忠實原則要求譯者忠實于和尊重原文作者,將目的語與作者的意圖相統(tǒng)一。因此,該原則必須對翻譯活動中譯者與原文作者、服務用戶、目的讀者等人之間的關系予以重視。
新詞匯的定義是由王鐵坤[3]先生在《新詞語的判定標準與新詞新語詞典編纂的原則》一文中提出的。他認為,新創(chuàng)造的或從其他語言中,從本民族語言的方言詞、古語詞和行業(yè)語中新借用過來的,或產生了新語義、新用法的詞語,皆可稱為新詞匯?!睆埥臅r間和語義角度探討了新詞匯的范疇:第一,新詞匯應以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為基礎;第二,新詞匯可以是史無前例的、新創(chuàng)造的或新輸入的詞語;第三,新詞匯可以在現(xiàn)在依然使用,存在沒有超過一定期限語言,能夠為它所表現(xiàn)的那個領域里的人所理解、廣泛使用開來、在語言詞匯中站穩(wěn)腳跟的和為社會交際所需要的;最后,新詞匯還包括賦予了新語意的詞語。
目的論的三個主要原則不僅是翻譯的標準,而且能更準確地翻譯政治新詞。為了實現(xiàn)正確有效的溝通,本文提供了三個基本原則,即準確性、簡潔性和可讀性。
(1)準確性原則主要強調內涵的準確性。在翻譯政治新詞時,譯者應該基于該原則充分理解原文的含義及用詞的意圖,不能一味追求詞語和結構上的翻譯對等,或不加任何解釋直接音譯。
(2)政治新詞具有簡潔性,所以翻譯政治新詞時也應簡潔。政治新詞具有的嚴肅性和有關國家事務的重要性,應該在翻譯過程中使之簡明精煉,避免對其傳播與宣傳造成阻礙。
(3)可讀性原則即讀者接受性原則是最不可忽略的。由于中國政治新詞的鮮明特點,讓譯文為目的讀者所接受也不容易。翻譯的本質決定了譯者作為接受者的功能。根據(jù)這個觀點,翻譯是移動或翻譯想法的手段從一個人的思想到另一個人的思想,也就是說,譯者應該盡可能使原文的含義可讀。
王平興指出,政治文件包含了國家領導人的關鍵講話,闡明了國家的大政方針和重要政策,因此其出現(xiàn)的場合具有一定的嚴肅性和重要性。這要求譯者必須十分關注國家的政治事務且肩負起維護國家形象的責任,在翻譯政治新詞時要更好地掌握尺度。
(1)解釋性翻譯
解釋性翻譯是指解釋出其背后的含義。世界上的各個民族存在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歷史習俗和政治制度,在溝通交流時可能會有一定的障礙與困難。譯者可以采用該方法來減少目的讀者與源語文化之間存在的文化和語言上的障礙。
由于《中共十九大報告》中的一些政治新詞具有強烈的中國特色。例如,在翻譯“兩學一做”時,不應該直接按字面的意思進行翻譯,譯員需要明白其背后含義,即學黨章黨規(guī),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所以,應該翻譯為“Earnest activities to enable Party members to gain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Party Constitution,Party regulations and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major policy addresses and to meet Party standards.”。另外,在翻譯反“四風”時,如果直譯為“Anti-four winds”,目的讀者很難讀懂其中的含義。反“四風”背后的含義,即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應該翻譯成“take firm action to address formalism,bureaucratism,hedonism and extravagance.”。因此,在翻譯政治新詞時應對原文的含義加以補充說明,消除歧義。
(2)直譯
直譯強調形式上的對等,因而譯員在翻譯時必須確保從詞匯、句法和風格三個方面與源語言保持一致。在詞意清楚易懂的情況下,《中共十九大報告》中的一些政治新詞應采取直譯的方法。例如,“中國夢”譯為“the Chinese Dream”,“一帶一路”譯為“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中國制造2025》”譯為“the Made in China 2025 initiative”,“長江經濟帶”譯為“the Yangtze Economic Belt”,“絲路基金”譯為“the Silk Road Fund”,“中國智慧”譯為“Chinese wisdom”。
(3)意譯
《中共十九大報告》中的一些政治新詞生動又充滿中國特色,但是不同的國家在文化和習俗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有時源語文化在譯入語文化中缺乏相對應的詞匯,這時應該采取了意譯的方法。例如,“照鏡子、正衣冠”不只是簡單地照鏡子,而是要正視自己,所以翻譯為“examining ourselves in the mirror,tidying our attire.”。在翻譯“我們必須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边@句話時,不應該對“生命線、幸福線”進行直譯,而應該譯成“We must lead and unite the Chines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fulfilling the central task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由于目的論是國際上十分重要的翻譯理論,其定義和原則對于翻譯《政府工作報告》中政治新詞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本文通過分析目的論的原則,并對《中共十九大報告》的政治新詞翻譯進行舉例分析,認為譯者可以通過解釋性翻譯、直譯、意譯等翻譯策略,對原文的含義和意圖進行正確合理的表達。
本文從目的論的角度研究了《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政治新詞的翻譯,得出的結論是本人經過多年翻譯理論學習和翻譯實踐得出的看法,并未很好的結合旁人的意見,特別是外國讀者的意見。但是,本文的不足也給其他研究者提供了一個可以進行研究的方面,可以考慮對《政府工作報告》中政治新詞的翻譯策略進行些許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