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信息研究所研究員張莉表示,今年的禽肉市場形勢較好,一方面是市場周期性變化的結果,另一方面是受非洲豬瘟疫情的影響,禽肉替代一部分豬肉是肯定的,但全靠禽肉替代豬肉過于理想化。非洲豬瘟疫情變相加速了肉類消費結構的優(yōu)化。
受禽流感疫情影響,前兩年禽肉市場行情較差,進口較多,行業(yè)內自己主動減產。在消費上,近兩年發(fā)展比較平穩(wěn),消費信息逐步恢復,這些因素均造成今年禽肉市場行情大好。
從生產形勢來看,禽肉產能逐步恢復,從祖代來看,在產的產能還沒有恢復,下降了5%左右,但后備的增加了65%,這說明產能恢復很快。父母代在產的增加了10%以上,這可能是因為采取了一些強制換羽措施。但后備的增加了6%左右,從這方面看,雞苗供應依然偏緊,這也是為什么今年雞苗價格一直高漲,而且行情很好的原因。判斷后期白羽雞苗依然供應偏緊,黃羽肉雞產量也在增加,但增加幅度只有5%左右,今年7~8月黃羽肉雞的雞苗價格也開始增長,增長速度較快。
從今年生產形勢來看,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比較明顯,很多地區(qū)養(yǎng)豬場改養(yǎng)雞、鴨、鵝等。從市場價格看,禽肉價格總體上漲,漲幅8%~9%,但變化趨勢基本是符合往年規(guī)律的,肉雞價格一般是春節(jié)漲,每年3月開始回落,到第三季度又開始漲,但今年5月開始就不再下跌了,這和非洲豬瘟疫情造成的養(yǎng)殖結構替代拉動有關,價格回漲開始較早。但是從產業(yè)鏈變化來看,白羽肉雞的毛雞收購價格波動較大,3~5月漲后到7月有個快速下跌的過程,8月才開始恢復。
禽肉消費終端價格并沒有完全支撐毛雞價格上漲,價格波動較大,但總體平均下來還是2012年以來的高價。整體來說,父母代、祖代盈利較好,整體銷售價格不錯;黃羽肉雞的盈利在今年7~8月持續(xù)增高,南方地區(qū)黃羽肉雞對豬肉替代比較明顯。
張莉表示,在貿易方面,因為國內行情高漲,禽肉生產增加,進口也在增加,今年上半年進口增加了60%以上。生產和進口增加都在支持消費需求的增加,但消費需求的增加中有多少是替代了豬肉,還沒有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從價格彈性、交叉價格彈性、收入彈性來看,禽肉對豬肉的替代關系是居中的,沒有那么明顯。但肉雞分為黃羽肉雞和白羽肉雞,一個是主動消費,一個是被動消費,消費也應該分開分析。黃羽肉雞更多是家庭消費,多根據(jù)收入和喜好由消費者自己決定,屬于主動消費。但白羽肉雞很多是集團消費,有些屬于被動消費,有時白羽肉雞還會作為肉類加工品的原料,在整個加工過程中只是成本的一部分,主要還是看肉制品最終的消費情況,才能看出是否支持養(yǎng)殖場戶收入。今年肉制品價格上漲到后面趨于平緩,實際上也支撐著白羽肉雞低價格上漲。
張莉認為,全靠禽肉替代豬肉過于理想化。對于禽肉對豬肉的替代,大家知道禽肉價格便宜,但這么多年禽肉消費依然沒有漲起來,證明群眾還是在選擇更健康、營養(yǎng)更豐富的產品。具體到今年的情況,因為我國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還是很大,豬肉價格過高對部分低收入群體消費有影響,禽肉替代一部分豬肉是肯定的,尤其是黃羽肉雞,但居民生活水平是不會下降的,沒了豬肉,都去吃雞肉的情況不會發(fā)生。
張莉認為,非洲豬瘟疫情短期內影響了大家的消費感知,豬肉消費下降,禽肉替代增加,整體市場發(fā)生變化,其中禽肉消費的變化也分成了幾個階段。但畢竟人們的消費習慣是愛吃豬肉的,完全用禽肉替代豬肉可能性不大。豬肉缺口用禽肉替代只是理論上的解決方案,但消費者認可不認可,市場上是不是這樣變化?還需進一步研究。并且,即使改變大眾的消費習慣,也需要一定的引導,從現(xiàn)在青年一代的消費趨勢來看,禽肉消費引導還是比較有利的,可能會推動禽肉消費增長。
另外,在禽蛋、禽肉、水產品、牛羊肉對豬肉的替代性產品中,禽肉替代性居中。隨著大家對消費動物蛋白來源的多樣化趨勢,豬肉消費會逐漸下降,其他替代品消費增加,整個消費結構不斷優(yōu)化。所以此次非洲豬瘟疫情也變相加速了肉類消費結構的優(yōu)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