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秋
在加強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大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通過加強語文基礎知識教學,運用多種多樣的科學方法,鍛煉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提高小學生的識字和閱讀能力,通過詞匯的積累拓展學生的寫作能力,通過一系列的讀寫實踐練習,有效提升小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
教育在新時代迎來了新的發(fā)展,對學生的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教育部門加強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加大對學生的學科核心知識的培養(yǎng)力度。
就小學語文這門學科來說,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閱讀能力、讀寫能力、思維能力、以及三觀等。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對這些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能刻意通過專門或者特殊的方式進行,而要在平常的語文教學中慢慢滲透,通過讀寫結合的方式,潛移默化地進行。當前,讀寫結合的模式在語文教學中比較受歡迎,受到教育主管部門的青睞。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加強讀寫結合的深入推進,是本文重點研究的內(nèi)容。
1 加強基礎知識教學,為寫作活動奠定基礎
在小學語文課中,教師要對基礎知識進行講解,使學生理解并深度記憶相關知識,同時利用教材中的具體內(nèi)容,進行知識的強化訓練,增強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
在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中,教師通過基礎知識的教授,提高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這完全符合學生核心素質(zhì)培養(yǎng)的教學理念。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大對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培養(yǎng)力度,基礎知識是提升讀寫綜合能力的基礎。根據(jù)培養(yǎng)讀寫能力這一要求,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加強知識運用轉化能力的培養(yǎng),立足閱讀和寫作的最終教學目標。
如在《山中訪友》這篇課文里,作者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抒發(fā)對古橋的贊賞和喜愛之情。教師在講解課文時,首先,可以對主要修辭手法和其余寫作手法進行講解,使學生初步掌握語文寫作和修辭手法的基礎知識。之前講過的知識點,可以當堂復習,強化鞏固。在引領學生理解課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用語言描述課文所描繪的場景,啟發(fā)學生思考,腦補畫面,以便更加深刻理解課文。其次,精講課文時,教師可以就某個句子的修辭手法進行精講,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在課下,教師要趁熱打鐵,為學生布置寫作任務,與所講課文主旨一致,這樣就增強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2 通過組織有效的課堂活動,提升學生的感悟能力
在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通過實踐活動或者課堂活動來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在活動中增強學生的感知和實踐能力。
基于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開展有效的課堂活動,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如組織學生進行人物角色扮演,在課堂上進行情景再現(xiàn)或者話劇表演,使得學生更好地感悟文本,然后寫出一篇有關描述參與感的作文。例如,開展課前小演講活動,就《賣火柴的小女孩》學習心得,進行演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增強學習語文的自信心;又如,在感恩節(jié)這一天,鼓勵學生回家后為爸媽洗腳,體諒爸媽的辛苦不易,踐行孝道,感恩父母,體悟親情。
3 加強思維意識訓練,發(fā)揮讀寫結合的作用
思維訓練是指通過設置某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拓展學生的思考深度,開發(fā)學生的大腦。在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中,教師可以巧妙地設置思考題,帶領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幫助他們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并運用到讀寫結合的實踐中。學生將自己思考的內(nèi)容記錄到隨筆中,也可用每日筆記的形式記錄,在日常的積累中,提高寫作水平。這就是將思考和寫作聯(lián)系到了一起。
4 引導學生擴寫,豐富學生的語文寫作實踐
小孩子的成長就是模仿大人行為習慣的過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精讀課文,要求學生掌握其段落大意和主旨,然后進行相似主題或者相似結構的簡短作文仿寫。
對寫作能力訓練,要求更高的是擴寫。小學語文課本的選文,篇幅相對簡短,老師可以在課后,引導學生就課文思想感情或者畫面進行擴寫,進而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將對課文的閱讀和理解轉化為學生的寫作能力訓練,這就是是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典型表現(xiàn)。
綜上所述,小學生語文寫作能力的提升需要通過讀寫結合的方式來實現(xiàn)。在閱讀中,學生積累寫作語言與技巧,同時培養(yǎng)語感。唯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在寫作實踐中靈活運用語文知識,從而實現(xiàn)語文寫作能力的更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