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艷
《荷花》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寫景狀物類文章。文章由花香導入,以觀察為線,寫了聞荷花——看荷花——醉荷花。葉圣陶先生用飽含深情的筆觸,寫了荷花的靜態(tài)高雅,動態(tài)妖嬈,活用比喻、擬人、排比、想象等手法,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美輪美奐的荷花圖。
其實,《荷花》是葉圣陶先生專門創(chuàng)作的習作樣本?!逗苫ā肺淖旨儍簦婢弮?yōu)美,易于感悟,作為閱讀教學,是很好的范例,學生通過朗讀,自能體會語言的優(yōu)美,體味文字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同時,這篇文章結構清晰,語言簡潔,聯(lián)想豐富,堪稱習作教學的典范。
沈從文先生曾經這樣評價葉老的創(chuàng)作:從創(chuàng)作中取法,在平靜美麗的文字中,從事練習,正確地觀察一切,健全地體會一切,細膩的潤色,美的抒想,使一個故事在篇章結構中具各種不可少的完全條件。葉紹鈞的作品,是比一切作品還適宜于取法的。
基于此,我放棄了常規(guī)的閱讀教學的思路,大膽地將本課教學目標指向表達,利用文本結構,讀寫共生,引導剛剛開始學習作的孩子感知寫花、寫植物的技法,粗知文章結構。為了達成教學目標,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借閱讀之行為,達習作之目的。
一、讀寫遷移學表達
葉老不愧是文學大家,這篇《荷花》不僅語言優(yōu)美清新,寫法上的語用點也挺多,教學過程中不可能每一點都要品悟,為達成教學目標,突出主題,我主要利用二、四自然段進行教學。
(一) 借排比,學寫花容
第二自然段主要寫了花的樣子。作者先寫了荷花的蓬勃的生命力。我通過抓關鍵詞的方法,讓學生體會“挨挨擠擠”“冒”等詞呈現(xiàn)出的勃勃生長的力量。
這一點教學花費時間不多,重點放在了第四句“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边@個排比句寫出了荷花綻放的不同樣貌,堪稱描寫的范本。對這三種姿態(tài)的描寫語言簡潔,生動活潑,寫出了荷花初綻的嬌羞,盛開的熱烈,花骨朵的生命力,借助PPT和感情充沛的朗讀,學生的眼前就像盛開了姿態(tài)各異的荷花一樣,我借機拋出話題:這一池的白荷花各有各的姿態(tài),你還看到了什么樣的荷花?這一刻孩子們的想象力立刻被點燃,他們的想象妙極了:有的剛從水面露出尖尖的小腦袋;有的躲在荷葉底下好像很害羞,擔心太陽曬紅了臉;還有的荷花兩朵偎依在一起好像在說悄悄話;那兩朵荷花一高一矮,就像媽媽牽著寶寶的手。還有一個孩子的回答我印象特深刻,他說荷花全開了,就像他大笑時露出了大白牙……各種姿態(tài),各種想象不一而足。
目的已達到,我順勢而為和孩子們商量:“你們把荷花描繪得太美了,咱們也像作者一樣用上‘有的……有的……還有的……把這些姿態(tài)寫下來好嗎?”本課第一次仿寫練習就這樣達到了目的。
(二)借想象,學寫花態(tài)
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寫了荷花在風中起舞的婀娜動態(tài)。作者采用化身法,想象自己就是一朵荷花,穿著雪白的衣裳,在陽光里翩翩起舞,和小魚、蜻蜓聊天。想象的魅力是無窮的,此處的想象在文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作者觀察荷花時的投入,物我兩忘時的沉醉,在不動聲色中躍然紙上。在欣賞景物時只有把自己和大自然融為一體,才能寫出真情實感,走進不可言妙的意境中。伴隨著輕柔低回的音樂,孩子們低聲朗誦,行走在文字里,沉醉在想象中,我輕輕問孩子:“你是一朵什么樣的荷花?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把它們寫下來吧?!?/p>
這一自然段的練筆非常成功。班里一位性格內向不愛言語的女孩寫道:“我是一朵自信的荷花,晨風吹起我的裙角,親吻我的臉,她說我很美!蜻蜓飛來和我拍照,急脾氣的小魚一個跟頭撞彎了我的腰,我們又唱又跳,真好啊。”三年級孩子的語言雖然簡單,但從生動的想象里,我們看到了一顆快樂的心。
聽說讀寫是學生在語言文字維度上必備的能力。葉圣陶先生曾說:閱讀是吸納,寫作是傾吐。傾吐是否合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聯(lián)系。教材文本篇篇是精品,是閱讀訓練最好的范例,教學中我通常會利文本特色,結合單元習作訓練目標,運用文本仿寫、利用空白點拓展,尋找結合點訓練等方法,進行讀寫遷移訓練,把教材的語言點內化為學生的語言能力。
二、連段成篇悟表達
一節(jié)課兩次練筆,水到渠成,意料之中,接著我給孩子們變了一個“小魔術”,把兩次小練筆一折,兩段文字連在一起,孩子們發(fā)現(xiàn)這不就是一篇很好的寫荷花的文章嗎?這個“小魔術”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從具體的形式上感知連段成篇的道理。
當然,一篇文章,不僅僅是段落的累加,而是要有主線,內容之間要有聯(lián)系,有統(tǒng)一情感 。
(一)有主線
《荷花》這篇文章就是以觀察為主線。為了讓孩子們感知到這條線索,我和孩子們一起梳理了各段的主要內容:第一自然段寫了初聞荷香,第二自然段寫了被荷香引至荷塘邊看到了荷花的不同姿態(tài),第三自然段描寫了滿池的荷花就像一幅活的畫,第四自然段寫了動態(tài)的荷花搖曳生姿,最后一個自然段寫了從沉醉中醒來。
這樣梳理孩子們就明白了,作者以觀察為線,寫了自己聞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將五個自然穿起來,通篇就有了主題。學生就能更深入地理解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意義了。
(二)有聯(lián)系
文章第三自然段看似漫不經心,其實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自然段寫了荷花各美其美,是靜態(tài)之美,第四段寫了荷花風中起舞的動態(tài),翩若驚鴻,讓人無限遐想,是動態(tài)之美。作者在第三自然段用“一幅活的畫”承接上段的靜態(tài)優(yōu)雅,開啟下段的搖曳生輝。
如何讓孩子們理解過渡段的作用,我打了一個比方:河兩岸的風景很美,如何才能讓游客欣賞到對岸的風景呢?這就需要一座橋,兩岸的風景就成為一個整體了,景點的價值也就升高了。第三自然段就是起到了這樣的作用。這樣的類比其實就是讓孩子們明白,一篇文章不僅要段落清晰,而且要內容連貫,這樣才能圍繞一個主題,把話說明白。
(三)有統(tǒng)一情感
作者通篇沒有一句話寫喜歡荷花,卻自始至終讓我們感受到作者對荷花的喜愛乃至沉醉。為了讓孩子們體會到作者的情感表達,我問孩子們:你從哪些句子體會到作者對荷花的喜愛?用波浪線標出。交流后我們發(fā)現(xiàn),幾乎整篇文章都被標紅了。孩子們都笑了,我繼續(xù)追問,為什么會這樣?有一個嘴巴很快的男孩說,因為作者很喜歡荷花。
是的,帶著感情去寫,真情實感就自然而然地發(fā)諸筆端了,如清泉汩汩不歇,內心流淌出來的文字怎么不會打動人呢?
三、拓展運用練表達
閱讀教學的目的之一是從讀學寫,習得技法,學會表達。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繼而運用鞏固,學得知識,形成能力。在對課文二、四自然段的學習后,孩子們已經掌握了初步寫花、寫植物的技法,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自然就進入了拓展運用環(huán)節(jié)。
從孩子們的習作來看,他們對列舉法寫花,化身法寫想象的掌握還是很到位的,而對于文章的過渡段的使用是有一些差距的,我想這也符合中段孩子的思維特點,一兩節(jié)課不可能掌握很多的知識點,關鍵是訓練孩子們的文章結構意識。思想有了,行動遲早會跟上。
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具有“用教材”的思想意識,文本提供了大量鮮活的、典型的、可模仿的范例,教師要指導學生從中體會、學習、借鑒寫作的方法、技巧和構思。教材是觸發(fā)學生靈感,鼓勵學生思維的引線,教師用教材教,學生用教材學的過程就是點燃知識引線的過程,是知識在學習中綻放的過程,也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管建剛老師說過:“指向寫作的閱讀課,作文課的味道重了點,閱讀課上得有點作文的味道,作文課上得有點閱讀的味道。姓‘閱還是姓‘寫,沒關系,姓‘語就好?!蔽液苜澩@個觀點,也一直在探索習作課怎樣才能上得更“可愛”。讓孩子們喜歡習作課,會寫作文,愛寫作文,是我多年努力的目標。教學研究,需要一直在路上。