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紅 聶瑩
【摘要】 目的 探究少白細胞輸血技術對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的影響。方法 90例輸血治療患者為研究對象, 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輸血技術, 觀察組則采用少白細胞輸血技術。對比兩組患者的輸血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輸血不良反應發(fā)生率4.44%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的20.00%,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少白細胞輸血技術的應用可有效降低患者輸血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 能夠有效保證患者輸血安全性, 這對患者的臨床療效具有積極影響, 因此該種輸血技術值得在臨床中進行推廣。
【關鍵詞】 少白細胞輸血;常規(guī)輸血;不良反應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3.043
輸血是臨床中常用的治療方法之一, 通過靜脈輸注為患者提供缺失的血液補充以挽救其生命, 但是部分患者在輸血治療過程中可能發(fā)生過敏、休克、發(fā)熱以及呼吸困難等多種不良反應, 嚴重者可能造成患者死亡, 因此需要針對輸血技術進行改進[1]。據相關調查數據結果顯示, 約有30%的輸血患者會發(fā)生輸血不良反應, 其發(fā)生原因多與輸注的血液中存在異體白細胞有關, 因此減少異體白細胞進行輸血可有效減少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2]。本研究對輸血治療患者分組, 開展常規(guī)輸血和少白輸血安全性比較,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3~12月期間收治的90例輸血治療患者為研究對象, 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5例。對照組男26例, 女19例;年齡22~68歲, 平均年齡(46.2±8.4)歲;產后出血患者15例, 外傷性出血12例, 消化道出血11例, 其他類型出血7例。觀察組男23例,
女22例;年齡20~67歲, 平均年齡(45.8±8.6)歲;產后出血患者13例, 外傷性出血13例, 消化道出血10例, 其他類型出血9例。兩組患者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所有患者對此研究知情并在其自愿原則下簽署了同意書。
1. 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輸血技術, 即輸注懸浮紅細胞, 在此過程中應嚴密觀察患者的身體情況, 在其出現不良反應后即刻停止輸血。提前準備具有抗過敏作用的藥物, 做好急救藥物或器械的準備, 一旦發(fā)現患者嚴重的異常情況應及時給予患者急救措施。觀察組則采用少白細胞輸血技術, 即去白懸液紅細胞、機采血小板、洗滌紅細胞以及匯集去白血小板, 輸血過程中嚴密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 根據患者出現的不同類型不良反應進行對癥處理, 可在發(fā)生輸血不良反應的同時暫停輸血, 也可準備齊全抗過敏類藥物隨時準備急救。
1. 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發(fā)燒、皮膚過敏以及血紅蛋白尿等輸血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
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輸血不良反應發(fā)生率4.44%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20.00%, 數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隨著我國臨床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 輸血技術也在不斷的進步和完善, 其在臨床出血類疾病治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大量失血患者普遍存在癥狀危急、生命提升微弱等特點, 為其提供安全輸血可促使其生命體征平穩(wěn), 為患者后續(xù)治療奠定了基礎[3]。針對目前的情況而言, 輸血前需要檢測患者血型以避免血液無法相融造成患者死亡, 但是我國輸血患者仍有較大一部分會發(fā)生過敏、發(fā)熱等輸血不良反應, 且具有不受客觀條件影響、不受人為控制的特點。目前尚未明確輸血不良反應的具體發(fā)生機制, 但是其發(fā)生于患者身體素質、病情、臨床癥狀和疾病類型等之間存在緊密聯系是無法否認的[4]。部分患者實施輸血治療時可能有惡心嘔吐、頭暈頭痛等臨床癥狀, 也有部分患者在完成輸血后2 h作用開始出現發(fā)熱、皮膚過敏、呼吸困難等嚴重不良反應, 具有較高的致死風險。有研究結果顯示, 患者輸血不良反應發(fā)生與其輸血后的排斥反應具有一定相關性, 與輸血的血液中存在的異體白細胞之間有關[5]。人體內的白細胞中可以寄生多種病毒, 例如T淋巴細胞白血病病毒以及免疫缺陷病毒等等, 帶有病毒的白細胞被輸注至患者體內即可引發(fā)不良反應, 嚴重者可能會因此感染傳染性疾病[6]。近年來我國人民的無償獻血意識逐漸蘇醒并提升, 獻血事業(yè)開展的過程較為順利, 但是在該項工作中尚未落實白細胞寄生病毒檢測環(huán)節(jié), 因此無償獻血者捐獻的血液中可能含有攜帶病毒的白細胞, 當這類血液用于臨床治療時即可造成患者明顯的不良反應[7]。此外, 醫(yī)護人員為患者提供攜帶病毒白細胞血液輸注后可破壞其免疫功能, 此時不僅會誘發(fā)輸血不良反應, 還有可能對患者預后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因此如何保證輸血技術的安全性成為了相關領域研究人員關注的重點。
少白細胞輸血技術指的是將輸注血液中的白細胞去除一部分, 減少白細胞數量以及白細胞攜帶的病毒數量, 同時在提取血液中白細胞使也不會對其紅細胞造成破壞或產生不良影響, 這不僅能夠完成預期的輸血治療目的, 還可降低因白細胞攜帶病毒所誘發(fā)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同時也可以避免對換自身免疫通造成損傷, 由此來看少白輸血技術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和推廣價值[8]。在本次研究中擇取90例患者隨機分組并開展常規(guī)輸血和少白輸血安全性比較, 結果顯示開展少白輸血技術的觀察組患者輸血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提示少白輸血技術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 為輸血治療患者開展少白輸血技術可有效規(guī)避過敏、發(fā)熱等輸血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通過該項輸血技術清除異體白細胞, 從根本上對患者機體免疫成分進行控制, 避免患者發(fā)生排斥反應, 這對患者的輸血安全以及臨床療效均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該種輸血技術可在臨床中進行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章佳婷子. 少白細胞輸血技術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的效果.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9, 13(1):227-228.
[2] 甘萍芳, 晏東. 常規(guī)輸血、少白細胞技術輸血對輸血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的影響研究.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 2018, 18(61):157-160.
[3] 王民強. 少白細胞輸血技術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的價值分析.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 2018, 18(58):171-175.
[4] 李青. 常規(guī)輸血與少白細胞技術輸血對輸血不良反應的降低作用分析. 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 2017, 6(4):773-774.
[5] 鄧云芳, 符雪麗, 陳小玲. 少白細胞技術輸血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的臨床效果分析. 臨床醫(yī)學工程, 2017, 24(12):1741-1742.
[6] 吳明. 少白細胞輸血技術在減少輸血不良反應方面的價值研究. 當代醫(yī)藥論叢, 2017, 15(23):104-105.
[7] 李群娟, 王瑞仙, 李建華. 曲靖地區(qū)無償獻血人群T淋巴細胞白血病病毒感染現狀調查研究. 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 2018, 15(18):182-183.
[8] 張蕾, 張萌, 楊宗樹. 少白細胞輸血的臨床反應觀察. 農墾醫(yī)學, 2018, 40(4):339-340.
[收稿日期:2019-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