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庚鴻
摘 要:該文結合銅陵市義安區(qū)再生稻推廣情況,提出了直播水稻一種兩收高效栽培技術,主要包括:品種選擇、大田整作、適期早播、頭季稻管理、再生稻管理等。
關鍵詞:直播水稻;一種兩收;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23-0040-02
水稻一種兩收,是指通過種植再生力強的水稻品種,在頭季稻收獲后,利用有效溫光資源,采取相應田管措施,使稻樁休眠芽萌發(fā)再生長,抽穗成熟收獲再生稻,實現“水稻1次種植、2次收獲”。銅陵市義安區(qū)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長江下游南岸,水稻種植歷史悠久,常年單季稻種植面積達1.3萬hm2。近年來,由于水稻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再生稻生產節(jié)本增效明顯,在長江中下游水稻區(qū)的種植面積迅速擴大。義安區(qū)于2014年開始推廣中稻“一種兩收”生產技術,但因頭季稻主要采用苗床育苗,機插秧,人工收割,費工、費時、費秧田。特別是由于農村勞動力緊缺,雇工難,成本增加,比較效益低,農戶接受程度差,技術的推廣應慢用。2017年開始,頭季稻大田直播、機械收割,省去了育秧、移栽環(huán)節(jié),與育苗移栽水稻相比,稻作過程更加簡化,省工、省力、省秧田、節(jié)本增效,生產上易被農戶接受,2018年推廣面積達153hm2,2019年推廣面積達273hm2,2019年頭季稻平均單產10200㎏/hm2,再生季稻平均單產3600㎏/hm2左右。本文總結銅陵市義安區(qū)直播水稻一種兩收高效栽培技術,旨在為再生稻的發(fā)展提供技術支撐。
1 品種選擇
水稻一種兩收,品種選擇是關鍵。再生能力強弱是影響后季稻產量的決定性因素,若品種選擇不對,路再生季就可能沒收成。要求頭季稻生育期在130d左右,品質優(yōu),再生力、抗病力及抗倒力強,一般選擇大穗型高產中熟雜交中稻品種。通過品種篩選試驗,義安區(qū)2018—2019年主推品種有晶兩優(yōu)534、Y兩優(yōu)1號、兩優(yōu)6326號等優(yōu)質高產中熟雜交品種。
2 大田耕整
水稻一種兩收種植區(qū)一定要選擇有水源保障田塊,義安區(qū)主要在圩區(qū)鄉(xiāng)鎮(zhèn)及水源條件較好的后山區(qū)田塊推廣種植。采用機械化淺旋耕稻田,確保大田平整,殘茬少,田塊內高低落差不大于3㎝。一般每隔3~4m左右開1條畦溝,作工作行便于田間操作。開好“三溝”,做到圍溝、橫溝、堅溝“三溝”相通,一般溝寬0.2m、溝深0.2~0.3m,保持田間水排灌順暢。
3 適期早播
適時早播能合理利用有效溫光資源,促進頭季稻個體和群體協(xié)調生長,促進秧苗低位節(jié)早發(fā)多發(fā),培育大穗,增加莖蘗數。義安區(qū)一般要求在3月底至4月初播種,不僅可使抽穗揚花期避開7月下旬至8月初的高溫天氣,防止高溫災害,又能確保后季稻在9月20日前安全齊穗。播種前要先將種子翻曬1d,提高種子發(fā)芽勢和出苗率;浸種到種子“露白”后播種,雜交稻播30~37.5㎏/hm2,優(yōu)質常規(guī)稻播種45~67.5㎏/hm2,播種前,待大田泥漿沉實,并排干田間積水,廂面晾曬1~2d,后進行手工均勻撒播或機械直播。目前,義安區(qū)主要使用人拉人力多行點播機進行機械直播,播種均勻,操作簡易,對廂面平整影響小,適合種植面積在15h㎡內農戶使用。
4 頭季稻管理
4.1 施肥 由于直播稻群體大,大田生育期長,施肥要精準,總施肥量應比移栽稻稍多。一般地力田塊,頭季中稻施肥用量為純N150~195㎏/hm2,P2O5 90~105㎏/hm2,K2O 105~120㎏/hm2。氮肥50%作基肥、20%作蘗肥、30%作穗肥;磷肥全部作基肥;鉀肥40%作基肥、30%作蘗肥、30%作穗肥。施肥原則:施足底肥(播種前2~3d作耙面施用);適時追施分蘗肥(播種后15~20d追施),促進早分蘗,多分蘗;增施拔節(jié)孕穗肥(孕穗初期曬田復水后施用),促進花芽分化,提高有效分蘗成穗率,爭取大穗。施足芽肥,保持頭季稻收割時葉青籽黃,滿足腑芽生長營養(yǎng)需求。在頭季稻收獲前10~15d,施尿素225~300kg/hm2促芽。
4.2 水分管理 播種后至出苗前田面以濕潤為主;秧苗2葉期上寸水,并結合施肥除草,保持水層4~5d,嚴防漏水或漫灌,以免影響肥效和藥效;當全田總莖蘗數達到330萬~360萬/hm2時,及時排水擱田,并做到多次輕擱,引根深扎,控制無效分蘗;后期干濕交替,淺水孕穗;開花結實期,是決定飽粒數的關鍵時期,在出穗至其后的20~25d,稻株需水量較大,應以保持淺水層為主,即灌1次水后,自然耗干至腳印塘尚有水時再補上淺水層;中稻灌漿期間歇灌溉,即灌次淺水后,自然落干2~4d再上水;乳熟期后保持淺水層,水稻黃熟期保持濕潤狀態(tài),提高水稻休眠芽的成活率。遇連晴高溫天氣,可適當增加田間水層,注意抗旱保苗,防止后期脫水。收獲前7d斷水,以收割時土壤溫潤不陷腳為宜。
4.3 病蟲害草防治 根據病蟲測報,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防治好水稻二化螟、稻飛虱、稻縱卷葉螟和稻瘟病、紋枯病等病蟲害,尤其是紋枯病。據田間調查,紋枯病危害的稻株,再生苗基本不能有效生長。防除田間雜草是水稻直播關鍵技術之一,若除草劑使用不當或田水的管理不當,易引起雜草叢生,導致嚴重減產甚至絕收?;瘜W除草可采取“一封二殺”技術,在播后苗前選用芐嘧·丙草胺或吡嘧磺隆等除草劑封閉處理,在水稻2.5~3葉期(播后14~16d),選用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等除草劑莖葉噴霧,藥后24h上水,并保持3㎝水層3~5d,遇雨及時排水。
5 適時收獲頭季稻
當全田頭季稻谷粒黃熟達90%~95%時收割,以利于稻樁腋芽再生出苗,為再生季高產打下良好的基礎。義安區(qū)一般于8月中旬前收獲,通過對中秈雜交稻收割留樁高度比較試驗,發(fā)現隨著留樁高度增加,再生季稻株高、穗長也呈增加的趨勢,而生育期相對較短,倒2節(jié)、倒3節(jié)休眠芽成穗是形成產量的主要因素,留樁高度在35~40cm為宜,割口在倒2節(jié)上10㎝。頭季稻收獲后,將秸桿直接覆蓋在田間稻樁行間,可起到遮陽保濕培肥的作用,以利于再生芽的生長。
6 再生稻管理
6.1 追施發(fā)苗肥 在頭季稻收割后3d內,施尿素120~150㎏/hm2作為發(fā)苗肥,再生苗長出15d后,施用尿素75~90㎏/hm2,以提高再生苗的成穗率,增加有效穗。再生稻始穗期,若遇低溫影響抽穗,用“920”20g/hm2兌水750g/hm2噴苗,結合噴施磷酸二氫鉀(2250~3005g/hm2兌水750g/hm2)1~2次,以促進再生稻早孕穗、早成熟,提高結實率,增加產量。
6.2 水分管理 收獲頭季稻后立即復薄水,保持田間濕潤,但不能長期淹水,以免造成老根腐爛,喪失活力,做到淺水長苗、寸水揚花,干濕交替成熟,至接近黃熟時排水。發(fā)苗時若遇連晴高溫天氣或稻田缺水時,應注意在收割當日傍晚及后2d早晚澆水潑樁。
6.3 病蟲害防治 再生季稻生育期短,在60d左右。要注意做到病蟲害防治工作,重點防治紋枯病、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等病蟲害。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