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寶 李旭
摘 要:通過梳理獸類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對分課堂在獸類學課程的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效果。結果顯示,將對分課堂引入到獸類學課程中,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表達能力,促進了學生間的互相溝通,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升了教學質量。
關鍵詞:獸類學;對分課堂;教學改革;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22-0133-02
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AD Class in Mammalogy
Duan Yubao et al.
(Key Laboratory for Conserving Wildlife with Small Populations in Yunnan,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Kunming 650224,China)
Abstract:TheapplicationofthePADclass?in?many?coursesimproved theteachingeffect.Mammalogyisa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which mainly runs through the main line of Mammalian taxonomy,and tak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fication and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presentative species as the main contents.Introducing the PAD class?into?the?courseofMammalogy,it enhanced thestudentautonomouslearningabilityandexpressionability,and promoted thecommunication among thestudents,and stimulated thestudent'screativethinking,andimproved?the?teaching?quality.
Key words:Mammalogy;PAD class;Teaching reform;Classroom teaching
獸類學,亦稱哺乳動物學,是動物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綜合研究哺乳動物形態(tài)、分類、生態(tài)、行為、生理、分布、演化系統(tǒng)以及與人類關系的學科,主要介紹哺乳動物的生物學特性、生態(tài)類群和分類知識。本課程是以進化類群、生態(tài)類群為基礎,了解各種哺乳動物的特點及其適應特征,了解它們的經(jīng)濟價值、與人類的關系及其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作用。獸類學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學、生命科學等專業(yè)的選修課,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qū)管理的專業(yè)核心課。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哺乳動物的分類知識,識別常見的哺乳動物,以及哺乳動物的生物學、生理學特性,為動物生態(tài)學、野生動物馴養(yǎng)學、野生動物管理學、動物地理學等專業(yè)課的學習打好基礎。
1 當前獸類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獸類學課程以哺乳動物分類學為主線,多數(shù)院校的學時數(shù)為32學時理論課,16學時實驗和1學分的實習。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多以課上講授、課下作業(yè)為主,課上和課后相對獨立,并且由于課時限制,對課后作業(yè)很難及時反饋和檢查。在目前的教學改革中,以改革課堂教學內容為主,課堂教學形式的實施未見報道。例如,東北林業(yè)大學的獸類學課程,理論課教學過程中以進化論為貫穿始末來講授;西南林業(yè)大學的獸類學曾經(jīng)用雙語教學來引入新的理念,調動學生積極性;重慶師范大學在獸類學課堂上如何更好地講授提出了建議和意見[1-3]。
2 對分課堂的介紹
“對分課堂”是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于2014年結合講授式課堂和探討式課堂的優(yōu)點提出的教學改革新模式,目前該教學模式已被發(fā)表的相關論文引用1083次[4]。對分課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分配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4]。對分課堂把教學分為在時間上清晰地分離為3個過程,分別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簡稱PAD課堂[5]。類似傳統(tǒng)課堂,對分課堂強調先教后學,教師講授在先,學生學習在后。類似討論式課堂,對分課堂強調生生、師生互動,鼓勵自主性學習。對分課堂的關鍵創(chuàng)新在于把講授和討論時間錯開,讓學生在課后有一定的時間自主安排學習,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5]。此外,在考核方法上,對分課堂強調過程性評價,并關注不同的學習需求,讓學生能夠根據(jù)其個人的學習目標確定對課程的投入。
3 對分課堂在獸類學教學中的應用
3.1 學生分組 本門課講授的對象是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專業(yè)大二的學生,一般在35人左右,4~5人為1組,分8組,每組前后排坐在一起,方便討論。
3.2 課堂講授 本門課共8周,每周2次課,每次課有2節(jié),第1節(jié)是學生討論部分,教師在第2節(jié)課開始講授。根據(jù)課程內容,我們從獸類分類的內容開始引入對分課堂。教師教授的內容為獸類分類中目的特征,例如第12次課的第2節(jié)講授奇蹄目的主要分類特征和分類依據(jù)(表1)。要求教師只講授這一節(jié)課,并且突出重點和難點,不需要同學預習。
3.3 作業(yè)布置 在老師講授完目的特征后,布置課下作業(yè)。主要讓同學們查閱相關資料,獨立完成目下各科、屬的特征和代表物種,以及它們的生活習性等。要求每個同學獨立完成,以備下堂課討論和學習之用。
3.4 課堂討論 每次課的第1節(jié)課為討論時間,分2次討論。第1次討論是在小組內討論,組內成員可以采用互相幫助形式解決問題,亦可采取互相提問的形式,然后匯總形成組內共性的問題。第2次討論是班級內部討論,討論組間的問題,每個組把組內共性問題提出,其他組進行回答和討論,最后形成班級共性問題。教師先抽查個別組的討論成效,然后就班級共性問題進行一一解答和總結,引出下節(jié)課講述內容,依次反復進行對分課堂。
4 教學效果
通過騰訊軟件、線下訪談、問卷等形式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結果表明,85%的同學對這種教學方式感到滿意并表示收獲更大,10%的同學認為和傳統(tǒng)教學差別不大,僅有5%的同學認為收獲一般。具體體現(xiàn)在:
(1)對分課堂要求學生不需要預習,但需要課后獨立完成作業(yè)。由于第2次課需要針對作業(yè)內容進行討論,相比其他作業(yè),學生們在做本門課作業(yè)的同時需要更多的思考,主動學習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本門課的討論分2個部分進行,要求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很多同學雖工作能力很強,但是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較弱。對分課堂給他們提供了平臺,鍛煉了學生的語言邏輯,增強了其表達能力。
(3)分組討論和班級討論形式,增進了同學間、師生間的互動,課堂氛圍輕松,提升了教學效果。
(4)仍有部分同學認為收獲一般,可能是組內的同學并未完全按照規(guī)定要求完成作業(yè)及討論,存在偷懶現(xiàn)象。課上時間有限,仍然無法做到把控每一位同學的學習狀態(tài)。這也是下一步需要改進的地方。
參考文獻
[1]華彥,王紅,宋慧東,等.動物分類學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以東北林業(yè)大學獸類分類學為例[J].黑龍江畜牧獸醫(yī),2017(11上):268-270.
[2]周偉,張慶,李旭.林業(yè)院校《獸類學》課程雙語教學的思考[J].科學時代,2010(23):248-251.
[3]楊承忠,楊生華,趙元莙.高校哺乳動物學教學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8(34):99-100.
[4]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5):5-10.
[5]張學新.對分課堂:中國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