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補》當中的末世心情"/>
侯 鈞 才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作為《西游記》的續(xù)書之一,《西游補》是從原著中旁逸斜出一段故事。作者董說,字若雨,浙江烏程人,出身于明末清初一個破落的貴族。鼎革之際帶來的人心浮動自不待言,而董說的天資與家教,以及其“嗜夢”的人生體驗,促使其創(chuàng)作了《西游補》這樣一部具有超現(xiàn)實意義的小說?!坝蓧羧腌R,由鏡歷幻,由幻歸夢”的敘事模式,對明季世風的鞭撻,對小說家個性的張揚,正是其價值所在。
在《西游補》,作者構建了多重世界,各個世界之間相互關聯(lián),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內(nèi)心的隱語。其中,“青青世界”是作者構建的第一重世界。按照書中所言,行者化齋不成,按落云頭,卻不曾直接墮入“青青世界”,而是先來到“新大唐”,面對“新天子太宗三十八代孫中興皇帝”十四個字,作者借行者之口調(diào)笑了明朝皇帝的荒淫,二十年間,皇帝更替之多,正是短命的緣故,而短命正是荒淫所致,明光宗曾因貪戀女色,大量服用紅丸藥助其床褥間事,三十八歲就一命嗚呼,在位僅二十九天,人稱“一月天子”,行者所言“若是一月一個皇帝,不消四年,三十八個全換到了”,直指其非。而后,孫行者耳聞目睹了“新天子之風流,珠雨樓之快活”,人主之荒淫,眠花臥柳,不過問朝政,大臣囿門戶之見,逞口舌之利,置國家安危于度外(如女媧不去補天,四處閑話),正是萬歷以來,明朝廷的亂象,作者借行者在新大唐的所見所聞,對之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正是由于皇帝貪一人的風流,不管百姓的死活,大臣則虛與委蛇,但知斂財,或升植同黨,或打壓異己,故有“踏空鑿天”之事,一幫不務實的工作人員,能力底下,鑿天鑿差了,“把一個靈霄殿光油油兒從天縫中滾下來”,惹來天兵,他們非但不承擔責任,反而嫁禍于孫行者,這推卸責任的作風,不由得讓人想到崇禎朝大臣之間的“斗法”,當時的明帝國內(nèi)憂外患,他們本有機會與滿人議和,調(diào)動兵力鎮(zhèn)壓流寇,孰知大臣們畏首畏尾,生怕“議和”政策失敗,日后反攻倒算,自己落了不是,后來李自成的軍隊長驅(qū)直入,崇禎皇帝本有遷都南京,保留國本的機會,仍然沒有大臣愿意站出來,他們深知遷都若成,功在崇禎,遷都若稍有不虞,則言官的口水將迅速把自己淹沒,明王朝的大臣們斤斤計較個人的得失,絲毫不以家國興亡為念,正如《西游補》中那些“執(zhí)斧操斤之人”,只以為“我們聽得,曉得脫了罪過,想將起來,總是別人當?shù)淖镞^”,就萬事大吉,而且還落井下石地對孫行者加以侮辱,董說筆筆誅心,不由得讓人感慨。
大明江山風雨飄搖,正是拜這些“鑿天之人”所賜,而所謂“驅(qū)山鐸”,如董說在《楝花磯隨筆》第四十則引《輿地紀勝》所言:“分宜鐘山曾有漁人……得一鐘,如鐸狀,舉之,聲若霹靂,山川震動,漁者亦沉于水,或曰此驅(qū)山鐸也?!睉斒且环N變幻地勢的神器,通過驅(qū)山鐸,行者可以預先將有妖精的高山驅(qū)去,展示了行者斬妖除魔的本性,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的濟世情懷。此后,驅(qū)山鐸成為推進情節(jié)的線索,孫行者由夢入鏡,歷經(jīng)三界,正是為了尋找驅(qū)山鐸。
通過“鑿天斧”與“驅(qū)山鐸”兩個意象的對比,反映了作者對以“踏空兒”為代表的,國家的蛀蟲的不滿,通過對他們言行的描摹,表現(xiàn)明王朝政府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衰朽,而像孫行者這樣以斬妖除魔,蕩平寰宇為己任的英雄,作者則給予了深深的肯定,但同時,也為他們所遭受的非議而感到憤憤不平。
行者墮入“青青世界”后,不明所以,誤打誤撞,闖入萬鏡樓中,《西游補》中共有三重世界,第一重乃是現(xiàn)實世界,第二重是“青青世界”,第三重則是“三千大千世界”,而萬鏡樓,則是“三千大千世界”的入口。據(jù)劉伯欽所言:“小月王造成萬鏡樓臺,有一鏡子,管一世界,一草一木,一動一靜,多入鏡中,隨心看來,應目而去,故此樓名叫做‘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用語,它表現(xiàn)出一種“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宇宙觀,而葛兆光在《中國思想史》中也提到,“以鏡為‘空’之喻,鑒于相當多的佛教經(jīng)論”,[1]在佛教中,鏡是“虛空”的代表,如果說前文作者尚未直言行者進入夢境,一切尚須有現(xiàn)實的邏輯,從進入萬鏡樓中始,作者開始自由馳騁自己的想象,其對于自己獨立個性的張揚也越加恣肆。此所謂由“鏡”方能歷“幻”,當然這一切,都應當借由行者來完成。
在“天字第一號”鏡中,行者看到了舉子們的丑態(tài),小說中借由一士子之口,說出一代科場之風氣:“文章是長的,吾只選他好句子抄來。你快來同看,學些法則,明年好中哩!”謝國楨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中說:“我們知道明代以八股文取士,作八股的須要識得風氣,知道一時的風尚,文章才不至落選。比方說《儒林外史》上馬二先生說:‘本朝洪、永是一變,成、弘又是一變?!恼乱兊臅r候,這非揣摩他的風氣不可。所以一般書店就借此機會,選出幾篇文章來牟利,……所以一般士子們集合起來習舉業(yè),來作團體的運動就是社,他們或十日一會,或月一尋盟?!盵2]董說二十歲時參加鄉(xiāng)試,落第而歸,次年董說受業(yè)于復社張溥門下,加入復社?!段饔窝a》大概在這一時期寫成,從中不難窺出董說當時的心態(tài)。
接著行者幻入“古人世界”,化作虞美人,戲弄項王,項羽本是英雄氣概之人,見了虞美人,“慌忙跪下”“只是哭”,正是作者對天啟皇帝作風的揭發(fā),天啟一朝,沉迷玩樂,且對乳母客氏言聽計從,致使魏忠賢之輩權傾朝野。項王聽信行者的“讒言”,將真正的虞美人斬首,不難使人聯(lián)想到魏忠賢一手炮制的慘絕人寰的“六君子案”,而后天下的諸侯王對這位“色厲內(nèi)荏”的項王的跪拜,諷刺了農(nóng)民戰(zhàn)爭風起云涌,八旗鐵騎虎視眈眈下滿朝文武的唯唯諾諾。
行者一心要討“驅(qū)山鐸”,“把西天路上千山萬壑掃盡趕去,妖精也無處藏身,強盜也無處著落了?!睌[脫項王后,進入未來世界,卻被一青衣童子扯去做閻羅天子,開始了審判秦檜的大戲。秦檜是南宋的奸相,曾謀誅岳飛,不利于抗金大業(yè),而明季內(nèi)有賊寇,外有韃虜,與當時的狀況何其相似,所以對秦檜的仇恨不可謂不深,而在秦檜伏罪的過程當中,這位奸相的劣跡觸目驚心。
行者道:“我且問你,你要圖成和議,急如風火,卻如何等得這三日過呢?萬一那時有個廷臣噴血為盟,結一‘忠臣丟命黨’,你的事便壞了。”秦檜道:“爺爺,那時只有秦皇帝,哪有趙皇帝?犯鬼有個朝臣腳本,時時藏在袖中。倘有朝廷不謹,反秦姓趙,那官兒的頭顱登時不見。爺爺,你道丟命忠臣,盤古氏到再混沌也有得幾個?當日朝中縱有個把忠臣,難道他自家與自家結黨?黨既不成,秦檜便安心受用?!盵3]
魏忠賢為打擊異己,手頭有《東林點將錄》一書,網(wǎng)羅魏忠賢的政敵,這正對應了秦檜的“朝臣腳本”,魏忠賢曾令人編修《三朝要典》來大作翻案文章,伺機鏟除異己,秦檜的手段,與魏忠賢不謀而合,可見作者是有所影射的。在閹黨的威逼利誘下,齊、楚、浙黨紛紛投靠魏忠賢,東林黨獨木難支,況且骨干成員早被清洗,于是一時間魏黨權勢熏天。董說寄希望的“廷臣噴血為盟,結一‘忠臣丟命黨’”,也只能是黃粱大夢了。
歷史界早有定論,黨爭是明亡的重要因素,明末時各派尚顧及君子的風度,弘光朝往后,就撕破臉了,董說應該是尚未意識到結黨的危害,以為大家懷抱救世之心,就可以和衷共濟,然而事實上,即使到了生死關頭,不同的黨派之間仍然不肯放下門戶之間,盡管在江南地區(qū),清朝軍隊受到頑強的反抗,各個不同的抗清集團卻始終無法組織起一場像樣的反擊,而董說身歷其境,遺老之心,可以想象了。
在“古人世界”和“未來世界”之間穿梭,行者的經(jīng)歷不可謂不奇,美人與判官的身份,方便了作者的敘事,在這一世界中,作者的本意并非描繪美人如何,判官如何,而是借行者之本領,鏡中世界之幻,來隨意切換時空,達到敘事目的。項王與秦檜的丑態(tài),以及從中窺出的明季世風,方是此數(shù)回作者筆力所注。
經(jīng)過萬鏡樓中一番折騰以后,行者暫時放棄了向秦始皇討要“驅(qū)山鐸”的計劃,轉而去尋找?guī)煾?。然而唐僧已然與小月王交好,并娶了翠繩娘為妻,流連在“關睢水殿”,看戲聽詞,并逐趕了八戒與沙僧,后做了新唐將軍,“取經(jīng)一事置之高閣”。在與西戎波羅蜜王的戰(zhàn)斗中,行者正要大殺四方,卻被虛空尊者喚醒,回到現(xiàn)實世界,原來是為鯖魚精所迷,一場大夢,“牡丹樹上日色還未動哩?!?/p>
這“由幻歸夢”一段故事,通過描寫“青青世界”的種種亂象,以及唐僧與西戎波羅蜜王的一場鏖戰(zhàn),表現(xiàn)出一種大勢已去,國運不可扭轉之感,“蜜王軍勢猛烈,直頭奔入唐僧陣里,殺了小月王,回身又斬了唐僧首級?!倍藭r的孫行者,“無主無張,也只得隨班作揖?!北憩F(xiàn)出末日來臨之際,即令是行者,也空有一身本領,無用武之地。
而之所以造成這樣的現(xiàn)象,正是由于唐僧——孫行者的信念支柱倒塌了,正如書中第十三回所描寫的,當孫行者質(zhì)問小月王“敢騙我?guī)煾冈谶@里”,不但那小月王充耳不聞,“言笑如故”,就連唐僧本人“也不聽得”,而當小月王問唐僧是否還要去西天時,唐僧信誓旦旦地說:“決意不去了?!边@怎能不令行者寒心。后來唐僧逐趕八戒、沙僧時,問及悟空,聽說悟空“另從一個師父,原到西方”,便說:“既如此,你兩個路上決然撞著他,千萬極力阻擋,叫他千萬不要到青青世界來纏繞。”這番話一出口,是決意要墮落到底了。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西游補》中,行者被鯖魚精所迷,而唐僧則被“青青世界”所迷,唐僧是行者的信念支柱,如唐僧不迷,行者尚可掙扎,所以即使在鯖魚夢中,行者依然延續(xù)著自己的“保唐僧西天取經(jīng)”的信念,而當唐僧自己甘愿將取經(jīng)大業(yè)拋在腦后,決意在“青青世界”流連聲色后,像行者這樣一心念著“精忠報國”,以岳飛為榜樣的節(jié)烈之士,也只能深深感嘆報國無門了。在作者心中,唐僧并不簡單地代表大明王朝,而意味著當時不可挽回的國運,1640年左右的大明王朝,東北有韃虜,西有流寇,南有一幫紙醉金迷的文人,而朝廷內(nèi)部,黨爭嚴重,大臣之間相互傾軋,崇禎十四、五年,旱澇遍野,天災人禍,末世的氣氛,籠罩在每一個有濟世之心的士人們心中,這才出現(xiàn)了一批像《西游補》這樣反映時勢與作者內(nèi)心境遇的小說。
董說借由夢與鏡,構造出一場大戲,其用詼諧的筆墨,來寫末世的炎涼,而我們則從這幻化出的世界,看出董說這個沒落的“華閥懿孫”,面對天崩地坼,他敏銳的神經(jīng),是怎樣激烈的跳躍。董說好記夢,曾創(chuàng)立夢社,曾寫過《昭陽夢史》一類的書籍,而他自小與佛結緣,對鏡子有著非同一般的感受。夢與鏡,都代表著一種虛幻之感,而董說就是在這種虛幻與現(xiàn)實的雜繞間,寫出了《西游補》這樣一部瑰麗奇美的小說,正是這不經(jīng)意的文字的宣泄,我們看出了情的糾葛與心的不平靜。
歷來研讀《西游補》的學者,不是將它看作用怪誕的手法批判社會的諷喻小說,“隨其夢境迷離,一枕子幻出大千世界”,就是將它視為董說意識的波動,抑或是壓抑、焦慮狀態(tài)下董說的自說自話,所謂“破情根,立道根”。卻很少有人將二者結合,事實上,就如上文所言,行者被鯖魚精所迷,而唐僧卻在“青青世界”中不能自拔,董說以行者自況,又將唐僧比作國運,不幸的是,二者卻遭遇了各自的魔障,董說生在晚明的江南,那是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董說尚未經(jīng)歷國家的鼎革,自己先從一個華胄子弟墮為做“紗帽文章”的廩貢生,他雖然未曾沾染市儈之氣,然而,撲面而來的浮蕩之風,使他深深意識到這個時代的可悲,于是他甘愿沉浸在一個個夢里,沉浸在奇香與幻鏡之中,他曾在《楝花磯隨筆》中寫道:
吾生而手不曾著算子則手香,吾腳不喜踏自己一寸田園則腳香,吾眼不愿對制科之文則眼香,耳不習世道交語則耳香,舌不涉三家村學堂說話講求則舌香。[4]
他有心補天,卻對這個烏煙瘴氣的社會望而卻步,這個矛盾之情,應當說貫穿了董說整個青年時期,通觀小說,我們知道,所謂的“情”絕非簡單的男女之情,而是作者之心結,所以在《西游補答問》中,作者說:
情之魔人,無形無聲,不識不知,或從悲慘而入,或從逸樂而入,或一念動搖而入,或從所見聞而入,其所入境,若不可已,若不可改,若不可忽,若一人而決不可出。知情是魔,便是出頭地步。
董說的清高品質(zhì),并末消減他的濟世情懷,這從他投身復社可以看出,而從書中亦能得到印證,孫行者一心尋找“驅(qū)山鐸”斬妖除魔,說明他對“取經(jīng)”的堅持,審判秦檜,拜岳武穆為師,說明他對奸臣的痛恨,對愛國人士的敬仰。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他一心保護的唐僧,卻墮入迷津,流連在青青世界不肯離去,這使孫行者陷入了深深的迷惘,也是董說這一代人的迷惘,國運崩塌,朝綱震蕩,世風澆薄,仁人志士何去何從?正如趙紅娟在《明遺民董說研究》中所說:“晚明社會內(nèi)外交困,當時許多文人對國家命運產(chǎn)生擔憂,對社會前景感到失望,甚至絕望,整個時代籠罩著一種無法解脫的悲劇氣氛。董說的這一形象正是一個末世文人的形象、末世士人的精神風貌與心靈悸動在他身上得到了典型的反映?!盵5]可以說,董說借由《西游補》,提出了一個宏大的命題,正如兩千年前的屈原,董說曾借由行者之口,一連對天提了十幾個問題,而這些問題注定沒有答案,末世的心與情,只能投諸鏡與夢當中了。這在《西游補》的序言中早已昭示:
夫心外心,鏡中鏡,奚啻石火電光,轉眼已盡。今觀十六回中,客塵無據(jù),主帥無皈,一葉泛泛,誰為津岸?
夫情覺索情,夢覺索夢者,聊不可得爾。閱是補者,暫為火焰中一散清涼,冷然善也。
夢與鏡的幻化,乃是心與情的投影,所謂“火焰中一散清涼”,于行者而言,是取經(jīng)路上的一段插曲,于作者而言,是心靈的一次洗滌。董說自比為亂世洪流中的一葉泛舟,他的彼岸,也在萬卷經(jīng)書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